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載體,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抓手。目前,不少初中語文教師缺乏正確的文本觀,浮于文本表面,淺嘗輒止,制約了語文文本效應的進一步擴大。我們要以文本細讀為路徑,引領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捕捉文本細微聲響,從而在文本細讀中向文本深處漫溯,沉入作者用文字構建的美妙境界中。
詞語是文本最基本的結構,在文本閱讀中,我們往往忽視詞語,或者對于詞語的解讀流于形式。殊不知,一些看似不起眼、容易忽視的詞語,往往蘊藏著深意。文本細讀時,我們要善于引領學生沉入詞語,從而達到見微知著的妙境,感悟詞語獨特的表現(xiàn)力。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用詞頗有特色,大量運用疊詞就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縱觀全篇,用疊字大約有17處。如作者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摹聲詞“嗡嗡”表現(xiàn)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都極生動逼真?!俺抢镟l(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币婚_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連用四個疊字,與“城里鄉(xiāng)下”兩個對偶詞組結合在一起,造成有規(guī)律的三組六頓,讀起來自然形成歡快的調子。
由于引導學生沉入疊字,學生在品味疊字運用中感悟到疊詞的妙處:它不僅可以放慢句子的節(jié)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盡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更重要的是,疊字的恰當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較好地表現(xiàn)春天充滿了青春活力。
文本細讀會讓我們捕捉到文本不易為人所覺察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有的給人印象深刻,有的讀來自相矛盾。如果我們善于捕捉文本中看似矛盾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與甄別鑒賞,往往能夠小中見大,找到打開文本結構、思想主題的鑰匙。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該句中“似乎”與“確鑿”兩個詞語互為矛盾,兩個詞語的連用容易給人費解之感。在文本細讀時,我們不妨抓住這個矛盾細節(jié)細細玩味,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解讀“似乎”與“確鑿”。從《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的命名來看,顯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夕拾”之果,因此這是作者從成人的眼光回憶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文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是時間流逝造成的,一些景致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
由于抓住了文本矛盾之細節(jié),學生從小細節(jié)中既感悟到童年往事之趣,又體悟到兒童與成人視角之差異,并掌握從不同視角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促進了學生理解能力發(fā)展。
不同人稱的表達效果是不同的,文本運用第一人稱從“我”的視角,增強文本的真實感;第二人稱使表達更加親切,便于直接對話,抒發(fā)情感,增強表達的語勢;第三人稱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受時空限制,能夠自由、廣闊地反映社會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細讀時,注重體悟人稱變化,觸摸隱藏在人稱背后的情感。
如《土地的誓言》,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在文本細讀時,我以朗讀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此外,進行比較閱讀,將人稱一律還原為“她”再進行比較閱讀。
在多樣化朗讀與比較朗讀中,使學生領會到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作者情感變化的結果:文本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再滿足于使用第三人稱,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學生感受到人稱中蘊含的強烈抒情效果,對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就更加深刻。
語文是一門語言運用藝術,語言運用的多樣性造就了語文內涵的豐富性。詞序就是語言運用藝術之一,不同的詞序不僅能夠造成不同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透射出作者獨特的匠心,讓我們領悟到作者在詞序變化中所隱藏的藝術妙處,文本細讀則是捕捉這一匠心的有效路徑。
仍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為例,文中有這樣一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按常規(guī)的表達,詞序應該是這樣:“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北疚膶π揎椪Z進行了后置處理,生成新的詞序,這樣就改變了觀察視點,原先只是一種冷靜的敘述,而詞序變化后效果不然,一切都成為讀者主觀的觀察,更確切地說,是“心”的感受與發(fā)現(xiàn):先看見小草偷偷“鉆出來”的神態(tài),再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質感,這讓讀者感受到“擰得出水來”的“嫩”,最后才傾心于“綠綠的”顏色。
在捕捉詞序變化中,學生領悟到無論是眼的觀察,還心的感受,都是一個過程,形成一種動態(tài),從而感受春天蘊藏的無限生機與活力,對于春天的謳歌也蘊含其中,妙不可言。
我國古代詩人王維曾經指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边@句話啟示我們,語文不僅是一門語言藝術,也蘊藏著無限的想象,需要我們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還原想象,從而在有限的語言中感悟到作者“未盡之意”,進而與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等全方位的互動,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豐富,更能夠沉入文本營造的意境中。
如《夜雨寄北》一詩,全詩四句,可謂句句富有想象。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通過想象,我們仿佛可以看見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的畫面,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借助想象躍然紙上。
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則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借助想象,我們可以看見在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夫妻倆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孤獨油然而生。
第三、四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更是美妙,這不是寫實,而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此刻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無法言表,只有寄托在將來。我們借助想象的翅膀,可以洞見那時的詩人返回故鄉(xiāng),與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夫妻倆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想象讓學生既感受到詩人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感受到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詩人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時空變換,這種妙處如果脫離了想象,學生是難以感受到的,詩歌的魅力也就無法完全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如果把文本比作一張紙,文本細讀則是引領學生透過紙面看紙背的必然路徑。讓我們保持“文本細讀”的執(zhí)著,引領學生側耳傾聽,傾聽文本的細微聲響,從而感受文本的“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