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中國畫追求營造意境,工筆人物畫也比例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意境營造手法是多樣的,其意境營造追求形似,注重以線造型、以意賦色,同時注重采用虛實相生的構圖觀,從而創(chuàng)造出意味深長、內涵豐富的意境,從而造就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 意境表現(xiàn) 虛實相生
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范疇,也是工筆人物畫的靈魂所在。意境之美被譽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自古至今眾多中國畫作者的終極追求目標。工筆畫雖然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但始終沒有放棄探索意境之美。任何好的工筆畫創(chuàng)作,都是建立在扎實的造型基礎和精美絕倫的意境構想之上。工筆人物畫注重意境之美,通過具象并重視細節(jié)刻畫,從而使觀者達到最直觀的視覺效果。但同時,工筆人物畫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有其自身特征,由于工筆畫講求精細,而寫意畫不拘小節(jié),由此造就了工筆人物畫與寫意畫截然不同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
一、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意境營造追求形似
形似與神似相對應,是中國畫的專業(yè)術語,東晉顧惜之提出:“以形寫神”, 清代鄒一巧說“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 故“形似”為繪畫基礎。但于形似中求神采,仍為藝術創(chuàng)作之終極。形似,更注重神韻的強調、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視、書法修養(yǎng)和畫中意境的締造。例如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名畫《送子天王圖》,其線條道勁奔放,此圖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描述的是天王送子的情境,而后半部分則描述的是釋迦摩尼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在釋迦摩尼降化后,抱著他向各路神仙做禮拜的故事。圖中描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余個, 所繪人物天王給人威嚴, 大臣畢恭畢敬, 夫人可親可敬, 侍女謙卑恭遜, 鬼神齜牙咧嘴,瑞獸靈活飛動, 畫面想象力豐富而具有神韻。獨特的線描,粗細頓挫, 游刃有余, 不論是在人物衣絞的表現(xiàn)、鬼神神情的狩惡, 還是對閃爍火光的描繪,都表現(xiàn)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二、中國工筆人物畫注重以線造型
在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中,注重以線造型,在人物塑造方面,畫家往往根據(jù)畫面的需要,結合自己的審美觀念對畫面進行增減變動,并主觀地處理線條的長短曲直和粗細濃淡,使畫面產生虛實、主次、疏密、強弱、逆順等多種形式的變化,從而形成畫面動勢,營造出畫面的意境。例如《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比較經(jīng)典的白描工筆人物畫,該畫中,人物全部是以線條勾勒而成,雖然畫面中人物眾多,但由于線條疏密處理得當,所以畫面不顯紛亂,反而給人層次分明,井然有序的感覺。而畫作中人物的衣袖、長裙及身上的飾帶都采用流暢飄逸、自由舒展的長線來展示,給人一種飄飄欲動、迎風飛舞的動感之美。而畫中人物頭發(fā)的密集和臉部的疏散,手腳的短線和衣紋的長線,裝飾物復雜的圖案線和形體的簡練的主干線,這些和諧的對比給人一種音樂般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這幅畫中所有的衣紋用線基本上都是自左上向右下傾斜的長線條,這種安排使畫面形成了一種動勢,給人感覺畫中的神仙仿佛都在自右向左飄然行走,靜中有動,動中藏靜,意境深遠。
三、中國工筆人物畫追求以意賦色
中國畫對色彩的認識、研究和運用同樣受到“意”的支配,不過與西方寫實繪畫再現(xiàn)自然色彩的追求不同,中國畫的色彩運用不受光源色、固有色和環(huán)境色的制約,不要求真實展現(xiàn)自然色彩,而是強調畫家的主觀意念和客觀物象的結合,強調利用色彩抒發(fā)情感。例如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畫名雖說是游春,但是我們在畫作中看不到任何有關春天的自然景象。畫家大膽舍去了背景,僅用一組人物和馬匹來表現(xiàn)“游春”的主題,而這一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對人物服飾色彩的處理上。畫家根據(jù)畫面的需要及意境的表達,在紅、黃、赭構成的暖色調基礎上大膽運用大面積的粉白、淺紅等亮色,同時局部綴以少量的青綠,以此來影射春意盎然的境界。整個畫面雖然設色濃艷,但不失秀雅。畫中人物服裝鮮艷明快,鞍韉華麗典雅,墨色濃淡的對比,色和墨的滲透調和,使整個隊伍猶如花團錦簇,讓人感受到沐浴在明媚春光中的桃紅柳綠和撲面而來的花粉氣息,創(chuàng)造出一種雖“無景”而“有境”的意境美。整幅畫作展現(xiàn)出畫家以意賦色來營造畫面意境的高超技巧。
四、中國工筆人物畫采用虛實相生的構圖觀
在中國畫中,畫家細心描繪的對象為實,而觀者通過畫面所產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則為虛。中國畫擅長留白,工筆人物畫亦是如此。所謂“實”,指的是筆墨為實,那么對應的,無筆墨處則為虛。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靈氣不僅來源于有筆墨的實處,更來源于無筆墨的虛處。所謂“留白”,即是畫面“虛”的體現(xiàn),其是中國畫構圖和格局的智慧所在,如果畫面構圖過滿,則失去了畫面的靈動性,而留白則會給人無暇的想象空間。例如《文姬歸漢圖》的背景未著一筆,以此將觀者的目光放在主體人物上,從人物蜷縮的身體,緊皺的眉頭上,我們可以看到文姬歸漢時氣候的惡劣,以此彰顯出人物的坎坷命運。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作者將背景畫滿,加之人物和馬匹的眾多,肯定會讓我們眼花繚亂、目無焦點,作者所要傳達的意境也會被消失殆盡了,這也是空白的魅力。
結 語
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是多樣的,從造型、用線、用色和構圖等多個方面,追求和營造畫面意境,表達個人的情感。中國工筆人物畫追求“神”和“意”,而這些都是通過筆墨、色彩、造型等,再加上畫作者的想象和留白等藝術手法,展現(xiàn)出來,給人以深刻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徐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fā)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陳濯非.古代工筆人物畫的患境表現(xiàn)[J].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研究.2013.6
[3] 孫春霞.“意象”工筆人物寫意之魂——試述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風格的演變及發(fā)展[D].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