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田 阡
(1. 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408100;2.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2017年6月16日,“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正式列入“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名單”之中,這是重慶市首個獲批的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土家族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黃連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下簡稱石柱縣)最主要的藥用經濟作物,石柱黃連的種植規(guī)模、產量和交易量皆占全球黃連產業(yè)的主導地位,因此石柱也被稱為“世界黃連之鄉(xiāng)”。本文從時空維度梳理石柱黃連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存續(xù)狀況,并系統(tǒng)總結黃連在種植、加工和交易方面的主要特征。
武陵山脈連貫渝、鄂、湘、黔四?。ㄊ校v橫八百余里,平均海拔約1 km,最高點位于貴州省銅仁地區(qū)江口縣的鳳凰山,海拔達到2 572 m。武陵山脈及其延伸區(qū)域稱為武陵山區(qū),又被稱為武陵山片區(qū),區(qū)域面積17.18 km2,人口數量3 645萬人(據2010年統(tǒng)計)。武陵山區(qū)正處于我國的地理中心(圖1),連貫東南西北4個方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生態(tài)價值。
武陵山區(qū)世居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9個,在武陵山這樣一個以褶皺山脈巖溶地貌為主要地理特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少數民族民眾充分發(fā)揮其生存智慧和傳統(tǒng)地方知識,形成了多種因地制宜、適應自然的生計方式,其中,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黃連生產系統(tǒng)”,以其杰出的生態(tài)價值、顯著的社會價值和重要的經濟價值聞名全球,常年占據全世界黃連產銷量的領先地位。
石柱黃連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黃連這一中藥材原料歷史上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海拔1 000~1 500 m的山區(qū)。四川地區(qū)由于處于中國大陸第二級臺階板塊向第三級臺階板塊的過渡地帶,存在大量的中高山區(qū),適合黃連的種植,因此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黃連產區(qū)。自漢代至今,四川地區(qū)黃連產量大、品質優(yōu)、藥效強的記載頻見于《本草》(漢末李當本)、《名醫(yī)別錄》(陶弘景)、《新修本草》(唐)、《蜀本圖經》(宋)、《太平寰宇記》(宋)、《本草綱目》(明,李時珍)等藥書或地理志書的記載之中,以及《四川方志》《洪雅縣志》《大寧縣志》《石柱廳志》《石柱廳鄉(xiāng)土志》等歷代地方志書之中。
與其他被人類栽培的植物一樣,黃連這一物種也經歷了顯著的從野生采集到人工種植的過程。在石柱縣,雖然早在唐天寶元年(742年),就有《元豐九域志》關于“(施州)上貢黃連十斤,木藥子百?!钡挠涊d。但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情況和貢品的數量來看,彼時進貢的黃連應為采集的野生品種。石柱縣開始人工種植和販售的時間明確開始于清代乾隆年間。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石砫廳志》載:“藥味廣產,黃連尤多,賈客往來,絡繹不絕。然皆土人所蓄,歷三五歲出地,至數歲者為久,販之四方,亦曰川連”①[清]王縈緒.石.廳志[Z].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梢娗宕h已經出現(xiàn)囤積黃連,等待高價賣出獲取利潤的商販。至清末民初,石柱縣的黃連種植和銷售已成規(guī)模,既摸索出“一年種子,一年支棚,栽苗越六七年”②[清]楊應璣.石.廳鄉(xiāng)土志[Z].宣統(tǒng)元年(1909)正蒙社刊本。的一整套種植技術,又有年產4 000擔③擔,市制重量單位,1擔等于50 kg。的巨大產量。“民國”中后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石柱黃連逐漸占據了中國黃連產銷的絕對領先位置?!懊駠敝泻笃诘奈墨I即明確指出:“味連,只有家種,專產石柱”④[民國]中國銀行編.四川省之藥材[Z].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有學者經過調查研究后得出“峨眉、洪雅野生品種馳名天下,石柱栽培品種品質優(yōu)良,產量甲全國”的結論[1]。
