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趕三和他的毛驢
《拾玉鐲》中劉趕三飾演劉媒婆
《浣溪沙》中劉趕三的弟子羅百歲飾演漁氏
要大說特說劉趕三的這出絕戲,就是京劇《探親家》。《探親家》絕在什么地方?真驢上臺!他是怎么樣演的呢?他自個兒先到這驢市上去挑驢,他挑了一個非常有特點的驢:全身漆黑,但是白鼻梁、白眼圈,四個蹄子也是白的,這驢太有特點了。他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墨玉,還起了一個小名叫二小。他還找了一個小孩,叫鎖子,單獨伺候他這驢。開始他就想,能不能把這驢弄到臺上去,起初的時候不成功,為什么?這頭驢一聽見鑼鼓響,驢就撒開丫子猛跑,后來他又想出很多辦法,終于使這頭驢在聽見什么響動時也不跑了。用的什么辦法呢?他先在驢的脖子上掛一個大鼓,他慢慢地敲,不斷地敲……日久天長,這驢不怕這鼓了。那也不行,光一個鼓也不行,還得有鑼啊,于是他在驢耳朵上掛一面鑼,他又不斷地敲這鑼,也是慢慢地敲,日久天長這驢也適應了,鑼鼓都不怕了。您愛怎么敲,愛怎么打,這驢都不怕。
這還不行,他騎著這驢上戲園子。到了園子以后,他先把驢拴在院里頭。散了戲以后,他把驢拉到舞臺上讓這頭驢溜圈。日久天長,他這驢能夠聽他指揮,不但不怕鑼鼓響,而且讓驢在臺上跑個“圓場”什么的,它都行,可是別人指揮不了他這頭驢。
他對這頭驢真是太喜愛了,每逢有演出他就騎著驢上戲園子,戴著一個大草帽,出出進進這大柵欄,這也是一絕。他只要唱這出《探親家》,他扮鄉(xiāng)下媽媽是騎真驢上臺!只要戲園子門口一貼這出戲,必然爆滿。后來他這事,可就傳到宮里去了。劉趕三也給宮里唱戲,慈禧老太后也知道了,就和大太監(jiān)李蓮英說:我聽說這劉趕三能騎驢上臺唱戲,這么著吧,破一回例,他可以拉著驢進紫禁城,到了紫禁城里邊,讓他在宮里邊戲臺上騎驢上臺演這出《探親家》。這可以說是空前絕后,過去北京有彩頭班,農(nóng)歷七月七唱《天河配》,有真牛上臺,可那牛不會演戲,只是一個道具,他這驢還是一個角色。另外,他這驢還有點絕的,由于他對這驢感情太深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劉趕三去世以后,這頭驢還有感人的故事呢。
劉趕三跟這頭驢的感情太深了。他呢,當家里一口人來養(yǎng)著,那頭驢也跟他特別有感情。等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劉趕三病逝了以后,出殯的時候,驢也加入了出殯的行列。驢披麻掛孝,怎么給它披麻掛孝呢?驢背上面披著一個白單子。還有絕的呢,有的材料說,出完殯以后,“驢終日悲鳴,不食而死”(見張次溪《劉趕三傳》)。這頭驢數(shù)天不食,驢死了。也可能有點演繹,但這是完全可能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這個動物也是有感情的,當下很多介紹養(yǎng)狗的新聞,在主人死了以后,狗不食而亡的也大有狗在。所以并非不可能。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就是給他伺候驢的這個小孩,叫鎖兒,姓李。他老跟著劉趕三騎驢上戲園子,他當然不白去,也在后臺跟著看戲,最后他對于主人這些小花臉的戲,不但學了去,而且也很精通。后來他也下海,成為名丑,是誰?他就是梅蘭芳劇團里的名丑李敬山。
我們剛才講了這頭驢,它有這樣的靈性,也是百里挑一,不是說是頭驢您經(jīng)過訓練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這也是讓劉趕三趕上了,也可能是他對它真好,互相才有感情。張次溪《劉趕三傳》中說 :“顧趕三御驢也善,不施鞭策(舍不得用鞭子打它),芻豆皆用細糧,驢也知人意?!眴栴}的答案找到了,就是善待這動物,才把它訓練出來了。為什么我敢這么說呢?因為后來我和楊曉雄先生合寫、并成功拍了一個電視連續(xù)劇叫《天下第一丑》,就是寫這個劉趕三的。演劉趕三的是明星夏雨。在我們這個三十集電視連續(xù)劇里邊,當然也得有劉趕三上宮里騎驢演戲的情節(jié)。劇組也到了驢市買了一頭驢,也是黑驢,品相非常好,但是它可沒這么機靈。我就問夏雨,咱們這驢怎么樣,機靈不機靈?夏雨一樂,然后跟我說:咱們買的這頭驢除了倔以外,就不剩什么了……其實,這還是大家對它這感情投入得不夠多。你凈說它,它怎么配合你?這是明擺著的道理。
