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離不開對于意象的分析和鑒賞,但是不少學生認為詩歌意象的賞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展開賞析。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在指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時候就著重引導其怎樣鑒賞詩歌的意象。要更好地賞析意象,就要知道作者為何從諸多事物中選擇這些事物作為意象,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它們是否具有特殊的語義。學生把握住了這幾點展開分析,就會發(fā)現分析詩歌意象其實并不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能隨之得到提升。
知人論世是賞析詩歌意象的重要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何選擇這些意象,其創(chuàng)作本意是什么。我在教學中常常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讓學生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作者生平、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者是否在特定的事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若了解了這些內容,則學生就能更好地挖掘詩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了解詩歌意象的本意。
《琵琶行》是一首意象豐富的詩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就會發(fā)現,作者多處使用了“江”和“月”的意象。我鼓勵學生說說這幾處意象的使用給人的整體感受是怎樣的。學生發(fā)現:“作者筆下的‘江’和‘月’似乎都蘊含著凄涼和悲愁的感覺?!畡e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月明江水寒’等地方都給人這種感覺?!蔽姨岢鰡栴}:“寫‘江’和‘月’這兩個意象的作品很多,并不都是展現清冷凄涼的,而作者為何用這些意象體現出悲涼的情緒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則要了解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學生在了解到作者遭遇貶謫,無法報效國家后,自然就能明白作者為何將“江”和“月”這兩個意象展現得悲涼凄迷,這樣學生就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內涵。
語言建構和運用的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考量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語感的積累其實并不只是依靠積累大量語料,必須了解該語料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體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內心情感,這樣才能在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并分析語料,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借助知人論世法分析詩歌的意象,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詩歌的本來意涵,深度領會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真正深度感知詩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理解和感悟詩歌離不開豐富的想象。試想,喪失了豐富的想象,詩歌無異于寥寥數字的堆砌,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讓學生在想象之中與古人對話,與人物心靈發(fā)生撞擊。
聯想法指的是充分利用詩歌語言形象性的特點,嘗試感受詩歌中意象所表達的情感。這樣做能讓學生快速融入詩歌生成的意境,把握詩歌的意涵,體會到詩歌中的情感,進而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這種方法屬于體驗式閱讀,其優(yōu)點是更為感性化,更適合用來分析詩歌這種充滿情感的文體。
在指導學生閱讀《再別康橋》的時候,我首先鼓勵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學生發(fā)現這是一首意象豐富的詩歌,作者運用了“夕陽、金柳”等諸多意象。此后我鼓勵學生進行詩歌配樂朗誦,展開想象,感受一下詩人的情感。學生嘗試將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身上,體會這些意象所展現的情感。有學生提出:“作者將‘金柳’比喻成了夕陽中新娘,很明顯是將景物人格化了,給人一種唯美的感覺,而此時作者卻要離別,這樣就能展現出依依不舍的情懷?!边€有學生提出:“‘清泉’這個意象也很有感覺,作者用這個意象打開了自己的情感閘門,體現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感覺。”還有學生提出:“‘夏蟲’的沉默給人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表現的其實是作者的沉默?!痹谄肺吨?,學生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有了初步的認識。
情感是作者借助文字寄托于詩歌中的內心體驗,情感是詩歌的生命,也是詩歌魅力的來源,每一首詩都蘊含著作者炙熱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指導學生領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才能體會詩歌的迷人魅力,而通過聯想的方法學生能體會到詩歌中的情感,不少優(yōu)秀的詩歌其實都積蓄了作者的精神力量,體現了中華傳承千年的文化和美德。因此,借助情感的感悟,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賞析詩歌的意象,還能讓學生獲得文化的傳承,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
不少詩歌在選擇意象的時候都體現了作者的特殊想法,然而,只是閱讀單篇詩歌很難挖掘出其中的隱含意味,即使有所了解,也缺乏深度,導致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支離破碎,淺嘗輒止。所以,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展開引申和聯結,通過對比該意象在其他作品中的意思來了解作者是否融入了自己的特殊想法,從而引導學生深度感知詩歌。這樣,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詩歌教學的實效,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深層理解,更發(fā)展了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學習唐詩《登高》時,我提出:“其實在唐朝的詩歌中有不少都是表達登高這個主題的,你知道在這類詩歌中常用的意象都是什么嗎?作者所選擇的這些意象體現了怎樣特殊的含義呢?”學生收集了不少登高主題的作品,發(fā)現“茱萸、飛鳥、清泉”等都是作者常用的意象。不少作者用這些意象想要展現的都是眼界開闊、壯志凌云的感受。但是作者卻不同,作者雖然也使用了“鳥”這樣的意象,但是配上“猿”“落木”等意象,展現的就不是壯闊的胸襟,而是一種悲涼蒼勁的感覺。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發(fā)現,在《登高》這首詩歌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老病纏身、無法報效國家的無力感,和一般的詩歌有所不同。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多個方面,其中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關乎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關鍵內容重點施力,通過內外結合的對比方法讓學生提升鑒賞能力,拓寬視野,從而體會到作品的言外之意,進而更好地賞析詩歌的意象,把握詩歌的靈魂。
總之,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僅字詞優(yōu)美精煉,意涵豐富,更滲透著作者濃郁的情感,折射著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指導,精于點撥,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賞析詩歌,理解詩歌,感受詩歌之美。在掌握了上面的這些賞析詩歌的方法后,學生就會發(fā)現,詩歌的意象再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內容,而是具體客觀的存在,學生賞析詩歌意象的能力也會得到發(fā)展。筆者在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在閱讀詩歌中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展開賞析,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