綿延千年的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能夠流傳至今并享譽全球,與該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東西方向,石柱縣寬56.2 km,位于東經107°59'~108°34'之間,正處于中國西部和中部的交界地帶,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將中國地圖看作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雞,石柱縣正好在“雞心”的位置上。
南北方向,石柱縣長98.3 km,位于北緯28°9'~31°24'之間,地球上最神秘的北緯30°線橫穿整個縣境,特有、獨有的動植物品種在石柱縣內不勝枚舉,以石柱縣為代表的重慶東南部地區(qū)也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的“萬花筒”。
山區(qū)方面,石柱縣屬武陵山脈與巫山、大婁山山脈的交匯之地,境內地勢東高西低,為渝東褶皺地帶多級夷平面與侵蝕溝谷組合山區(qū)地貌的代表性區(qū)域,形成了典型的“兩山夾一槽”的山地地貌特征。在石柱縣境內,海拔1 km以上的中山區(qū)面積為1 940.4 km2,占全縣面積的64.4%⑤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重慶石柱黃連傳統(tǒng)生產系統(tǒng)申報書(2017—2027)[Z].2017。,在中山區(qū)的黃水山原區(qū)、方斗山背斜、東南老廠坪背斜等地,都是黃連生長的理想區(qū)域。
水系方面,由于石柱縣特殊的西高東低地形,造成流經石柱縣境的長江為大致的西—東流向,而以龍河為代表的境內河流多為東北—西南流向,不同方向的流域形成了大大小小夾雜的水流切割地帶,在平原匯集為土壤肥沃、適合農耕和人類聚居的河流三角洲,如石柱縣政府駐地南賓鎮(zhèn)就是龍河與幾條支流交匯的平原地帶;而在山區(qū)則形成高山深谷的峽谷區(qū)域,便于坡地種植的黃連等經濟作物的快速排水。
氣候方面,石柱縣整體上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qū),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四季春早、夏長、秋短、冬遲,日照較少。受山區(qū)地形的影響,石柱縣氣候垂直差異巨大,極端高溫與極端低溫之間相差近50℃。在石柱縣海拔1~1.5 km的黃連主產區(qū),常年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 0℃以下,常年降雨量在1 300~1 700 mm之間,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40%左右,是最適合黃連生長的氣候條件。
區(qū)位、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再加上合適的土壤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構成了石柱黃連獨特的生產環(huán)境,使黃連種植、加工和銷售成為石柱縣廣大山區(qū)的土家族人民長期賴以為生的生計模式。
僅在中國境內,以產地、形態(tài)、品種、性味、質量及用途等分類命名的黃連就有50種以上,其中的云連(原產云南省)、雅連(原產四川洪雅縣)、澧連(原產于湖南澧縣)、宣連(原產于安徽宣城)以及川連5種黃連曾見于古代藥典。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就指出黃連的不同品種,“(黃連)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敝燎迥┟癯酰h的黃連種植戶已經能夠 明確分辨出不同黃連品種的區(qū)別,“(黃連)高數寸,葉作細棱,形如芫荽,頭分數種,有雞爪、味連、金鉤之別,性與雅連相符”⑥[清]楊應璣.石.廳鄉(xiāng)土志[Z].宣統(tǒng)元年(1909)正蒙社刊本。。
在中藥材原料的選擇范圍內,黃連主要分為云連、雅連和味連3種。云連主產于云南福貢、貢山及騰沖等海拔2 400~3 400 m的山區(qū),其中騰沖云連又稱為“光明連”。云連雖藥效上佳,曾被明代蘭茂在《滇南本草》中稱“功效勝川黃連百倍”,然而由于多為野生,采摘極難、產量極低,加之對海拔高度要求較高,故難在云貴高原之外覓其蹤跡。
雅連又名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主產于成都、樂山、雅安三角地帶洪雅縣海拔1 800~2 500 m的山區(qū)丘陵地帶。成品雅連其狀如蠶,長度能達到4~8 cm,是主要黃連品種中最長的。雅連產區(qū)固定、產量穩(wěn)定,藥效極強,歷代皆是上繳與朝廷提醫(yī)院的貢品藥材,因此也被稱為“貢連”。雅連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嚴,海拔高度要求雖低于云連,但仍然屬于高山地區(qū)。
