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2016級教改班,廣西 百色 533000;2.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廣西 百色 533000)
橈神經淺支為皮支,自肱骨外上髁前外側向下沿橈動脈外側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背側,至手背部分為4~5支指背神經,分布于手背橈側半和橈側2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前臂外側皮神經為肌皮神經的終支,在肱二頭肌肌腱外側、肘關節(jié)稍上方穿出深筋膜,沿前臂外側下行,并沿途分布于前臂外側的皮膚。筆者在局部解剖學實驗課上發(fā)現1例橈神經淺支與前臂外側皮神經出現變異的現象,對該尸體進行解剖、觀察與測量,收集資料并進行討論。
老年男性尸體,身長約165 cm,兩側上臂等長,兩側臂叢神經形成及分支正常。橈神經起自后束,在腋窩內位于腋動脈后方,伴肱深動脈入橈神經溝并沿此溝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側肌間隔,于肱橈肌與肱肌之間下降,然而在肱橈肌的深面未見橈神經淺支,只見橈神經深支分支分布到前臂伸肌肌群,繼而推斷橈神經淺支缺如。
該尸體的肌皮神經起始、走形均正常,在肱二頭肌肌腱外側穿出深筋膜延續(xù)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右側前臂外側皮神經起始處直徑為2.40 mm,沿前臂外側下行并分支分布于前臂外側皮膚,走行13.50 cm后直徑為2.12 mm,并分為兩支,其中一支直徑為1.22 mm,分布于拇指外側皮膚;另一支直徑為1.03 mm,又分為兩小支,分布于拇指內側和食指外側皮膚。右側前臂外側皮神經變異部分分布于手背橈側約2/5和橈側1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其余手背尺側和尺側3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由尺神經發(fā)出分支分布(見圖1)。左側前臂外側皮神經起始處直徑為2.41 mm,沿前臂外側下行并分出分支分布于纖維分布到前臂外側皮膚,走行15.50 cm后,其直徑為2.22 mm,并分為2支,其中一支直徑為1.05 mm,分布于拇指外側皮膚;另一支直徑為1.13 mm,又分為三小支,分布于拇指內側和食指內、外側和中指外側皮膚。左側前臂外側皮神經變異部分分布于手背橈側1/2處和橈側2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其余手背尺側和尺側2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由尺神經發(fā)出分支分布(見圖2)。
圖1 右側前臂外側皮神經替代橈神經淺支
注:1為前臂外側皮神經;2為前臂外側皮神經變異部分;3為尺神經手背支;4為橈神經
圖2 左側前臂外側皮神經替代橈神經淺支
注:1為前臂外側皮神經;2為前臂外側皮神經變異部分;3為橈神經;4為尺神經手背支
由上述資料推斷,該尸體的橈神經淺支缺如,并被前臂外側皮神經所替代。關于前臂外側皮神經替代橈神經淺支的報道,據《中國人體質調查(第一集)》的216例中有6例,屬少見型,且替代類型較多。筆者查閱了20年來相關文獻,只有2014年許亞玲、2008年李昊昱、2007年司道文、2005年齊勇、2005年叢曉亮、2004年韓懷欽、2003年汪新民、2000年劉曉柳、1999年張春光各有1例類似報道[1-9],均為單側替代或雙側替代范圍一致,尚未發(fā)現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替代橈神經淺支且左右替代范圍各異的報道。筆者也咨詢了本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的全體教師,發(fā)現這是我校開設解剖課程60年來發(fā)現的第一例,故記錄下來,并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解剖學基礎。
了解神經變異的情況,有助于臨床上的診斷與治療。臨床上,當患者出現“虎口區(qū)”皮膚感覺功能減退或消失,用正常橈神經橈神經損傷理論解釋不了時, 可考慮橈神經淺支變異以及被前臂外側皮神經替代的可能性。因此,積累豐富的人體解剖學數據資料,可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形態(tài)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