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勝國 張玉瑤
2015 年7 月,國務院在頒布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 文件中明確要求,學校教育應加強優(yōu)秀戲曲文化內容的普及。2017 年,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也明確指出全國大中小學應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及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特點,堅持多措并舉,選擇優(yōu)秀、經(jīng)典、適合學生觀看的戲曲藝術作品進校園。由此,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等印發(fā)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方案》,湘劇作為湖南省重要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深受廣大湖湘兒女的喜愛,被列入了重點推進的項目。
隨著戲曲傳承的相關政策相繼落實,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展戲曲進校園的活動,湘劇在湖南省中小學校中的傳承工作也逐漸展開。湘劇主要流行于長株潭及其周邊地區(qū),因此,湖南省按照相關要求選擇了長沙、株洲等地的中小學校進行湘劇傳承的試點工作。相關資料顯示,株洲市是全省率先探索戲曲進校園模式的城市之一,2015 年,株洲市教科院開展了“戲曲動漫進校園”活動,選擇了市內31 所城市與農村學校參加,近七千名學生參與活動,收到了很好效果,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在此基礎上,株洲市教科院、株洲市音樂教學專業(yè)委員會于2016 年將株洲外國語石峰學校、云田學校、銀海學校等中小學校確定為湘劇傳承試驗點,當年暑假在這些中小學校舉辦的小戲迷小戲骨學習班更是芳華初綻。同時,長沙市在中小學校的試點工作也同步展開。在經(jīng)過了一年的實踐后,湘劇在中小學校的傳承工作擴大到了長沙、株洲、湘潭的多所中小學校,進入了傳承工作的推進階段,傳承方式采取有開發(fā)校本課程、納入課堂教學、組織戲曲社團、開辦湘劇小戲骨班與觀看湘劇演出等,傳承內容主要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折子戲。幾年來,中小學校實施湘劇傳承取得了明顯成績:建立了湖南省中小學校湘劇傳承基地,開發(fā)出了校本課程,成長了一些湘劇社團,尤其是培養(yǎng)了一批小戲骨。如2017 年株洲市外國語石峰學校湘劇傳承基地小戲骨班何琬婷、任予熙、李林靜、李俊顏主演的湘劇高腔《白兔記》之《打獵》榮獲第二十一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小梅花獎項,小將軍扮演者何琬婷同學獲“小梅花”金花稱號,李三娘扮演者任予熙獲“銀花”稱號; 2018 年第二十二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株洲市天元小學選送了湘劇選段《柜中緣》,四名主演劉夢琪、余明軒、李冠綺、余明擇展示了湖南湘劇藝術的魅力,一舉奪得“金花獎”,并且在湖南省第六屆中小學校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通過調查了解,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目前各地中小學校湘劇傳承工作的進展不盡一樣,如在株洲市的中小學校中,傳承方式多樣,傳承的內容也會因傳承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而在長沙市的中小學校中,主要的傳承方式是開辦小戲骨班和觀看演出;湘潭市只是在其他種類戲曲進校園活動中一起組織學生觀看湘劇的演出。
大部分中小學校的傳承方式是開設小戲骨班與觀看演出,由于班額和學校場地等條件局限導致湘劇傳承對象只是部分學生,未參加小戲骨班與未觀看演出的學生對湘劇的了解基本為零。有中小學校領導反映,他們請戲曲傳承中心的湘劇傳承人去學校作講座,因為學校最大的場地只能容納400 人,而學校一個年級至少有600 個人,舉行一次講座連一個年級都不能完全普及到;加之目前參與湘劇傳承的中小學校也只是部分學校,由此可見,參與湘劇傳承的中小學校學生還只是少部分參加,從傳承地區(qū)來看參加學生的比例就更小了。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開展傳承工作的力度不夠,許多開展湘劇傳承工作的中小學校一個學期只會舉辦一次演出或是一次講座,這就直接導致了問題的出現(xiàn)。