味連多聚集成簇,彎曲形如雞爪(圖2),主產于四川、重慶、湖北、貴州、陜西等海拔1 000~1 800 m的中高山區(qū),是主要黃連品種中種植海拔最低的。味連在品質上稍遜于云連和雅連,但較之前兩種黃連,產量較大、易于人工栽培,同時仍具備黃連的中藥材功效。因此,石柱縣歷代的土家族人民通過無數次的生產實踐和歷史積淀,在黃連物種選擇上,為了找尋最適合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品種,也為了追求黃連產量和品質的最佳平衡點,最終確定俗名“雞爪連”的味連為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的主要量產品種。
黃連從種子到能夠交易的商品黃連,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生產和加工過程,僅在黃連的生產過程中,需要經歷較大的工序就有采種、選種、育苗、搭棚整地、移栽、田間管理和剪連7個,有些工序還要在幾年的時間內不斷地重復。黃連的種植是黃連生產系統(tǒng)中與自然環(huán)境和種植技術關聯(lián)最為緊密的部分,直接決定了黃連的產量和品質[2]。
然而,受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種植技術的制約,石柱的黃連長期生產于一個較為固定的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中的黃連,傳統(tǒng)生產知識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這一方面與石柱土家族人民主觀意愿上相信祖先流傳下來的生產智慧、遵循傳統(tǒng)的民族農耕文化規(guī)律相關;另一方面,黃連這一特殊的中藥材原料在種植技術上的特殊之處,也在客觀上使石柱黃連的種植技術不得不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關于石柱黃連種植傳統(tǒng)的地方性知識,在黃連的生長周期、光照選擇和技術改進方面展現(xiàn)的最為顯著。
黃連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從采種開始計算,到制成商品黃連,需要7~10年的時間。僅算黃連種苗在移栽后的生長時間,至少也需要4~5年。所以為了保證黃連的持續(xù)產出,大部分連農都采取的是分段下種、輪流收獲的種植方式,這樣就可以保證“年年都有黃連種、年年都有黃連收”。
相對于其他大田作物的一年一收甚至一年幾收,石柱黃連在種植的時間節(jié)奏是非常緩慢的,這也在客觀上讓石柱的連農形成的精耕細作、重視田間管理的農耕性格。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對黃連種植這一“慢活路”深有體會并付諸生產實踐的連農。如黃水鎮(zhèn)萬勝壩村代二溝組的王某,通過摸索傳統(tǒng)種植技術,發(fā)展出種植超長在地時間黃連的獨特技術,黃連最長在地時間能達到10年以上,并通過這一技術種出了目前石柱有文獻記載以來單株最大的“黃連王”,鮮品毛重達2 kg,干品重462 g,質量是一般石柱黃連干品的數十倍。又如,石家鄉(xiāng)九龍村鏵頭組的冉某,作為遠近聞名的“種連知識分子”,將自己高中所學的物理、生物、數學知識與祖?zhèn)鞯闹嗅t(yī)技術相結合,并運用到黃連種植的實踐之中,發(fā)展出“深開廂、厚打底、正連根、壯連苗”的獨到種植技術,他生產的7年生黃連,既大大降低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又通過“以中藥種中藥”的理念,使黃連的品質、產量和品相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除了以上兩例較典型遵循“慢工出細活”的連農外,石柱一般的黃連種植戶也大都勤勞踏實、認真細致,不厭其煩地對株高僅10 cm的黃連施肥、澆水、排水、除草、驅蟲,尤其是黃連地的除草工作,既非??简炄说募毿模址浅P枰獦O大的耐心。在黃連在地生長的前1~2年的時間里,如果沒有特殊的技術,每隔3~4天就要全面除一次草,否則一旦快速生長的雜草超過連苗的高度,連苗就會因為得不到合適的光照迅速枯萎,使經常年累月的工作前功盡棄。所以,在石柱黃水鎮(zhèn)流傳著“心急做不了黃連活路”的諺語。
黃連在種植上的另一個特殊之處在于其對光照的特殊需求。連棚搭建的技術直接決定了黃連的產量和品質。
在黃連漫長的5年生長過程中,前1~2年“喜陰喜肥”,需要在坡度較緩、土壤肥沃、腐殖質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山腰、山腳或槽地搭棚種植。這樣的地形選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降低連農的耕作難度,同時也保護了生態(tài)平衡[3]。連棚的搭建是個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環(huán)節(jié):連棚搭得過高,除了浪費材料以外,還會使連棚重心過高造成不穩(wěn),增加連棚倒塌的風險;連棚搭得過低,除了增加連農進入和在連地工作的難度外,還會使大量聚集在棚頂的雨水灌入連地,增加連苗被水淹的風險。黃連生長到第3~5年,對光照和肥料的需求有較大的轉變:光照上從第1年的10%,第2年的20%,到第3年的50%,第4年的70%,到了第5年,有的連農保持90%的光照,也有撤去遮陰物,完全“亮棚”的做法;后3年的黃連對肥料的需求逐漸減少,連農總結為“前兩年少不得,后三年多不得”,過多的施肥反而容易將黃連“燒死”。
