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乃心靈之舌”,因此,寫作便是關于心靈的談話。在“談話”中,寫作者的意識、思維及心理向成熟階段發(fā)展。精神境界也獲得提升,由認知心理過渡到道德意識層面,再進入審美信念層面??梢哉f,寫作對人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農(nóng)村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忽略寫作的這種功能,只是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學生便創(chuàng)作出一些“假、大、空”的文章,也不會從寫作中獲得關于精神的成長。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基于學生的精神成長進行作文教學。
“動情”才能使筆端有情,寫成的文字才能感乎人心。但“寫得動情”實際上是很困難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積淀才行。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對于作文是有效的呢?必然是那些取材于生活的、真實而易于觸摸、與人產(chǎn)生共鳴的俗事俗物。就如岡察洛夫所秉持的寫作觀:“我只能寫我體驗過、思考過、感覺過、愛過的東西。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及那些與生活長在一起的東西?!币驗檎鎸崳圆拍苁谷松砼R其境,深刻感受,才能獲得“真情實感”,付諸筆端的文字才能觸動人心。對于農(nóng)村學生來說,他們與大自然和人們的距離更近,更能通過感受生活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并將其寫成文章。學生之所以感到下筆無力,主要原因在于他們?nèi)狈Ω惺苌畹囊庾R或興趣。所以,教師首先要挖掘學生的認知心理,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使之產(chǎn)生情感體驗,為寫文章提供內(nèi)容素材和情感素材。
以蘇教版第一冊第四專題寫作——“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為例,受地理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農(nóng)村高中學生放眼四周皆見自然之景,而這些景物是“與生活長在一起的東西”。但因比較常見,學生便對景物自身獨特的美表現(xiàn)得麻木,不能從中領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能將景物移駕到筆端;不能與景物產(chǎn)生感應的交集,也不能從大自然中獲得心靈的啟發(fā)。所以,教師在學生深入到寫作活動中之前,應挖掘學生的認知心理。如針對“落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誰能描繪落日的情景?”學生的認知心理被激發(fā)。為了使學生形成關于“落日”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將學生組成幾個實踐觀察小組,引導學生觀察落日,并在觀察報告中記錄落日的特點及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如有學生從落日的時間切入,觀察到落日快要隱于西天的時候,顏色最紅最艷,給人的感覺最冷。
農(nóng)村的高中學生閱讀量有限,平時思考的機會也不多。所以,大部分學生想法單純,不能很好地由對客觀事物的描繪過渡到對主觀感受的凸顯上來,無法實現(xiàn)對自然、社會形成深層次認知。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寫作材料進行主觀感受的提煉,多去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怎么認為的”“客觀事物對主觀世界的指向”等,進而將學生引入哲思層面,對事物形成深層認知。
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四專題寫作——“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為例,這一專題的文章都是通過對外物的描寫,提煉主觀感受,形成對宇宙、人類的深層認識。所以,為了使作文教學實現(xiàn)精神成長的指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篇章的某些內(nèi)容片段進行分析,提煉主觀感受,并升華認識、看法。例如,教師選取《逍遙游》中的句子,引導學生提煉主觀感受——鵬鳥南飛有所恃,野馬和塵埃皆有所恃,世間萬物皆不自由。當然,這只是表面的解釋,教師還要促使學生與生活相聯(lián)系,以實現(xiàn)對材料的深層認知。如有學生升華道:“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是與他人的喜怒哀樂緊緊聯(lián)系?!庇械膶W生則說:“存在即合理,存在就一定受到他者的約束,或約束他者。”
寫作是一項美好的活動,正如薩克雷所說:“使人們熟悉新事物,使習以為常的事物變得新鮮。”寫作者能通過寫作思考反躬自省。而“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的途徑。但是對于農(nóng)村高中作文教學而言,教師將“寫”放到主位,不管你是如何想的,首先你要寫出來;不管你是否有很好的靈感,教師首先檢查的是你躍然紙上的文字。因此,很大程度上,學生思考、自我反思的過程被教師忽略。長此以往,學生便會“為寫而寫”,而這種寫作活動通常是無效的。所以,教師要將農(nóng)村高中作文教學指向精神的成長方向,引導學生將寫作活動過程作為自我反省的過程,通過文字將自己的思想蛻變過程表現(xiàn)出來。
以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專題寫作——“你的生活很重要”為例,教師不可讓學生迅速下筆,而應引導學生反省自我,為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留有空間。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你認為重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對自己以往生活進行反思。隨著反思的展開,教師再讓學生帶著內(nèi)心真實的體會進行文字加工。
寫作不僅僅是關于文字的一場旅行,更是關于精神的旅行。所以,在農(nóng)村高中作文課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投入到寫中,還應兼顧精神的成長,讓學生升華寫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