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從高原村寨走向世界,而在村寨里即興而樂,生生不息的舞蹈是那么純粹而令人感動,百姓們并不需要專業(yè)的培訓,在這片大地上,每個人都率性而活,藝術家把這些舞蹈稱為藝術,百姓把這些藝術叫做生活。
僳僳族阿尺木刮
初次聽到阿尺木刮,覺得有趣,追著老鄉(xiāng)反復問由來,原來歌舞意為“山羊的歌舞”或“學山羊叫的歌調”。阿尺木刮是迪慶州維西縣同樂、新樂一代傈僳族傳統(tǒng)的自娛性歌舞。關于這個有趣的舞蹈,老鄉(xiāng)還講述了段淳樸的由來:歷史上僳僳族交通閉塞,長期處于半農(nóng)半牧狀態(tài),山羊是家家必養(yǎng)的牲畜,人們自然通過這種舞蹈方式來反映生活。感受阿尺木刮的魅力自然是到維西縣必不可少的行程,它以集體性歌舞為主,邊唱邊舞用模擬羊叫聲為基調,樂曲悠揚婉轉,唱時多以顫音出現(xiàn),熱烈奔放,讓人不禁贊嘆這傈僳族人民和動物產(chǎn)生的難得的和諧境界。
傣族孔雀舞
關于孔雀舞可謂家喻戶曉。在舞臺上,從《雀之靈》到《雀之戀》,云南這只“孔雀”從沒有消失過。楊麗萍給觀眾展現(xiàn)的不僅是高貴孔雀的孤寂,也是人類生命中最可貴的精神眷戀。然而在民間,孔雀舞也是傣族最負盛名的傳統(tǒng)表演性舞蹈,它流傳于云南德宏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的傣族聚居區(qū),現(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傣族心中,孔雀是象征幸福吉祥的“圣鳥”。每到“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等民俗節(jié)日,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敲響大铓鑼,敲起象腳鼓,跳起舞姿優(yōu)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不斷,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讓人不禁沉醉在孔雀舞的動人舞姿中,仿佛盡是靈動美麗的孔雀在和歌翩躚起舞。
彝族煙盒舞
觀看彝族煙盒舞,實在是一場感官盛宴。這個被稱為“跳弦”“壟傯”的原生態(tài)舞蹈,流傳于紅河州的彝族聚居區(qū),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舞蹈令人炫目,不僅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還形成了山區(qū)和壩區(qū)兩種風格的多種流派。舞蹈形式多樣,有雙人、三人和群舞。煙盒舞傳承歷史久遠,已發(fā)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和仿生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你看,一唱一跳之間,她們動作流暢瀟灑,極富藝術感染力,讓觀者無不想隨著敲擊煙盒的節(jié)奏聲舞動起來。跳煙盒舞的老鄉(xiāng)自豪地說: “不管我們走得多遠,煙盒舞都會是連接我們和家鄉(xiāng)的一條線?!?/p>
雙柏三笙
哀牢山深處的彝族“三笙”即“老虎笙”、 “豹子笙”、“大鑼笙”,因充滿神秘色彩而吸引了眾多的日光。入秘境哀牢,探訪雙柏的三笙,實在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從每年的正月初八開始,雙柏縣的舞族人都要過盛大的虎節(jié),進行接虎、跳虎、送虎的儀式。扮虎的人摹仿虎的習性,表演原始人類生產(chǎn)、生活和人類繁衍等一系列舞蹈;而火把節(jié)唱古歌,栽火把樹,跳大鑼笙舞,具有彝旅祖先崇拜和原始戲劇因素; “小豹子笙”保留在阿車人中,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男孩要跳蒙而赤身裸體畫身的豹子舞,它反映了原始的生殖繁衍崇拜。每一種舞蹈都展示了古老神奇義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每一種舞蹈都讓觀者心馳神往嘆為觀止。
佤族木鼓舞
在佤族的傳說中,木鼓是通天的神器,而木鼓舞則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象征,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隨意走進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一戶村寨中,都可以欣賞到這種人與神交流的神秘舞蹈。圍圈、挽手、對稱等舞蹈動作中不僅集中體現(xiàn)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更在震天響的木鼓中,滿天飛的秀發(fā)中嗅到原始勇敢的味道,粗獷奔放、熾熱狂野的原始之風撲面而來。
元江棕扇舞
棕扇舞是元江哈尼民族文化瑰寶之一。你永遠也不知道,棕扇舞有多少變化,能演繹出多少動物的種類。當扇舞時分,你會發(fā)現(xiàn),有“老熊洗臉”、“猴子作揖”、“猴子抱瓜”等憨態(tài)可掬的動作,有古樸、厚重、風趣等惟妙惟肖的姿態(tài),你會瞠目,震驚于哈尼人的生活智慧,然后融入其中,感受棕扇舞的原生態(tài)魅力。當然,棕扇舞遠不只模仿動物姿態(tài)那么簡單,歌舞中還圍繞了哈尼族2000多年來遷徙、定居、繁衍、發(fā)展這一歷史主線,看歌舞的同時哈尼族農(nóng)耕、宗教、飲食、婚戀、服飾等文化便全部躍然腦海中。在一場歌舞中就能領悟到一個地區(qū)民族的淵源史詩,這種感覺實在太棒了。
藏族鍋莊舞
在高原藍得純粹的天和白得純粹的云下,只有如此熱鬧奔放的舞蹈才能直抒胸臆。藏語稱鍋莊舞為“果卓”,意為“圓圈舞”,它廣泛地分布在迪慶藏族自治州,是藏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老歌手們說:“天上有多少星星,鍋莊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樹,鍋莊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多少毛,鍋莊就有多少舞?!焙椭脑?,和藏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通宵跳鍋莊舞,那是淳樸的藏民對于生活發(fā)自內心的歡心和虔誠的祈福。
白臘圓圈舞
在哪里,入們能把跳舞當成生命?在哪里,人生下來就有舞蹈的基因?在怒江州蘭坪縣拉井鎮(zhèn)桃樹村委會的一個名為白臘的村子里,有半數(shù)村民加入了自發(fā)組織的藝術團。他們喜愛跳這個被稱為“搓蹉”的圓固舞。舞步節(jié)奏歡快,動作幅度灑脫。男領舞者用四弦伴奏時,女領舞者用羊皮折疊敲打。愉們時而將隊形變成半圓圈,時而單圓圈、雙圓圈。速度慢時,舞步柔和輕盈;速度快時,舞步粗獷豪放。何不參與其中,讓快樂升騰在村寨的上空吧。
南澗跳菜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里,段譽在無量山“瑯嬛福地”的溶洞中習得步伐曼妙、速度極快的“凌波微步”,而現(xiàn)實中,南澗無量山一帶流傳了1200余年、素有“東方芭蕾”之稱的彝族跳菜,亦有著與“凌波微步”相似的精妙之處,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緩的大銅和嗩吶聲中,大師傅們從廚房相繼而出,單手托著托盤高低舞蹈,而托盤里擺滿了八大碗可口菜肴,徐徐入席,動作流暢連貫?!疤恕钡幕舆€真不少,一會兒將托盤用頭頂著,一會又放在肩上,還不時地扮怪相和表演幽默滑稽的動作,使人不得不佩服跳菜師的高招。跳到每一桌時,還得按照規(guī)矩布陣落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一碗菜都是一?!捌遄印?,先放哪碗菜后放哪碗菜,都是有講究的。如今,跳菜分為“宴席跳菜”和“舞臺跳菜”,分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表演,但無論是哪一種,舞者的手上功夫都十分了得,讓人忍不住驚嘆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