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橓,字懋實,號月林,山東諸城人,明朝中葉的一代清官。據(jù)《明史》記載,他自幼生性聰穎,篤行好學(xué),嘉靖十四年考中秀才,年方十九歲,二十二年舉鄉(xiāng)試第二,二十九年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萬歷十三年卒,享年70歲,贈太子少保,謚“簡肅”。
邱橓為官,一生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敢于犯顏直諫,勇于彈劾貪官污吏,與海瑞秉性相類,同屬“青天”,時人因稱“南海北邱”。他痛恨貪官污吏,嫉惡如仇,因此為政期間,高舉反腐治吏大旗,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先后彈劾重臣23人,其中治罪者17人,遭彈劾的人中有當(dāng)時一手遮天的權(quán)相嚴(yán)嵩的心腹,有皇太后的家人,有高居廟堂的尚書、御史,有執(zhí)掌一方的封疆大吏,有世襲的伯侯,還有百官聞之色變的錦衣衛(wèi)指揮等等,由此足見其懲治腐敗、整頓吏治的決心和勇氣,故史書稱“其風(fēng)采為世所仰望,列海瑞、呂坤之間,人以為俯仰無愧云爾”。
邱橓初任行人司行人職,明朝設(shè)立的“行人司”,掌管傳旨、冊封等工作。他恪守嚴(yán)訓(xùn),從一開始,就抱定了正人先正己的信念,嚴(yán)守《說苑政要》中“臨官莫于平,臨財莫于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的警示,在為官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和清正廉潔的作風(fēng)。在行人司任職期間,他常被派去參加慶賀官員的任命儀式。當(dāng)時凡參加者,每人可分得一份禮物或紅包,唯他一人從不領(lǐng)取,很快遭到了同事們的非議,指責(zé)他太過清慎,但他卻依然如故,坦然面對,不為所動。湖廣總督方廉,剛?cè)温殨r,向各省及朝廷的大官每人贈禮五金,以圖結(jié)交同僚穩(wěn)住官位。對此,邱橓不但不收,反而立即上報皇上,及時揭露了他的卑鄙行徑?;实劢拥綀蟾婧?,詔下部議,致使方廉已到手的官職又被馬上免掉。邱橓耿介剛直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其廉潔自守的信念更是堅定如磐石,真正做到了自身正、自身凈和自身硬。
嘉靖四十二年,蒙古人入侵至北京附近的通州,總督楊選以抵抗不力被治罪處斬,且株連九族皆處斬刑。邱橓為此案的辦案人,深感處理不公,曾幾次上疏:“楊選當(dāng)斬,何至誅滅九族?”誰知皇帝以“何不早劾楊選”為理由而龍顏大怒,將邱橓庭杖六十,削職為民,史載,“邱橓丟官憤歸故里,唯敞衣一篋,圖書一肩而已”,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dāng),這與時年世諷“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污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萬歷十一年,神宗下詔再度起用邱橓為右通政,尚未起行,又升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秩正三品。入京后,他即建議朝廷“痛懲吏弊”“以挽回久壞之人心,振作方新之氣”。在奏折中,他一針見血,直言不諱,指出官場上亟待消除的政績、請托、詁察、舉劾、提問、資格、教官、饋遺等8個方面的積弊,史家評論他“指陳時政,炳炳鑿鑿,鯁亮有足稱者”?;噬峡吹阶嗍韬蟠蠹淤澷p,即下詔奉行。不久,邱橓轉(zhuǎn)為刑部右侍郎,可是詔下三月,仍是“大吏恣肆、小吏貪殘、小民怨咨,四方賂遺如故”。邱橓急憤萬分,再次上書,直指御史于應(yīng)昌、福建巡撫勞堪、循史張一錕等,并懇求皇上罷免自己的官職,“以儆有位”,言辭激烈而誠懇。神宗為之動容,便“優(yōu)詔報之”,終使貪庸之徒服法。
縱觀邱橓一生,始終一身正氣,潔身自好,不與貪官污吏合流,始終以反腐治吏為己任,斗權(quán)奸、劾貪官、革吏治,堪稱社稷之良才。盡管他已竭盡全力揭示世俗各種弊端,想努力革除官場積弊,治愈世風(fēng)創(chuàng)傷,然而,無奈當(dāng)時的明朝正處于一個“貸利橫天下”“美缺袖中商”的黑暗時代,以他個人的力量來對抗一個王朝的沉淪未免顯得勢單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所有努力雖是一劑利耳良藥,振聾發(fā)聵,但在腐敗的社會制度下,其效果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但不管怎樣,他那種不為利誘、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行以及不畏權(quán)貴、敢于斗爭的勇氣精神卻堪稱為官者楷模,是很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