石柱的連農在長期的種植黃連的實踐中,摸索出一整套關于控制黃連地光照的技術,如“連樹套種”“林間栽連”“起連還山”等(圖3)。尤其是關于黃連和伴生樹木的套種技術,既解決了砍樹栽連的生態(tài)問題,又實現(xiàn)了木材和黃連的同步出產。如在冷水鎮(zhèn)的八龍村,我們看到大量的杉樹-黃連混生地,“種連栽樹,起連砍樹”已形成該村完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
在黃連種植技術中搭棚與亮棚的全過程中,受連棚高度的限制,從連棚建成到最后一年亮棚之間,所有黃連地的田間工作都需要彎腰進行,因此種植黃連也被稱為直不起腰桿的“營生”。長期種植黃連的農戶普遍都有脊椎和腰部的勞損,相當一部分連農患有駝背、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yè)病,連農的辛苦從此可見一斑。
黃連的種植除了在時間和光照上有特殊的要求外,還有個特點在于其種植效果的后驗性。
相對于其他農作物或者藥用經濟植物,有種植技術革新立竿見影的效果呈現(xiàn),黃連這一特殊的中藥材原料植物在其種植的過程中,除了上文提及的7項核心環(huán)節(jié)之外,任何一種企圖改變種植工序和種植技術的活動,其產生的效果只會在至少12個月以后方才顯現(xiàn)。有些連農在移栽之初進行的技術變革,甚至要到5年后收獲時才能檢驗其效果[2]。黃連這一獨特的性質,使黃連的種植技術一旦固定下來,主觀和客觀上都很難發(fā)生變遷。今天石柱黃連的種植技術,與數百年前石柱人民剛開始種植黃連時相比,改進之處非常少。這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柱黃連在種植技術上的傳統(tǒng)性。
從古至今,一度也有連農試圖革新石柱黃連的種植方式和種植技術,然而除了上文提及的王某、冉某等極少數成功者之外,其他諸如水泥樁+遮陰網搭棚技術、葡萄藤+黃連種植技術、黃連速生技術、黃連水肥改進技術等,都未能取得具有實踐生產意義的成功。即便是王某和冉某,也只是在不改變黃連種植7大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在收獲時間之后或者連苗移栽之前,所進行的嘗試性技術改進,除了此二人外,沒有其他連農采取類似的種植方式。在石家鄉(xiāng)黃龍村的調查過程中,譚姓連農分享了他試圖改進技術的慘痛教訓:前一黃連種植周期畝產400 kg的連地,在試圖通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肥料使用之后,經過一年多的種植周期,發(fā)現(xiàn)連苗大面積“燒根”,不僅當年這塊地幾乎顆粒無收,還影響到之后黃連的續(xù)種,只能任由其荒蕪或種植玉米、土豆等經濟價值較低的農作物,損失巨大。
需要辯證地看待黃連在種植上的技術效果后驗性:一方面,從農業(yè)經濟作物生產的角度,這一特性阻礙了黃連種植技術的革新和黃連畝產的提升,加上黃連對自然環(huán)境的嚴苛要求,使黃連的總產量長期難以得到實質的增加;另一方面,從農業(yè)文化遺產的角度,這一特性使黃連面對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的當今社會,凸顯了其綠色、生態(tài)和傳統(tǒng)的個性,增加了黃連產品的生態(tài)附加值。
黃連種植的重點是“起連”,也就是將黃連從地里挖出來,同時“起連”也是黃連加工的起點。起出的鮮黃連并不能直接進入市場銷售,而是要經過炕連、篩連和分級等3個加工環(huán)節(jié),制成干燥的黃連“坨子”,才能正式成為商品黃連。黃連的加工環(huán)節(jié)關系到黃連從一種植物根莖轉變?yōu)橹兴幉脑仙唐返娜^程,也是黃連生產系統(tǒng)中人為因素參與程度最深的部分。黃連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商品黃連的品相和價格。在黃連加工環(huán)節(jié)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工具和用品,也是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的農業(yè)文化遺產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起連是連接黃連生產中種植和加工的樞紐,包括起連和剪連兩道工序。由于一般的連棚搭建高度在1.5 m左右,所以長時間大勞動量的起連對連農的體力要求很高。經過多年的摸索,石柱連農就地取材,經過微小而具有極強針對性的改造,在這道工序上發(fā)明出獨腿連凳和巨型連剪兩種黃連專用工具,提高了起連的效率,降低了連農的勞動強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職業(yè)病的發(fā)生率。
