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化中的“中國自信”
張頤武(1962- ),浙江溫州人,知名評論家,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聯(lián)席院長。
張頤武的研究領(lǐng)域包括大眾文化與傳媒、文化理論等,尤其關(guān)注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當代文化。理論研究類代表作有《在邊緣處追索》《從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zhuǎn)型》等;隨筆類代表作有《在言語的旅途上》《一個人的閱讀史》等。此文是2014年“中央黨校理論網(wǎng)”記者對他的專訪,訪談中張頤武對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進行了解讀,以兼容并包的姿態(tài)表達了對各國流行文化的接納和認同,展示了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文化自信。
記者:您覺得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有哪些突破性進展?
張頤武:進展是一定有的,比如我們習主席出訪非洲時演講中曾提到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出訪馬來西亞時談到梁靜茹的歌曲深受中國聽眾歡迎,李總理出訪泰國演講時講到電影《泰囧》,稱贊這部電影在中國很好地推廣了泰國的文化。這就足以說明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收獲成果。不僅如此,現(xiàn)在我們也有很多的演出團體出國進行演出,為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不得不說,目前的情況雖然逐步向好,卻還是和我們的社會期望有著一定的距離。但在影響力方面,總體上我們要客觀承認,一方面雖然世界對我們整個社會的關(guān)注程度是越來越高了,中國的發(fā)展趨勢,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但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文化創(chuàng)意“走出去”的力度還是不夠的,目前像孔子學院向海外拓展等等都是很好的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但是中國文化向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傳播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記者:您認為該如何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度?
張頤武:我想首先在文化傳播上還是要兩條腿走路,既要傳播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如諸子百家這些久經(jīng)考驗的經(jīng)典文化,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大眾文化的傳播。像韓劇,最近有一部韓劇叫《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一經(jīng)播出影響力非常大,并且通過它創(chuàng)造了下一個文化產(chǎn)業(yè)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文化,首先還是要以大眾文化的形式開始傳播,大眾文化的傳播往往比經(jīng)典文化的傳播更加容易,傳播過程中存在的culturediscount(文化折扣)也更少。文化折扣越少,就越容易被人理解?,F(xiàn)在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大眾文化的傳播,比如說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流行文化,以及明星的傳播力,這些都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以前我們往往對這些方面有些忽略,覺得傳播就要傳播經(jīng)典文化、高雅文化,當然經(jīng)典文化、高雅文化是需要傳播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大眾文化,要學會兩條腿走路,要將大眾文化也放在我們文化傳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來支持。
記者:您剛剛提到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這部戲的播出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熱議,有人說韓劇熱是我們?nèi)狈ξ幕孕诺谋憩F(xiàn),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自尊,您對這些有何看法?
張頤武: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些過度了,并不是很客觀。韓劇的流行是跟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有關(guān)系的,比如說我們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程度比越南、非洲這些國家要高一些,那么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一些問題,是他們之后才會感受到的。因此我們的電視劇在這些國家中就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同理可證,韓國與我們國家相比,可以說他的整個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都比我們快半拍,那么他的一些流行文化也難免會比我們更新潮一些,觸及的一些問題又剛好是我們年輕人感興趣喜歡看的,這就構(gòu)成了韓劇在我國之所以這么受歡迎的原因。但這個倒也不能說是喪失了文化自信,或者說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夠。
其實傳播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韓劇在中國的傳播我覺得無可厚非,這說明全球的文化交流溝通是有很積極的意義的。因為中國本土電視劇其實在我們國內(nèi)已經(jīng)取得了越來越好的成績。韓劇的流行,也并不能證明我們的自信不夠。但這種流行趨勢的確是有所啟示的。首先,我們也要高度重視流行文化,重視青少年文化的傳播。過去我們對青少年文化往往不夠重視,比如郭敬明的電影,其實是很好的本土品牌,但我們社會對他的看法往往也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有分歧也是正常的,有一些人站在一些簡單的立場上,評價郭敬明的電影沒有正能量、拜金主義傾向嚴重,但我個人覺得其實倒也沒有那么嚴重??陀^來講《小時代》還是比較有正能量的,它的內(nèi)容里面所講述的是姐妹情誼,鼓勵大家共同奮斗,努力去爭取一個美好的未來,總體上的主題還是積極向上的。作為大眾文化,它傳播正能量的積極意義要大于它被控訴的負能量。
實際上我們很難說像《來自星星的你》這樣的韓國電視劇,與郭敬明的《小時代》相比究竟誰比誰高明在哪些方面,也只能說是各具特色。但這就反映了我們對一些本土品牌的態(tài)度,往往是蔑視的,認為它們的層次比較低。對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本土品牌文化產(chǎn)品不夠重視。我們都知道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創(chuàng)造了八億多的電影票房,即便是如此高的票房,也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而韓劇一流行,我們就覺得人家是在進行文化入侵,這未免有點草木皆兵了。難以忽略的是,從內(nèi)容上看韓劇正是適合青少年文化和口味的文化產(chǎn)品,它也是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當它發(fā)揮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時,引起多大的反響都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博得受眾的關(guān)注、娛樂大眾正是它存在的意義。那么與其不斷探究韓劇的流行是否應該加以控制,其實我們更應該關(guān)注本土的大眾文化建設,增強本土大眾文化的活力,設法為將來我們本土大眾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基礎(chǔ)支持,我覺得這些方面是我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
記者:有專家學者稱韓劇熱吸引了價值觀還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的注意力,這對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很大的沖擊,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張頤武: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有些過度了。當然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在追求一些新的、時尚的文化。我們剛剛也說了,韓劇中其實也沒有多少負能量,總體來說主題還是積極向上的。傳統(tǒng)文化當然需要學習,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尋找一個青春、時尚、靚麗的,能夠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目前就這方面而言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這里我所說的這種“方式”也不是簡單的用于宣傳傳統(tǒng)文化,以影視劇為例,我認為我們編劇應該在調(diào)整劇情內(nèi)容以適應青少年口味的同時,賦予作品更多的歷史文化積淀或是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韓劇在這一點上做的就很到位,但其實我們本土也是有類似品牌的。比如說,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是男主角從古代穿越到現(xiàn)代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而我們的《宮·鎖心玉》則是從現(xiàn)代穿越到古代發(fā)生的故事。所以不能說我們就沒有這些本土的文化品牌。有些過度的說法其實是我們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由于對青少年文化缺乏了解,缺乏深入的體察,所產(chǎn)生的一些誤解隔閡。
(選自“中央黨校理論網(wǎng)”2014年4月對張頤武的專訪,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