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慰宏
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課是孩子們最喜歡上的課程之一。在我們實驗小學的音樂課上如何進行“慈善教育”滲透,讓孩子們在學習歌曲的同時受到愛的熏陶。我主要從兩方面來落實:一是課內滲透;二是課外拓展。
一、課內滲透
課內滲透指的是在課堂上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慈善教育的滲透。主要體現在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和注重體驗與實踐。
結合課堂教學,以人音版五年級下冊課本歌曲《愛的人間》為例:這首歌是電視連續(xù)劇《光明世界》的主題歌。歌詞以第一人稱形式表達了盲童對社會各界給予他們關愛和幫助的感激之情。非常形象地刻畫了一位盲童的內心世界,雖然他(她)失明了,但太陽、月亮、花草、可愛的生靈都在心中,都能“看到”。正是由于有無數的人在關愛著他們,才使他們脫離了黑暗的世界,“看”見光明。如何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技能、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對殘疾人的關愛之情,懂得應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我們音樂組老師集體研修,以如何在自己的課堂上滲透慈善教育為主題,同課異構。各有各的妙招,異彩紛呈:
1.有的老師采用了殘奧會的感人圖片和渭南市特教學校孩子們的舞蹈照片,讓學生體會身殘志堅、熱愛生活的精神,進行歌曲的情境創(chuàng)設。
2.有的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自編情境活動、情景劇《盲人的生活》,通過這一活動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不易。學生們有感而發(fā),這首歌就能唱得情真意切,自然而然就唱出了對盲人的關心。孩子們用心靈歌唱,在潛移默化中也提升歌曲演唱能力和藝術表演能力。
3.還有的老師鼓勵、引導學生搜集學習相關知識。有的帶領師生們了解盲人節(jié)相關知識;有的向大家介紹了我國以及國外有哪些關于救助盲人的慈善組織、機構(例如國際獅子會、深圳獅子會、視覺保健、百萬貧困白內障復明工程等)。通過學生的互相講解學習,孩子們了解到了有那么多的人傾盡全力幫助盲人。同時也意識到社會上還有這樣一些弱勢群體,需要我們去幫助和關愛。在關注、奉獻愛的同時,也領悟到關愛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聯系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小處著眼,學會關愛家人、朋友、同學、老師等等。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樂觀積極,做一名心存善念的好兒童。
二、課外拓展
“課外拓展”指的是我們通過課本“外”和課堂“外”兩個途徑進行慈善教育滲透。
1.課本“外”
根據人音版《音樂》教材安排,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每學期學生在校共計二十周,基本十八周左右就可以完成教材的學習活動。剩余的時間我們音樂組老師根據《課標》要求,依據學段情況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精心挑選了適合各個年級學生學習的愛心公益、慈善歌曲進行學習。例如一二年級學生的歌曲體現于關愛家人、家庭、朋友的《寶貝,寶貝》《我愛我家》和《小小愛心樹》等;三四年級的歌曲注重環(huán)保方面的《留給我》《地球你好嗎》和《讓愛傳出去》等;五六年級的孩子們慢慢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有理想,即將步入青春期,他們的歌曲以勵志、熱愛國家、熱愛民族文化為表現的《我相信》《苔》和《國家》等。
這些歌曲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優(yōu)美的旋律時常掛在嘴邊,在感受美的同時,更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性情!
2.課堂“外”
根據《課標》安排,音樂課外活動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音樂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重要節(jié)日和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jié)日我們實驗小學的孩子們都會帶著優(yōu)美而嘹亮的歌聲走出校門,接受學習和教育。清明節(jié),《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讓革命先輩感受我們新時代少年兒童立志學習、勇于奮進的決心;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和留守兒童一起在歡快的旋律中感受同一片陽光下的快樂;“九九重陽”我們的歌聲讓敬老院爺爺、奶奶的銀發(fā)在陽關下熠熠生輝,給他們送去家人般的溫暖;“暖冬行動”我們的歌聲比棉衣更加讓人們喜歡!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我們的孩子心存善念,讓慈善教育如涓涓細流流過我們每個人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