石柱起連時使用的木制連凳(圖4)約50 cm高,只有一條腿。這唯一一條腿下端削尖,上方為一個直徑約20 cm的圓形凳板,此凳板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以鉚釘結合,下層與凳腿相連,上層則可以360°旋轉。連凳是完全為了適應起連的勞動而產生的一種生產用具。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適宜耕種的土地,黃連地每廂之間只有15~20 cm寬的間距,一般僅供連農兩只腳掌輪流呈直線來回穿梭,而當起連之時,隨著黃連枝葉的生長,這個間距要下降至8~10 cm,這時獨腿的連凳可以將下端插入兩廂之間的泥土之中,上方可以轉動的凳板則方便連農起出前后左右的黃連,起到既不損傷連苗,又使連農起連的姿勢由彎腰變?yōu)樽?,大大降低了起連工序的勞動傷害。
石柱起連以后剪連的工具為鐵質連剪(圖5),長約40 cm,從外形上看,連剪似乎除了比一般的剪刀大一些以外,并沒有什么特別。實際上,正是在這把巨型連剪中,蘊藏了石柱連農多年積累的勞動智慧。首先,連剪的刀背比一般剪刀厚,這是為了在起連后敲去原本埋在地下的連根上的泥沙;其次,連剪的刀刃是不對稱的,一邊直刃,另一邊彎刃,直刃用于剪連根下部細小的根須,彎刃用于剪掉較大的齊花苞處的葉片;最后,連剪的握把上一般纏有布條,這是為了防止連剪打滑,也便于手上的力量更好地通過連剪傳遞到剪連的勞動之中。
起連工序完成后,就得到了黃連半成品——鮮連(石柱當地稱之為“坨子”),鮮連水分含量大,不易儲存,如果不馬上進入下一道加工程序,很快就會發(fā)霉變質,所以很多連農起連以后馬上會將“坨子”進行烘干作業(yè),這道工序稱為“炕連”。
從連地里起出的“坨子”不能見水,馬上進行炕連??贿B主要使用半埋入地下的青石炕床(圖6),使用柴草加溫干燥。黃連炕一般選擇交通方便、緊鄰黃連地、地勢避風或側面避風的梯地或坡地、排水良好、質地比較堅硬的地方構筑,主要由炕腔、火舌(俗稱“獅子頭”)、火池、灶巖、喉管、炕簾、壓枋、前后擋板,中梁等構成?,F(xiàn)在石柱縣黃水鎮(zhèn)東木坪鄉(xiāng)大風堡及曹家大梁等地的深山中,發(fā)現(xiàn)了多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修建的炕床遺跡,證明“就地取材、挖坑炕連”的黃連加工技術很早就為石柱連農所掌握。
炕連主要分為毛炕與細炕兩個步驟。毛炕是將炕床上鋪上用竹篾條和小樹枝編成的炕簾,將剛起出的300~800 kg鮮連堆放在上面,然后在炕下點柴生火進行烘烤,每隔10~20 min用木耙把連堆上下翻轉,把“坨子”輕輕敲擊,為的是整個連堆受熱均勻并初步打掉附著在連根上的大塊泥沙。毛炕的時間根據鮮連的大小和濕潤程度各有不同,不同的連農對毛炕的干燥度追求也各有不同,經過毛炕后的黃連,外層的水汽已經完全炕干,根莖表面顏色發(fā)白或最小的根莖已干,此時?;?,用木鏟將“坨子”鏟下炕床,準備進行下一步的細炕。
等到毛炕完畢的“坨子”已經涼到人手可觸的溫度時,手工將其按照大小和干燥程度再次分成小堆進行炕制,這道工序稱為細炕。細炕的順序是先將特大和相對較濕的黃連平鋪于炕簾上,用中等火力烘炕,勤翻勤造,待炕至相應干度后再將其余毛炕“坨子”逐次兌入其中(連農稱“兌貨”)。毛炕“坨子”全部兌入后,火力由小變大,翻造逐步加快。至出炕前幾分鐘,所炕黃連發(fā)出爆米花式的聲響(連農稱“爆須”)時,要勤翻快造,以求干燥均勻,防止炕焦烤糊,直到全部炕干,外皮呈暗紅色,內肉成甘草色(淡黃色)即可停火出炕。
從技術環(huán)節(jié)看來,炕連是一個考驗連農對火候掌握程度的工序:炕連的火太小,黃連內部的水分不能充分蒸發(fā)出去,既會使黃連的品質評級降低,也極大地增加了黃連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霉變的概率;炕連的火太大,則會傷及黃連內部的結構,使炕過的黃連由于干枯損失大部分藥用價值,降低黃連交易的價格。根據經驗較為豐富的連農的總結,生火2 h內炕床上的溫度維持在60~80℃;2~4.5 h溫度保持在80~100℃;4.5~5.5 h內要維持在100~110℃;出炕前0.5 h內要將炕床上的溫度升至150℃左右。
在黃連加工的整個工序中,最具有石柱地方特色和觀賞性的工序就是用槽籠篩連(圖7)。經過毛炕和細炕的黃連“坨子”雖然已經去除了大塊的泥沙雜質,但依舊偶有大量細小的泥沙、須根、殘留的葉柄及芽苞鱗片附著在“坨子”上,這時使用特制的槽籠篩凈這些雜質,是黃連“坨子”成為黃連商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
石柱用于篩凈“坨子”的槽籠,長1.5~2 m不等,由粗細不等的竹篾編制而成,呈紡錘形,中部直徑50~60 cm,兩頭有40~50 cm供手持的籠把,在槽籠的上方有一個30 cm長,20 cm寬的籠口,用來將炕好的“坨子”裝進槽籠。由于槽籠全部為竹篾制成,而且在編制時有意不編得太緊密,為的是既能篩除籠中的黃連“坨子”上的雜質,又能將各種大小的黃連“坨子”都留在籠中不至浪費。
