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 勇
諾敏河濤聲悠悠的浪花里,翻滾著達斡爾族人與曲棍球的故事,在歷史的煙云中緩緩走來,在白樺樹葉上輕輕舞動。
曲棍球運動之于達斡爾族人,是基因里攜帶的,是骨子里儲備的,是血脈里涌動的,是千百年歷練的。曾經,他們與大自然抗爭,與猛獸搏斗,追逐奔跑,跋山涉水,縱跳騰挪,使棍投石。如今,愛打曲棍球的達斡爾人走出深山密林,伴著奔放而充滿滄桑的“哲嘿哲,德乎達”的呼號,把古老的曲棍球傳到了現(xiàn)代。曲棍球運動,傾注了多少代莫力達瓦兒女的心血,凝聚著一批又一批達斡爾族運動員的汗水。
達斡爾族人打曲棍球,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場地。放牧回來的路上,村旁的草坪上,村屯的街道上,總有男女老少打得興高采烈。黃昏,吃過晚飯喝足了鮮牛奶的青少年,像撒歡兒的小牛犢,一個個奔向村邊的草坪。十幾個青少年分成兩隊,用干牛糞、木垛、秧草混搭成臨時的球門,簡陋的球場上,雀躍聲、喝彩聲、加油聲響成一片,曲棍和曲棍的碰撞中,你進攻、我阻擊,你運球、我干擾,激情的爭球角逐中,酣暢的奔跑擊球中,奏出了一曲獨特的運動樂章。
達斡爾族的傳統(tǒng)曲棍球,以道義為準繩,比賽規(guī)則約定俗成,全憑自覺遵守和公眾輿論力量的維持,就像過去達斡爾族人出門不鎖門一樣,靠的是相互信賴。
上世紀70 年代,現(xiàn)代曲棍球引入我國。國家體委在尋訪考察中發(fā)現(xiàn)達斡爾族群眾在開展曲棍球運動,隨即于1976 年在莫力達瓦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隊。來自偏遠山區(qū)的十幾個小伙子,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開始了集訓。從此,這支隊伍踏上了運動生涯,用青春和熱血填補了中國現(xiàn)代曲棍球運動的空白,譜寫了中國曲棍球新的篇章。
隊員們頂烈日、冒酷暑,迎寒風、斗嚴冬,風里來、雨里去,雨天里滾一身泥,雪天里染一身霜。那時,隊員們只能在不平整的土質操場上訓練,力量訓練器械都是自制的,廢棄的拖拉機車輪做杠鈴,壓磨水泥的鐵球做啞鈴……他們白天集中訓練,晚上分散住在大車店、旅店、廢棄的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一個人退出,沒有一個人放棄。
后來,以莫力達瓦隊為骨干的中國青年曲棍球隊正式成立。1979 年,球隊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決賽中,他們與曲壇勁旅巴基斯坦青年隊相遇,綠茵場上,健兒們縱橫馳騁,驍勇非凡,龍爭虎斗般的鏖戰(zhàn)扣人心弦。上半場,中國隊前鋒巴爾登巧接隊員布庫傳來的球,門前倒地鏟球,球進了。下半場的對峙中,中國隊8 號孫國慶發(fā)出短角球,隊友接球猛射,太正,球被對方后衛(wèi)擋了出來,巴爾登像伏虎躍起,攔球再射,又進了!最終,中國隊獲得勝利,五星紅旗在異國升起。
這支球隊,從莫力達瓦走來,走上了國內國際曲棍球比賽的舞臺。從1978 年至2018 年,莫力達瓦曲棍球隊共獲得20 多個國內各類比賽冠軍,友誼的足跡留在了2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先后有200多人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10 人成為外省市曲棍球隊教練員。
如今的莫力達瓦,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曲棍球之鄉(xiāng)”,曲棍球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片土地上,達斡爾族人在守望,守望著曲棍球,講述著曲棍球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