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笑羽
鹽城古跡不多。在政府將老城區(qū)的青磚黛瓦拆除之后,只剩下了陸公祠。大概是陸秀夫先魂所鎮(zhèn),儒學(xué)街一帶的舊時燕子,才留得些筑窩處。
我幼時習(xí)書法,常來這片古屋。里面有一家賣筆墨紙硯的人家,好像還做書畫裝裱,滿屋掛的全是些書法作品。屋主是一個50多歲光景的大爺。
墨是有等第之分的,好墨精良,自有清香。我進書苑習(xí)書時覺得味香,進這家大爺?shù)牡陼r也覺得香。
“在哪學(xué)的書法?”大爺邊幫我裁剪宣紙,邊問我。“吳洪春老師那兒?!蔽掖鸬馈!芭叮麑懙檬呛芎?。你看,”大爺指了指東墻上的一幅小楷,“那就是他的字?!蔽也幻飧`喜。
我少時頗呆,鬧著習(xí)書,家人不讓,只有爺爺支持,后來,終于拜在吳老師門下。
我初進之時,年齡最小,不臨字帖,只練八個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臨顏體,初學(xué)者或臨顏體,或臨柳體,顏字渾厚圓潤,氣度不凡,柳字骨骼清奇,剛正而有氣節(jié)。二者皆字體方正,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性格特點都可見諸筆端。想昔日顏公聲討反賊,招致全家赴死仍面不改色,死不瞑目,其剛正之氣和忠義之心力透紙背,也從字帖上傳給了后世后代的子子孫孫。
從王羲之到衛(wèi)夫人再到今日的揮毫之人,他們用著不敢想象的簡潔到極致的墨色,濃淡潤枯地竭盡全力,用盡腹中的學(xué)識,耗盡滿腔的熱血,卻極壓抑冷靜地用最行云流水的筆路、最瀟灑的姿態(tài),嘔出一個個方塊字。那是中國字,代代相傳,管他篆隸行草,都萬變不離其宗的多姿多彩的中國字,用某個作家的話那是“義山所織雪芹所錦”的中國字。張藝謀拍的《英雄》中梁朝偉寫“劍”而悟得英雄的真義,那是因為漢字的構(gòu)造原本就不是一個符號那么簡單,書法又給其筋骨,傳遞了它靈魂深處的意義。
我雖在文字上沒什么造詣,也不曾研讀過《說文解字》,卻絲毫不能減損我對漢字的熱情。就像《中國詩詞大會》點染無數(shù)人的詩心,單就一個“漢字情緣”的標題就足以讓我思緒萬千,也才有了這篇拙作。
我曾用過狼毫、賞過端硯,在方方正正的屋里寫過更加方方正正的字。如今的我,不論身在何處,境遇如何,管他毛筆鋼筆還是考試的2B鉛筆都可以拿來寫幾個行云流水的大字。像某個詩人說的心情低落時或閑得發(fā)悶時還可練練行書;遇到困難一身灰時躲在書房里哭一場后寫句圣賢的箴言訂在案前以示勉勵。
我不去陸公祠買紙久矣,不執(zhí)毛筆也久矣,遺憾悵恨有之,但漢字之魂永遠惠存我心。(指導(dǎo)教師 劉月霞)
>> 點評
形散神聚,是散文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本文亦是如此。陸公祠買書法用品,研習(xí)書法的從師經(jīng)歷,顏體柳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書法對個人精神情懷的影響,作者均有所著墨。行文中,敘事、議論,兼而有之,但均圍繞“漢字”落筆,抒發(fā)自己與漢字的“情”與“緣”。結(jié)尾寫“我不去陸公祠買紙久矣”,與文章開頭相照應(yīng),“不執(zhí)毛筆也久矣”表達遺憾悵恨之意,“漢字之魂永遠惠存我心”突出漢字對“我”人生的巨大影響,進而升華文章主題。全文文辭流暢,文脈清晰,足見作者筆力。
>> 本文適用考場仿真試題
請以“文字/傳承/回憶”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點評教師 周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