槽籠需要兩個人操作,由于每一籠“坨子”加上槽籠的自重達30~50 kg,所以篩連的活兒一般由青壯年勞動力完成。篩連的時候要將炕好的“坨子”趁熱放進槽籠,然后將槽籠抬至大腿高度,用拉鋸的方式反復用力來回沖撞,通過沖撞的力度和粗糙竹條的摩擦,讓各種雜質落到槽籠下方。由于此時放進槽籠的“坨子”已經是炕制好的干貨,所以在槽籠中沖撞之時會發(fā)出有規(guī)律的聲響,產生巨大的煙塵,每當黃連加工最集中的10—11月,黃水鎮(zhèn)周邊的黃連主產區(qū)幾乎家家傳來篩連聲,戶戶彌漫篩連塵,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槽籠中倒出的黃連“坨子”即為商品黃連,等待黃連商販上門收購或自行送去黃水黃連市場進行交易。進入黃連市場后的黃連“坨子”首先就要進行分級,這也是黃連加工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篩好的黃連大小、干燥度、干凈度等情況作為判斷標準,將黃連被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碎連和根須5個等級。其中前3個等級能夠成為稱重交易的黃連產品,后2個等級的黃連多作為垃圾直接廢棄,近年來隨著黃連價格的節(jié)節(jié)攀升,也出現(xiàn)了專門收購碎連和根須進行再加工的商販。關于黃連分級的技巧,在石柱黃連市場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收購黃連的商販,無論是家財萬貫的大連商,還是小本經營的小連販,在市場內談生意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側躺在連堆上,這種行為一方面是為了宣示這堆黃連正由側躺者選擇,其他人在本人起身之前不要覬覦;另一方面,較有經驗的連商根據黏在衣服上的塵土、濕氣,以及壓斷的碎連的斷口,就能大致將這堆黃連分好級,在心中設定好交易的低價,以便和連農砍價交易。
在石柱縣所在的武陵山區(qū)是14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當地山多土薄、溝壑相連,巖溶性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因此一般的大田作物農耕生產難以開展。尤其是縣境內東北部的中高山區(qū),為我國中部幾大主要山脈余脈的交匯之處,縱橫切割地貌十分顯著,坡度大于30°的高山陡坡屢見不鮮。在這樣嚴苛的自然環(huán)境中,石柱人民找到了黃連這樣一種特殊的藥用經濟作物,作為歷史上和現(xiàn)在主要的經濟收入和生活來源。
在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中,種植是基礎、加工是過程、交易是目的,這三者缺一不可。黃連的種植—加工—交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圈:黃連的種植面積決定了產量、加工水平的高地決定了品質,交易價格的高低則直接決定了連農的收入多少。種植的面積決定了其加工的數量,加工的好壞決定了黃連的價格,但有時黃連的種植也能夠直接決定黃連的價格,因此黃連采收加工是一個過渡階段;但是,僅有銷售渠道,缺乏商品黃連不行,所以黃連交易的基礎是黃連種植的品質和面積;市場是商品黃連最終的落腳點,如果沒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商品黃連就會囤積,而生長在地里的黃連到一定時間是必須采收加工的,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商品越積越多、價格越壓越低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如果連農和商販囤積的黃連不能銷售或價格過低,也會導致連農減少下一個循環(huán)種植黃連的面積。
在石柱縣黃水鎮(zhèn)萬勝壩村的田灣組、代二溝組,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田灣代二溝,十年九不收,不是黃連救,命都要搞丟”,充分反映了這里的環(huán)境除了黃連啥也不長、這里的人民除了種連啥也不會的特點。
黃連不僅是石柱人民主要的生活來源、生命依靠和精神歸宿,這種傳統(tǒng)的生計方式已經成為當地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成為武陵山區(qū)土家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形成的來源之一。由于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從中找到形成當地民族獨特個性的原因。