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張鵬強,丁彥春,楊東輝
心房顫動(房顫)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1-2],盡管目前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廣泛運用,但房顫的患病率仍持續(xù)居高不下。有研究指出,房顫的持續(xù)存在顯著提高了患者缺血性腦卒中、血栓栓塞等疾病的發(fā)病風險,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3-4]。高血壓是目前已知最常見的可控的房顫危險因素[5],高血壓可顯著增加房顫的發(fā)病率,有調(diào)查指出,高血壓患者的房顫發(fā)生率是非高血壓患者的1.5倍[6]。本文對我院住院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高血壓住院患者中房顫的患病率,并進一步探討影響其發(fā)病的獨立相關(guān)因素。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患者831例。應(yīng)用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歐洲心臟病學會(ACC/AHA/ESC)聯(lián)合制定的房顫診斷標準將高血壓患者分為房顫組272例和非房顫組559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且住院時間≥48 h的高血壓患者。排除標準:心臟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紐約心臟協(xié)會(NYHA)心功能Ⅲ~Ⅳ級心力衰竭者、心肌梗死病史小于6個月、繼發(fā)性高血壓、肺原性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Ⅲ~Ⅳ期、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減退,電解質(zhì)紊亂、貧血、嚴重感染、既往有心臟外科手術(shù)者。
研究方法:(1)高血壓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標準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7]。(2)房顫的診斷標準符合2013ACC/AHA/ESC聯(lián)合制定的房顫診斷標準[8]。
觀察指標:(1)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MI)、高血壓病程等,住院后首次測得實驗室檢查資料。(2)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得的患者心臟結(jié)構(gòu)和功能指標。(3)患者入院之前口服降壓藥的種類:包括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CEI/ARB)、鈣拮抗劑(CCB)、β受體阻滯劑。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應(yīng)用 SPSS 22.0 軟件對臨床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shù)(P25,P75)表示,兩組比較采用U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guān)因素的分析使用二分類 Logistic 回歸分析。由于患者口服ACEI/ARB及β受體阻滯劑種類較多,我們僅以二分類變量來表述ACEI/ARB及β受體阻滯劑,并使用Spearman相關(guān)分析其與超聲心動圖相關(guān)指標的相關(guān)性。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房顫組與非房顫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表1):831例高血壓患者中符合房顫診斷標準的患者共272例,患病率為32.7%,其中新發(fā)房顫患者83例(10.0%)。陣發(fā)性房顫患者131例(15.7%),持續(xù)性房顫患者58例(7.0%)。
與非房顫組相比,房顫組患者的年齡較高[(69.8±9.6)歲 vs( 63.8±11.8)歲,P<0.001 ]、收縮壓較高[(150.2±21.9)mmHg vs (143.9±21.8)mmHg,P<0.001,1 mmHg=0.133 kPa]、 脈 壓 較大 [(63.8±19.0)mmHg vs (57.6±18.7) mmHg,P<0.001]、高血壓病史>10年的比例較高(54.4%vs 43.1%,P=0.003)、左心房內(nèi)徑較大 [(41.5±6.5)mm vs (35.8±4.9)mm,P<0.001]。
進一步對房顫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亞組分析(表2),顯示新發(fā)房顫亞組患者左心房內(nèi)徑明顯小于非新發(fā)房顫亞組[ (40.0±5.9) mm vs (45.0±6.8 )mm,P<0.00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
注: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CEI/ARB: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CCB:鈣拮抗劑。1 mmHg=0.133 kPa
?
