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
一本書吸引我們的原因有很多,或經久不衰常讀常新,或暢快淋漓欲罷不能,當然,還有個最純粹的原因,那就是有趣。人生很有趣,因為總有太多未知值得我們探究;書籍也很有趣,因為它讓我們懂得,即便生活是苦的,也該笑著去跟世界打招呼。
《別鬧了,費曼先生》——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
本書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查德·費曼的自傳書。作者是個科學頑童,很愛惡作劇,干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本書里就記載了關于他的奇聞趣事。比如他故意在嚴密的監(jiān)控下破解安全鎖,僅僅是為了自娛;還喜歡在酒吧內做科學研究,酒吧被取締,他就跑到法庭上辯護等等??催@本書你肯定會笑出聲,畢竟費曼和我們大家想象中的物理學家有太大的區(qū)別了!
印象中,理工科學生的口才和文章都不大過關,所以這本《別鬧了,費曼先生》稱得上是本撥亂反正的書,把廣大理工科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男生從乏味、沉悶的形象里解放出來。讓廣大讀者看到作為一個理科生也可以如此精彩、風趣、幽默、活力四射、多姿多彩。這本書之所以一版再版,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是因為它有趣。這本書章節(jié)都不長,也沒有文句上的賣弄,很好讀。而且,讀下來能讓人哈哈大笑,覺得那么大的物理學家竟然會那么逗。
全書中只有一段關于情感的描寫,卻是最動人的一段:費曼的妻子阿蓮得了絕癥,而費曼對此無能為力。當時他正參加曼哈頓工程,為美國制造原子彈。他只能在每個周末一次次跑去醫(yī)院探望妻子,看她日漸憔悴,走向無可避免的死亡。當阿蓮去世的時候,費曼沒有任何悲傷的感覺,覺得這對于她來說是漫長痛苦后的解脫,而他自己早已麻木。書中說,很久以后的一天,他偶然在街道上看見商店櫥窗里的一套女裝,下意識地想到:阿蓮穿上該多好看啊。然后,巨大的悲傷突然無可抑制襲來,他終于失聲痛哭。
《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本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講述了在理性世界里,有過這樣一個生命,他曾經這樣愛過這個世界。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黑色幽默”的文學鼻祖
乍看書名,大部分人會覺得本書必定枯燥至極,然而實際上這本書卻是“黑色幽默”的文學鼻祖。
通過這部小說,約瑟夫·海勒將他眼中的美國社會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這個社會處于一種有組織的混亂、一種制度化的瘋狂之中,這個社會的一切只服從“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荒誕邏輯。這樣一種病態(tài)的、荒誕的社會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夠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才能夠較好地表現(xiàn)它。通過“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這個象征,讀者也可以看到戰(zhàn)爭、美國社會及其官僚機構的荒誕、瘋狂和不可理喻。由于小說揭示了美國社會真實的一面,因此它不僅在西方社會里具有普遍的意義并被譯成十多種文字,而且對于我們中國讀者認識、了解當代美國社會也具有極高的價值。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非常簡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在意大利厄爾巴島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皮亞諾薩小島上,轟炸手約塞連上尉像只驚弓之鳥,在一片混亂、荒謬與恐怖中,置一切權威、信條于不顧,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進行著幾近瘋狂的努力。在這個島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戰(zhàn)飛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裝病住進醫(yī)院,因為他發(fā)現(xiàn)唯有這里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后,終于開了小差,逃到了瑞典。書中,海勒借虛構的皮亞諾薩小島作為舞臺,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軍某飛行大隊里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為內容,將他眼中的美國社會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讓人們能夠看清楚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人是如何變得“全瘋了”的。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和它的深度有關,它對戰(zhàn)爭和美國官僚權力制度的強烈諷刺讓人在盡情哈哈大笑之后,又不禁陷入深思,當歡笑與思考結合,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會。
《米格爾街》:像鹽一樣平凡,像鹽一樣珍貴
米格爾街生活著一群有脾氣、有盼頭的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他們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的成名作,曾獲毛姆文學獎,被諾貝爾獎授獎詞稱贊糅合了契訶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達島居民即興編唱的小調,確立了奈保爾作為幽默家和街頭生活作家的地位。同時,《米格爾街》也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奈保爾的作品。它由17個平行展開的短篇小說精心編織而成,各篇小說相對獨立,但小說與小說之間又相互關聯(lián)、相互穿插,形成在縱橫兩個維度彼此交互的結構。這17個故事描寫了故里鄉(xiāng)鄰的平常生活。那里的人們在社會底層勉強生活,誰也沒餓著肚子,但都過得不舒坦。其深刻細致的描寫與深深的悲憫之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幽默的筆調輕松表達出原本沒法表達出的東西。
令人感動的是奈保爾的寫作手法,他只是展示,不做分析。他展示了伴隨他長大的這些人的生活軌跡、人生變化,但是不分析為什么如此。在這種展示中我們感受到更多人性和智慧,而在這種不分析中我們感受到更大的寬容和理解。他沒有把自己看得比眾生更高明,寫得那么超脫,同時那么幽默,那么悲憫。人是需要一點儀式感的,我們相信奈保爾借此書與童年,與某種曾有的人生理想做了一次正式的告別。從書中可以看出奈保爾某些氣質在他最初的作品中已經成型——思想上躍然而出脫離原有束縛時,文字視角依然存在于被描寫的對象體內,相當謙卑地潛伏著。由此形成的文風幽默而不輕浮,批判而不凌人,悲憫而不悲傷。
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米格爾街和米格爾街上人,都像鹽一樣平凡,像鹽一樣珍貴。是的,每一個興高采烈生活著的人,都有著珍貴的靈魂。而每一個用心寫作的人,都有一個值得被尊敬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