首先,黃連漫長的種植周期磨煉了當地人民的耐性和韌性,如果沒有年復一年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遇到困難挫折決不放棄的堅韌決心,是很難種好黃連的,我們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連大戶和成功的連農,無一不是性格堅韌、百折不撓、越挫越強之人;其次,黃連繁瑣的加工過程實現(xiàn)了當地人民互幫互助、和衷共濟的民族團結,從起連到炕連再到篩連,都不是一個人甚至一家一戶勞動力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親朋好友或周邊四鄰的互相幫助,在你來我往的互助中,親屬鄰里間的關系得到不斷的確認和加強,和諧了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的關系;最后,黃連面向市場的交易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主要由土家族人民生產的黃連產品,通過石柱縣黃水鎮(zhèn)的中國黃連市場,銷售到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河南禹州這4大藥市,進而遠銷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國,成為石柱土家中藥材的代表性產品,為石柱勤勞、善良、智慧的土家人民增添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石柱味連能夠從云連、雅連等高品質的黃連品種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黃連交易的主要品種,位于黃水鎮(zhèn)的中國黃連市場功不可沒。在這個武陵山區(qū)深處的貧困縣的小鎮(zhèn)上的黃連市場,完成了全世界90%以上的黃連原料交易。但鮮有人知道的是,現(xiàn)在的中國黃連市場已經是黃水鎮(zhèn)修建的第4個了,前3個都是因為市場規(guī)模不敷黃連交易量的使用而重新擴建或異地重建。
1987年,全球第一個專業(yè)黃連交易市場——石柱縣黃水鄉(xiāng)黃連市場正式投入使用,當時的黃連市場屬于黃水鄉(xiāng)黃水區(qū)工商所辦公樓后的附屬建筑,面積僅500 m2,1987年10月,國家工商總局(現(xiàn)國家市場監(jiān)督局)批準黃連市場更名為“中國黃連市場”,并規(guī)定開市日期公歷的1、4、7日。至此,石柱黃連的交易量和交易額雙雙呈迅速增長態(tài)勢,“中國黃連市場”的行業(yè)影響力和地區(qū)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大,“湖北利川和四川峨眉、洪雅、彭州市等產區(qū)的黃連亦有不少進入市場銷售。外地客商和當地經營者雇工將收購的黃連按需方要求,再次加工、整理、分級、稱量、包裝后運銷到國內外”[4]。
隨著石柱黃連交易量的不斷擴大,1993年10月,由當時的四川省政府出資原址擴建的“中國黃連市場”正式投入使用,第二個黃連市場建筑面積為2 500 m2,其中市場商鋪面積為1 600 m2,交易區(qū)面積為1 400 m2,比原來的黃連市場擴大了3倍,此時石柱“中國黃連市場”的每年的黃連交易量已突破了1 700 t。
隨著黃連原料在中西藥中的廣泛使用,尤其是2003年“非典”對消炎藥的大量需求。進入21世紀以來,石柱黃連原料的交易常年穩(wěn)定在3 000 t以上,加之依附于工商所的“中國黃連市場”地處黃水鎮(zhèn)市集中心,每逢黃連交易日,人車混行、擁擠不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6年,由重慶市投資,新址重建的“中國黃連市場”正式投入使用。新的“中國黃連市場”地處黃水鎮(zhèn)政府旁,占地面積10 000 m2,建筑面積7 800 m2,交易大廳面積2 000 m2,還修建了儲存黃連的庫房150間,極大地滿足了連農和連販交易的需求。
2010年以后,隨著黃水旅游業(yè)的勃興,“中國黃連市場”已被從大路邊被擠到背街的小道上,進出極為不便。2018年9月,重新選址的“中國黃連市場”正式投入使用,占地6 600 m2的新黃連市場靠近“天上黃水大劇院”,地處冷-黃旅游公路的盡頭,交通極為便捷,市場中以鋼結構大棚搭建的黃連交易區(qū)1 600 m2,鋪設防潮地坪的黃連倉儲區(qū)3 500 m2,高清LED顯示大屏電子信息中心30 m2。在市場內就能夠直接了解全國各地藥材市場行情和黃連價格走勢,同時通過系統(tǒng)能及時發(fā)布市場信息,讓廣大連農及時掌握當天黃連市場交易情況。
黃連有著漫長的生產周期,耐久藏的獨特性質,以及不可直接食用的藥材屬性,造成了其產量和價格的波動性。歷史上黃連即出現(xiàn)過4 元/kg的極端低價,也曾達到過220 元/kg的頂峰。對于黃連價格的波動,連農和連販雙方的態(tài)度都比較復雜,一方面,連貴傷商,高昂的連價不僅會使商販積壓的資金數額變大,也會使販運黃連的生意風險變大;另一方面,連賤傷農,過低的黃連價格不僅會大大降低連農種植黃連的積極性,也會使連農種植黃連的時間成本、物質成本與價格之間不成正比,損傷農民的經濟利益。
在石柱縣的連農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逢貴莫趕、遇賤莫懶,就是連農在黃連價格長期劇烈波動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解決之道。由于經過加工的黃連“坨子”,可以保存數年甚至十余年。在歷次的田野調查中,我們都見過10年以上未出售的黃連“坨子”,經過黃連市場的專業(yè)交易管理人員鑒定,歷經10年的黃連“坨子”,大都能達到一級品甚至特級品的等級,完全不影響銷售。黃連產品的這一屬性,一方面,使新鮮黃連收獲加工以后和銷售之前,存在時間長短不等的間隔時間成為可能,石柱的種連大戶家中,少則50 kg,多則數噸的黃連“坨子”存貨比比皆是,在2010—2013年黃連價格的低谷時期,很多種連大戶甚至宣稱要把黃連“坨子”作為傳家的儲蓄留給子孫后代;從另一方面來說,黃連這種可以囤積儲存的特性,也使得一旦黃連價格回升,大量的陳年“坨子”會迅速地填充市場需求,在2017年黃連價格高峰時期,種連大戶家里的黃連存貨幾乎“十室九空”,存留數年甚至十余年的黃連都趁此機會銷售一空,這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黃連價格的進一步大幅上漲[2]。