表2 心房顫動組患者臨床資料亞組分析(±s)
表2 心房顫動組患者臨床資料亞組分析(±s)
注: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CEI/ARB: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1 mmHg=0.133 kPa
項目 新發(fā)心房顫動亞組 (n=83)非新發(fā)心房顫動亞組 (n=189) P值 項目 新發(fā)心房顫動亞組 (n=83)非新發(fā)心房顫動亞組 (n=189) P值年齡 (歲) 70.0±10.5 69.7±9.2 0.788 血白蛋白 (g/L) 40.8±3.5 41.1±4.1 0.487男性[例(%)] 46 (55.4) 85 (45.0) 0.113 血尿酸 (μmol/L) 360.0±26.5 353.8±25.7 0.707體重指數(shù) (kg/m2) 27.3±5.3 26.2±4.0 0.064 血肌酐 (μmol/L) 75.9±18.4 77.8±19.4 0.810血壓水平 總膽固醇 (mmol/L) 4.5±1.0 4.5±1.1 0.852收縮壓 (mmHg) 163.8±22.0 164.0±21.8 <0.943 甘油三酯 (mmol/L) 1.5±0.6 1.6±0.7 0.548舒張壓 (mmHg) 87.0±14.3 86.0±13.6 0.594 HDL-C (mmol/L) 1.1±0.3 1.1±0.3 0.976脈壓 (mmHg) 76.8±19.1 78.0±18.5 <0.632 LDL-C (mmol/L) 2.4±0.8 2.4±0.7 0.913高血壓病程 (年) 12.4±4.3 11.9±4.1 0.742 超聲心動圖指標<1 年[例(%)] 7 (8.4) 12 (6.4) 0.647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 59.7±3.0 58.0±6.0 0.016 1~4.9年[例(%)] 12 (14.5) 39 (20.6) 0.187 左心房內(nèi)徑 (mm) 40.0±5.9 45.0±6.8 <0.001 5~10年[例(%)] 16 (19.3) 35 (18.5) 0.762 室間隔厚度 (mm) 10.0±1.2 10.7±1.3 <0.001>10年[例(%)] 48 (57.8) 103 (54.5) 0.599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 (mm) 45.8±4.4 47.8±5.4 0.001實驗室檢查 左心室后壁厚度 (mm) 9.8±1.1 10.4±1.7 0.011血紅蛋白 (g/L) 139.6±19.0 138.9±16.1 0.740 藥物 [例(%)]血小板計數(shù) (×109/L) 199.0±46.2 197.8.5±51.6 0.860 ACEI/ARB 33 (39.8) 78 (41.3) 0.816平均血小板體積 (fl) 13.6±1.0 13.1±1.0 0.204 β受體阻滯劑 42 (50.6) 106 (56.1) 0.405血小板分布寬度 (%) 14.2±2.1 14.3±2.2 0.605
將表1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協(xié)變量,以房顫發(fā)病與否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表3):年齡(OR=1.054,95%CI:1.033~1.076,P<0.001)、脈壓(OR=2.518,95%CI:1.728~3.668,P<0.001)、 平 均 血 小 板 體積(OR=1.115,95%CI:1.005~1.238,P<0.040)、左 心 房 內(nèi) 徑(OR=1.202,95%CI:1.153~1.252,P<0.001)、 總 膽 固 醇(OR=0.727,95%CI:0.589~0.896,P<0.003)、ACEI/ARB(OR=0.505;95%CI:0.327~0.781,P=0.002)、β 受 體 阻 滯 劑(OR=0.466,95%CI:0.305~0.712,P<0.001)與高血壓病患者合并房顫獨立相關(guān)。
表3 影響高血壓患者心房顫動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院高血壓住院患者的房顫的患病率為32.7%,10.0%的患者為新發(fā)房顫,略高于Consuegra-Sanchez等[9]一項針對4 28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研究中的9.8%,與Krittayaphong等[10]針對亞裔人群的大規(guī)模人群隊列研究的34.6%類似。
收縮壓升高和脈壓增大是反映動脈血管硬化程度的有效指標[11],可導致心室收縮負荷增重[12]、心室肥大[13]和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14],引起心肌纖維化和心房電重構(gòu)并最終導致房顫。Mitchell等[15]發(fā)現(xiàn),在調(diào)整其他危險因素后,脈壓每升高20 mmHg,房顫發(fā)病率增加26%,提示加強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監(jiān)控,積極控制脈壓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其房顫的發(fā)病風險。
有研究表明,超聲心動圖的相關(guān)指標如左心房擴大[16]、室間隔增厚[17]、舒張功能降低[14]與房顫發(fā)病明顯相關(guān);心房擴大的電生理特征是心房有效不應(yīng)期縮短、傳導時間延長和不應(yīng)期的離散度增加,易產(chǎn)生多種折返機制而最終導致房顫的發(fā)生[17]。本研究顯示,左心房內(nèi)徑與高血壓患者存在房顫獨立相關(guān),而新發(fā)房顫患者左心房內(nèi)徑小于長時間房顫患者,提示對高血壓患者而言,積極控制血壓,預防心肌重構(gòu)可能顯著降低房顫的發(fā)病風險。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與非房顫組患者相比,房顫組患者年齡更大,進一步的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是高血壓患者房顫發(fā)病的獨立相關(guān)因素(OR=1.054, 95%CI:1.033~1.076),這與以前多項研究結(jié)果類似[18-19],因此加強對高齡高血壓患者的早期關(guān)注對預防房顫的發(fā)病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房顫患者血清總膽固醇濃度較低,關(guān)于血脂與房顫發(fā)病的關(guān)系在早前的研究中出現(xiàn)相互矛盾的結(jié)果[20-21]。有學者將膽固醇越高越不容易發(fā)生房顫的現(xiàn)象稱為“膽固醇悖論”,具體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是血脂水平影響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及心肌細胞的興奮性,而膽固醇可以調(diào)節(jié)參與房顫發(fā)生的離子通道的功能[22]。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合并房顫的比例較高,與高齡、高血壓病史時間長以及收縮壓和脈壓高有關(guān)。新發(fā)房顫的患者左心房內(nèi)徑明顯低于長時間房顫的患者,提示對于高血壓患者積極控制血壓,可以預防房顫的發(fā)生,進而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改善臨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