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生長在泰山,泰山塑造了我的性格。對山水畫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既是我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過程,也是找尋自我的過程。揮之不去的故土情結最終讓我重新回歸泰山,并立志為其傳神寫照。
自晉代山水畫形成至今,山水畫名家輩出,太行山、黃山、華山、富春山,都在歷史上或形成過有影響的畫派,或為后人留下過不朽之作。但唯獨被譽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在歷史上除了有史料記載的王維、李思訓、關仝、王蒙畫過而未見畫跡,沈周、文征明、盛茂燁、王、王原祁、蕭云從、唐岱、羅聘等留下過墨跡外,其他均難以尋覓。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古人關于泰山的墨跡,頂多只算是名家畫,而非名畫。因為這些作品在精神內涵方面是蒼白的,在畫史上并未產生過多影響。
《泰山論道》
《溪山夜語》
被譽為五岳之首的泰山,其東方之首的地理位置、通天拔地的自然形態(tài)、方中帶圓的巖石結構,以及長松巨木、飛瀑流泉所構成的雄渾、偉岸、峻峭、穩(wěn)健、凝重等特點,恰好與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相契合??酌纤枷氲漠a生與泰山亦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在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中,家與國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從古至今民間一直流傳著“泰山安則天下安”的說法。周思聰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登泰山時就曾說過:“泰山文化內涵豐富,畫好泰山,需要幾代畫家的共同努力?!爆F(xiàn)代畫家中,潘天壽、李可染、劉海粟、張仃都畫過泰山,山東的山水畫家?guī)缀跻捕籍嬤^并留下了不少好作品,這是一個好的基礎。
至于如何畫泰山,我認為首先要從研究古人畫法入手。造型上可吸收五代、兩宋時期,北方山水畫山勢雄偉峻厚、石質堅凝、風骨峭拔、長松巨柱、高山飛泉流水、大山突兀崇高的特點;畫法上突出山石輪廓,以長線勾出凸凹,然后用堅硬的釘頭、雨點、短條、披麻等皴法,畫出泰山應有的形質與精神內涵。二是借鑒西方藝術的現(xiàn)代構成語言。在構圖、色彩、肌理及點、線、面節(jié)奏上強化其形式感,增強視覺感染力,找到時代的形式特點。三是在繼承傳統(tǒng)筆墨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賦予筆墨以新的文化內涵,傳達出泰山精神的實質。四是在繪畫材料上進行有效的探索,尋找能表現(xiàn)泰山特有審美感受與肌理效果的現(xiàn)代材料。
我曾于2005年創(chuàng)作的《泰山長卷》中題道:“泰山之勢在于全貌,非局部之景所能勝者,以氣奪人、以勢取勝方可得其真髓,故于泰山長卷中未刻意寫景,而于全體章法中取其規(guī)模,渴筆長線中取其形質,并于后山畫至前山皆出于立意也?!边@是我對該畫創(chuàng)作的體會,也是對階段性研究的總結。2006年創(chuàng)作的《雄峙天東》,也代表了這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研究成果,此作在2007年參加的“全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受到了美術界的關注,并在同期舉辦的美術高層論壇上受到周積寅、樊波二位先生的肯定。著名美術評論家聶危谷先生也在其文中寫道:“《雄峙天東》畫出了泰山的偉岸氣概。遠觀石體堅凝,取法于北宋山水畫的寫實造境;近看則山石皴法皆以草書入畫,干枯濃淡隨之,疏密有無任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顯示了清初四僧寫意山水的深刻影響。王書俠兼取北宋山水畫寫實造境與明清山水畫書寫語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寫出對泰山真實體驗的同時,盡情抒發(fā)了胸中的郁勃之氣,營造了心中的山水意象,難能可貴?!?/p>
我與泰山的情緣一直割舍不斷,所以畫山水對我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帶著一種使命感畫泰山,那畫畫就不僅是身心愉悅之事,而是“敢于擔當”下的“抒情達意”了?!肮P墨當隨時代”。時代造就藝術,藝術反映時代,時代精神的表現(xiàn)更需要對象化。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個民族的本質,精神的力量更需要載體來展現(xiàn),而泰山的雄渾、莊重、博大、偉岸,恰恰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泰山在中華民族精神史上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弘揚泰山精神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點毋庸置疑。我愿在方寸間結緣筆墨泰山,再現(xiàn)泰山神韻,寄愛國愛家之情!同時,呼吁當代山水畫家關注泰山、描繪泰山,創(chuàng)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作品來。
《泰山鐵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