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光學技術,開發(fā)出新型人體血糖監(jiān)測設備,可快速、無創(chuàng)、連續(xù)、準確地監(jiān)測血糖。這將給糖尿病患者帶來很大便利。
在進食后,人體的血糖水平會在1小時左右達到峰值,2~3小時后回到正常水平。在此期間,血糖變化會導致皮膚對光的吸收、散射的特性發(fā)生變化,這些光學信號可以間接反映人體的血糖水平,基于此原理的測量方法的可行性,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驗證。
無創(chuàng)血糖測量是集光譜學、醫(yī)學、儀器科學于一體的復雜課題,不僅需要研制高信噪比水平的光譜檢測設備,更需要解決穩(wěn)定人機接口、抗人體皮膚隨機變化擾動、個體差異校正等測量學難題。
研究團隊專注研究無創(chuàng)血糖測量20年,在基礎理論研究、測量技術、儀器開發(fā)方面均積累了大量成果。針對降低人機接口與皮膚隨機變化擾動、消除個體差異方面,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多位置環(huán)狀接收光譜信號以及差分數(shù)據(jù)處理的新技術,用于抑制體溫波動、皮膚出汗、人機接口變化等干擾因素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測量準確性,并且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浮動基準點數(shù)值等抑制皮膚散射差異影響的新技術,這些新測量技術不僅屬國內首創(chuàng),還先后申請獲得兩項美國專利授權。
目前研究團隊所研制的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儀器,成功實現(xiàn)了在進食后2~3小時內連續(xù)監(jiān)測血糖變化曲線,檢測誤差水平為0.5~1.0毫摩爾/升。
最近,新加坡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眼貼,只有毫米大小,上面包含微針陣列,可以直接將藥物送至眼球。
青光眼、黃斑變性等眼病往往令醫(yī)生感覺非常棘手。一來這些眼病發(fā)病率高,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二來治療這些眼病時,眼部藥物注射是最有效的,但注射可能引起不適,造成感染和眼部損傷等問題,而滴眼液則通常效率低下。
研究人員這次開發(fā)的微針眼貼,微針會逐漸溶解,有控制地將藥物緩慢釋放到眼球內部。研究人員用小鼠進行了實驗。利用微針眼貼將單克隆抗體DC101對小鼠角膜新生血管進行治療,單次治療后,小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積減小了約90%,相比之下,使用高劑量滴眼液則無法取得這樣顯著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還需要開展臨床研究來評估這種新裝置對人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研究進行順利,將大大提高眼部疾病的治療效果,而且有望讓患者在家中就能進行眼病的治療。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報道,他們對微粒子進行工程化改造,使其能夠運輸基因調節(jié)物質進入造血干細胞,在基因療法治療血液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因療法在醫(yī)學研究領域有非常大的潛力,如果能夠安全地改變DNA,或許就能治療一些遺傳缺陷性疾病。
造血干細胞位于骨髓中,具有長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類成熟血細胞的潛能。研究人員利用巨核細胞微粒運輸DNA質粒和小RNA進入造血干細胞中,通過改變基因,可以治療多種遺傳性血液疾病,如鐮狀細胞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等。另外,這種技術還能幫助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
目前很多研究人員都嘗試運輸DNA或藥物來靶向作用于造血干細胞。造血干細胞是最佳選擇,因為其能產生所有的血細胞,如果能夠有效改變造血干細胞,那么就有望攻克很多遺傳缺陷性血液病。
此前有一些研究方法利用病毒來運送DNA,但這些方法常常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副作用。這項研究的新技術是利用在血液中循環(huán)的微粒(巨核細胞微粒)來發(fā)揮作用,這無疑能給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每天只睡6個小時,就有可能造成機體脫水。
研究人員對中國和美國的成年人群進行研究,觀察睡眠對機體水合狀態(tài)的影響。結果顯示,與每晚有8小時規(guī)律睡眠的人相比,每晚睡眠6小時的人尿液更加濃縮,其機體水分不足的可能性增加16%~59%。
研究人員認為,機體出現(xiàn)脫水的可能原因與激素系統(tǒng)調節(jié)水合作用的方式有關。人體會釋放一種被稱為加壓素的激素來幫助調節(jié)機體的水合狀態(tài),加壓素的釋放是有窗口期的,一般會在睡眠周期的后期被釋放,如果醒來過早,可能會錯過加壓素釋放的窗口期,從而干擾機體的水合作用。
脫水對機體多個系統(tǒng)的功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包括認知能力、情緒、機體活動等,長期脫水狀態(tài)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嚴重問題,比如增加泌尿系感染和腎結石的風險等。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量不佳,第二天感覺狀態(tài)很差或疲憊的話,或許可以通過攝入額外的水分來改善這種狀況。
加拿大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高濃度的氧氣會促使大腦保持深度睡眠。
研究人員給予麻醉和自然睡眠的實驗動物高濃度氧氣,并檢查實驗動物大腦的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當給予氧氣時,受試動物的大腦在整個過程中會處于慢波狀態(tài)。慢波睡眠是睡眠中最深的階段,在此期間,腦電波以非常緩慢的節(jié)律振蕩。研究人員認為,慢波睡眠特別適合大腦和身體的恢復,這似乎是代謝產物從大腦中清除、肌肉生長和蛋白質改變的階段。而當研究人員停止給實驗動物提供氧氣后,其大腦開始通過主動或快速眼動睡眠重新循環(huán)。
研究人員總結,該實驗發(fā)掘了氧療在臨床治療中的潛力。氧氣療法可用于增強睡眠期間的慢波狀態(tài),可以幫助睡眠中斷的人通過再次進入深度睡眠而獲得足夠的身體恢復。下一步研究人員會推進這項研究在人體上的試驗,使其更快地進入臨床治療。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單獨或與化療藥物共同使用甘露糖,可以減緩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了實驗,在小鼠的飲水中添加甘露糖,并通過飼管每周喂飼3次甘露糖。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獨喂飼還是結合阿霉素共同喂飼,小鼠的腫瘤細胞都減緩生長,并且小鼠的耐受性良好。
腫瘤細胞對甘露糖的敏感性與磷酸甘露糖異構酶(PMI)呈負相關。研究團隊測試了不同人類腫瘤,包括卵巢癌、腎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細胞中的PMI水平后發(fā)現(xiàn),結直腸腫瘤的PMI水平較低,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對甘露糖更敏感。
研究人員總結,甘露糖療法可能代表了一種簡單而又安全的靶向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這項研究被認為前景可觀,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