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币馑际钦f,不顯露自己,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長久。所以不與人相爭,世界上也就沒有人和他相爭了。長期以來,這一論述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中的精華。當然,老子的“四不”,并不是讓人們消極等待、無所作為,而是鼓勵人們通過努力奮斗達到有為后,采取無為的心態(tài)和順其自然的姿態(tài)去處理事情,從而使有為一直延續(xù)下去。這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和為人處世的智慧,尤其值得當今的領導干部學習借鑒。
“不自見”,方曉百姓之心?!安蛔砸?,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不要僅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斷,不要一味地固執(zhí)己見,而應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睂ν患?、同一個問題,領導干部和普通群眾因其立場、視角、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會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斷。因此,領導干部要多站在群眾的立場來看待問題、從而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對癥施策,真正讓工作和決策與民心民意合拍。
“不自是”,方有兼聽則明?!安蛔允牵收谩?,指的是不自以為是,就能讓是非昭彰,知曉事物的內在關聯,旨在提醒人們要博采眾長,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領導干部雖身居官位,但切不可自認為職務高就高人一等、經驗豐富就勝人一籌,動輒以職務和經驗來壓人,搞一言堂,個人說了算,否則,不僅會嚴重敗壞黨風政風,而且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貽誤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弊鳛轭I導干部,在想問題、辦事情和作決策時,一定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虛懷若谷的肚量,廣開言路,廣征良策,真正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從而才能集思廣益,擇善而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不自伐”,方可進退有度?!安蛔苑?,故有功”,指的是不自我夸耀,才能更好地成就功業(yè),旨在勸告人們不要居功自傲,自我炫耀,而要腳踏實地,務實低調。時下,少數領導干部自認為在本職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績,就開始飄飄然,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視甚高,不安于現有工作,甚至以此為籌碼,向組織討價還價、索要官職。顯然,這是很不應該也很可怕的?!疤觳谎宰愿?,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泵鎸^去工作取得的成績,領導干部務必要保持清醒頭腦,切實樹牢為民服務的原點意識,力爭再接再厲,以有為求有位。
“不自矜”,方能行穩(wěn)致遠?!安蛔择?,故長”,指的是不能自高自大,驕傲自滿,否則會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旨在警示人們要謙虛謹慎,志存高遠。不難看到,現實中少數領導干部官本位思想嚴重,自認為手中有權就目空一切、趾高氣揚,說話盛氣凌人,對下級頤指氣使,對群眾高高在上。長此以往,只能是損害形象,敗壞作風,脫離群眾。
“滿招損,謙受益?!鳖I導干部作為人民公仆,無論是對黨員干部還是對普通群眾,都要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對上尊而不諛,對下敬而不嬉,常思能力不足,常找自身差距,常懷進取之志,拿出甘當小學生的姿態(tài),深入書中學、愿向群眾學、甘向下級學,這樣才能在從政路上走得更穩(wěn)、行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