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項目“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是武陵山區(qū)的石柱土家族農村人民與其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長期協(xié)同進化以及動態(tài)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tǒng)和生態(tài)農業(yè)景觀。具有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經濟與生產、社會與文化、科研與教育以及示范與推廣等多方面的價值。然而,由于黃連生產系統(tǒng)內部供求關系的變化、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價格產量關系的矛盾等問題,以及近年來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主要產區(qū)——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發(fā)展,這一農業(yè)文化遺產系統(tǒng)的發(fā)展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需要站在農業(yè)文化遺產的高度,動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據石柱縣的實際情況提出解決的方案。
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屬巫山沉積巖中山地貌,最高海拔1 934 m,最低海拔800 m,平均海拔1 600 m,總面積50 400 hm2。由于地處渝東鄂西的海拔高點,因此也被稱為“天上黃水”。2010年之后,伴隨著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的聲名遠播,黃水鎮(zhèn)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尤其是石柱縣在2013年高速公路和動車站修通后,黃水鎮(zhèn)以春賞花、夏納涼、秋采摘、冬滑雪為主要內容的康養(yǎng)旅游概念,為周邊地區(qū)及國內外游客廣泛接受,黃水鎮(zhèn)大量的房地產項目如雨后春筍搬拔地而起。房地產除了拉動了黃水的經濟發(fā)展外,源源不斷的“假日房”“精裝房”帶來的人流,也為黃水鎮(zhèn)及周邊地區(qū)帶來了大量的就業(yè)機會,原來種植黃連的農民很多成為黃水鎮(zhèn)上的房東、老板和服務員,黃連生產的人力資源流失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這也是目前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為了切實解決石柱黃連生產系統(tǒng)遇到的問題,為其進一步代表中國沖擊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項目做準備,石柱連農在政府的領導下想方設法求發(fā)展,借助黨中央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東風,嘗試構建以黃連生產系統(tǒng)為中心的武陵山區(qū)中高海拔地區(qū)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簡單說來,就是利用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區(qū)域海拔、氣候與物種的錯位優(yōu)勢,將適合該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黃連、莼菜、天麻、中蜂等幾種經濟動植物加以整合,實現(xiàn)空中飛中蜂、坡上有黃連、地里長天麻、水中生莼菜的生態(tài)立體種養(yǎng)殖復合體,通過這一復合系統(tǒng)最大限度地達到增加農民收入、降低生態(tài)風險、保護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目標,并在石柱提出的“康養(yǎng)旅游”“全域旅游”概念的范圍內,為農旅融合提供生態(tài)景觀資源和農事活動體驗的平臺,使農業(yè)文化遺產真正的“活”起來、動起來和傳下去,也必能全面達到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各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