雖然承擔任務的中小學校都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了湘劇傳承工作,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開展了一、二次活動后就停滯下來了,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才繼續(xù)進行。造成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多層面對湘劇傳承的重視度不夠,二是相關經(jīng)費不足。從政府、社會、到學校都要進一步重視湘劇傳承工作,尤其中小學校關系工作的具體落實,而經(jīng)費問題又是學校落實的關鍵所在。中小學校開展傳承活動的經(jīng)費使用主要在三個方面:聘請湘劇教學的專家?guī)熧Y、湘劇傳承的基礎條件保證、組織演出與參加比賽。由于支持經(jīng)費有限造成學校投入經(jīng)費大大增加,導致了一些學校的傳承工作被迫中斷而缺乏持續(xù)性。
中小學校湘劇傳承內容主要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折子戲,比較單一,和新時代中小學校學生的審美需求有距離,對傳承教學與活動組織有較大影響。教師要備好傳承教學課,必須瀏覽大量的湘劇視頻、查閱很多的湘劇文獻,而目前大部分的湘劇視頻都是沒有字幕的,需要教師靠自己的耳朵去聽,然后進行整理。由此可知,若要進一步開展好湘劇的傳承工作,應該對湘劇的教學資源進行必要開發(fā),解決湘劇傳承過程中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并利用新技術、新載體豐富湘劇表達內容,賦予其時代新內涵,更加貼近中小學校學生。
湘劇是集音樂、舞蹈、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綜合體裁,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豐厚的文化價值,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湘劇的傳承工作。
中小學校有效開展湘劇傳承工作,首要是解決好受眾面窄的問題,達到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所有參加傳承的中小學校在傳承方式上都應探索教學、實踐、觀摩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采取觀看湘劇演出、進行湘劇知識普及教學、組織湘劇實踐體驗三種形式相結合進行傳承工作,其他的傳承方式各??梢愿鶕?jù)自身學校情況取舍。這樣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一項或幾項活動,使每一位學生都參加進來,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發(fā)揮出傳承工作的最大效益。
擁有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是湘劇在中小學校有效傳承的前提。就現(xiàn)在的情況而言,只是一味運用單一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折子戲教學資源,不僅不利于湘劇本身的傳承發(fā)展,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要邀請湘劇藝術家進校園入課堂,與學校音樂教師一道組成湘劇教學資源開發(fā)研究的骨干隊伍,精心編配湘劇的傳承內容。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湘劇教學研討活動,吸收湘劇團體的社會演出人員參加,通過交流借鑒教學與實踐成果,有力推動湘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學校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新技術、新平臺,融合新理念、新表達,創(chuàng)新湘劇傳承的實施手段。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共同開發(fā)適合中小學校傳承特性和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湘劇優(yōu)質資源。
實現(xiàn)中小學校校內開展湘劇活動的常態(tài)化,是湘劇在中小學校傳承的重點。需要從機制上著手,形成推動湘劇活動開展的合力,提升活動質量。在工作落實層面,學校領導重視固然重要,但教師能動性和學生積極性是關鍵,要培養(yǎng)教師湘劇教學興趣、主動性和認同意識等個體屬性,發(fā)揮他們在開展湘劇活動時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要采取表揚獎勵、角色競演、成績臺賬制度,不斷調動學生參與湘劇活動的積極性。在健全考評機制上,學校應細化指標體系,做到考評工作定期進行,考評結果要和教師、學生評優(yōu)評獎密切掛鉤。在條件保障和獎勵措施方面,學校應按照相關規(guī)定落實,真正保障活動組織必備的服裝、道具、人力、經(jīng)費等投入到位,學生、教師參加各類比賽獲獎的兌現(xiàn)。
湘劇作為湖南省的地方大戲,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chǎn)名錄。在中小學校實施湘劇的傳承工作是湘劇傳承保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形成合力,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