言歸正傳,我們剛才說了,劉趕三把這婆子戲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當時有一句諺語,叫“菊部而今重丑婆”。可見他對京劇女丑的重大貢獻。此外,劉趕三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這個人很正直,也很膽大,捅了不少婁子。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故事在流傳。
劉趕三這個人非常正直,膽子又大,而且政治上很敏感。他呢,有一個特點,就是現(xiàn)場抓哏,嬉笑怒罵,多是抨擊權(quán)貴,卻又機趣深刻,故而頗留下一些梨園佳話。因為他說話沒有把門兒的,所以捅了不少婁子,這里我們只說他捅的兩個大婁子。
《青石山》中羅壽山(即羅百歲)飾演的捉妖老道與余玉琴飾演的九尾狐
有一次,他在京城的恭王府里演堂會戲,唱的戲叫《思志誠》,這出戲現(xiàn)在沒有人唱了。這是一出妓女戲,是四喜班經(jīng)常演的花旦戲。因為戲里邊有很多妓女,當時四喜班的班主,像梅巧玲,還有余紫云、時小福,朱蓮芬等名旦都在這出戲里演妓女,其中還有一個勢力眼的老鴇子,就是由劉趕三演。劉趕三演了很多婆子戲,每個都不一樣,他演這個壞婆子也很有特點。就在他演的這個老鴇兒,剛剛出臺不久,恰恰這個時候,清廷的惇王爺,就是五爺,還有六爺恭親王、七爺醇王,這哥仨正好進來看戲。他一眼看見了,臨時抓哏,說:“哎,老五老六老七都來了,你們(指妓女)趕緊地出來接客呀!”這底下的觀眾“哇”一聲,樂得不得了??蛇@王爺們不干了,尤其是年輕的七爺醇王,非要治他罪不可,還是恭親王比較寬厚,沒治罪就把他給轟出去了。
還有一個大家經(jīng)常在文字里面引用的,是什么呢?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底,同治皇帝因病歸西,當時劉趕三正在阜成門外橋頭的阜成園戲園演戲。當時演的是《老黃請醫(yī)》,他扮演庸醫(yī)劉高手。他當時又臨時抓哏說了這些話:有人請我,說這東華門有一闊哥得了病了,這回我可不敢去了,為什么呢?我給下錯藥了。本來他是梅毒,我按天花給治了,一劑藥下去他死了,現(xiàn)在我可不敢再往東華門去了。當時臺底下的人都嚇傻了,知道他說的是同治。后來就有人對他說,今天幸虧沒有權(quán)貴在這兒聽戲,否則你的小命不保。他卻說道:“同治荒淫無恥,我就得諷刺他!”
劉趕三還有一個傳聞:中日甲午海戰(zhàn),咱們中國打了敗仗,大家說是源于李鴻章賣國。當時李鴻章獲罪,被清廷摘去頂子翎子。當時有這么一個說法,說是劉趕三在臺上說的:摘去我的頭品頂戴,拔去我的三眼花翎,脫去我的黃馬褂。說這是諷刺李鴻章的,恰恰李鴻章的侄子李經(jīng)方在包廂里看戲,因此大怒,把這個劉趕三下獄,劉趕三因此窩囊致死。后來經(jīng)人考證時間不對,劉趕三死于甲午年(1894年)農(nóng)歷七月,而李鴻章獲罪是在甲午年農(nóng)歷九月。劉趕三已經(jīng)提前死了,所以這幾句話是不關(guān)他的事。因為他有抨擊權(quán)貴的種種先例,所以老百姓就把類似的事情都擱在他身上了。
劉趕三的兒子劉金奎也是京劇演員,但他沒有學丑而是學的老生,藝也不弱,很受觀眾歡迎。他學丑的徒弟只有一個羅百歲。當然給他伺候驢的李敬山,也應該是他的學生,他后來也是相當優(yōu)秀的名丑。另外,劉趕三還教了幾個學旦角兒的徒弟,其中的王順福學藝成功,他的女兒王明華就是梅蘭芳的前妻。
劉趕三不但技藝高超,而且人品出眾,德藝雙馨。他從一個票友成為同光十三絕中的唯一京劇名丑。另外他還是梨園公會的會首,從同治初年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逝世,做了30多年的梨園會首。而且名次僅僅排在程長庚之后,是第二位會首,可見其人品、人緣之好。
劉趕三在京劇初起的時候,對于小花臉這一行當,應該說是立了大功,不但豐富了小花臉的各種表演技巧,同時又把丑角中的婆子戲提高到了相當高的位置,應該說劉趕三是京劇丑行中婆子戲的開山鼻祖。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