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馨, 皮敏, 黃達坤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深圳 518000;2.深圳市中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000)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中醫(yī)又名五十肩、凍結肩和漏肩風等,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是一種以肩部疼痛、麻木進行性加重,并伴隨活動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慢性特異性炎癥。本病多發(fā)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長等特點,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的困擾。在我國,肩周炎患者約數(shù)千萬人,而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人口的老齡化,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浮針是著名教授符仲華在傳統(tǒng)針灸以及腕踝針等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的外治法,其通過大面積掃散穴位及痛點,以舒筋活絡,激發(fā)人體自愈能力,從而起到疼痛不藥而愈的作用。浮針療法是一種綠色的治療方法,避免了藥物治療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具有操作簡便、取效快捷、痛苦小、治療費用低等優(yōu)點[2]。近年來,浮針療法逐漸運用于肩周炎等肩痛患者,但是由于該類臨床研究的報道種類、數(shù)量繁多,且質量良莠不齊,為了使浮針治療肩周炎在有效性上得到更加全面客觀的定論,本研究將對浮針治療肩周炎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臨床上浮針治療肩周炎提供參考。
1.1文獻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浮針治療肩周炎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或臨床對照試驗(CCT),且不受語種限制;②研究對象:符合肩周炎臨床診斷標準[3]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不限;③干預措施:試驗組為單純浮針治療,施針部位、具體操作及療程不限,對照組為其他療法,干預手段不限;④結局指標:總有效率、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Melle評分,肩關節(jié)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等療效測量指標。
1.1.2 排除標準 ①研究中不設對照組的文獻;②個案報道、專家經驗報道及會議文章;③動物實驗研究文獻;④綜述類文獻;⑤重復發(fā)表的文獻。
1.2檢索策略
1.2.1 檢索數(shù)據(jù)庫的選擇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中國醫(yī)院知識網總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數(shù)據(jù)庫、維普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18年10月1日,不能獲取的文獻通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手工檢索獲得。
1.2.2 檢索式 中文檢索詞:肩周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凝癥、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肩痹、肩痛、浮針;英文檢索詞: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Periathritis of Shoulder, Periathritis Humeroscapularis, Frozen Shoulder, Shoulder Periathritis,floating needle,float needle,F(xiàn)U's needle。
1.2.3 文獻篩選與數(shù)據(jù)提取 兩位研究者獨立閱讀首次檢索所獲研究的題目和摘要,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后,對可能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進行全文閱讀,進一步排除不合格的研究,對有分歧而難以確定是否納入的研究通過討論或由第3方決定其是否納入。兩位研究者對納入的研究進行獨立的數(shù)據(jù)提取,提取的資料包括研究設計、干預措施及方法、療效指標、結果、方法學內容(如隱蔽分組和盲法)等,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對,遇有分歧協(xié)商判定,仍無法確定者請第三方介入,如所需資料不全,盡可能與原作者聯(lián)系獲得。
1.2.4 文獻質量評價 文獻質量評價采用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包括6個方面:①隨機;②分配隱藏;③盲法;④結果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⑤選擇性結局報告;⑥其他偏倚來源。針對每一項研究結果,對上述6條作出低風險、高風險和不清楚的判斷。
1.3統(tǒng)計方法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系統(tǒng)評價專用處理軟件Review Manager(RevMan 5.3)對各研究報道的臨床療效進行Meta分析。納入研究的文獻首先采用χ2檢驗分析其異質性,檢驗水準α=0.1,根據(jù)I2值估計異質性程度:若I2<50%提示無異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若I2>50%則提示有異質性,應分析異質性來源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數(shù)資料使用優(yōu)勢比(odds ratio,OR)作為效應尺度,而計量資料則采用平均差(MD)作為效應尺度,計算其95%可信區(qū)間(CI)。使用漏斗圖分析有無發(fā)表偏倚。
2.1納入文獻一般情況共檢索到文獻133篇,其中英文文獻2篇,中文文獻131篇。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經標題、摘要、全文閱讀后,共有8篇[4-11]研究符合納入標準,見圖1。
2.2納入研究的觀察對象納入的肩周炎患者共636例,其中浮針組為浮針療法(323例),對照組為非浮針療法的其他單純療法或聯(lián)合療法(313例),各項研究的基本情況詳見表1。
圖1 文獻檢索篩選流程圖Figure 1 Flowchart for the literature screening
2.3納入文獻質量評價納入文獻中2篇[4,7]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2篇[8,11]采用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隨機排號方法,其余文獻[5,6,9,10]使用半隨機方法或未描述具體隨機方法。而其中盧振中[6]及遲琳靜[10]的隨機方法均采用的是就診順序隨機,文中已提及就診后采取隨機的方式,故予以納入。所有文獻均未描述分配隱藏方案及是否使用盲法;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均不清楚;文獻均未表現(xiàn)出排除其他偏倚來源。其中7篇[4-9,11]文獻均交代了基線資料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詳見表2和圖2。
2.4療效評價
2.4.1 浮針治療肩周炎總有效率評價 所有納入的研究[4-11]均對浮針治療肩周炎的總有效率進行了報道,見圖3。由于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提示浮針組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療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90,95%CI(1.67,9.10);Z=3.15,P<0.01]。
2.4.2 各項指標的評價結果
2.4.2.1 VAS評分 在納入的8項研究中,3項[5,8,11]研究報道了VAS評分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無異質性(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值 MD=-1.15,95%CI[-1.68,-0.62],Z=4.25,P<0.01,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浮針組改善VA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4。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Table 1 The baseline data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表2 納入文獻方法學的質量評價Table 2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in the included studies
2.4.2.2 Melle評分 納入的研究中有2項[5,6]報道了Melle評分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無異質性(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值MD=-1.29,95%CI[-1.86,-0.72],Z=4.43,P<0.01,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浮針組改善Melle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5。
圖2 納入文獻中偏倚風險分析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bias risk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圖3 浮針組與對照組治療肩周炎的總有效率比較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fo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in 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圖4 浮針組與對照組治療肩周炎的VAS評分比較Figure 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圖5 浮針組與對照組治療肩周炎的Melle評分比較Figure 5 Comparison of Melle scores in 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4.2.3 ROM比較 納入的研究中有2項[8,11]報道了浮針組與對照組治療肩周炎ROM的改善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無異質性(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值MD=34.50,95%CI[26.19,42.82],Z=8.13,P<0.01,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浮針組治療肩周炎在改善ROM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6。
2.5不良反應在8項臨床研究中,劉伯京[4]和辛英偉[9]的研究均報道了浮針組存在治療后復發(fā)而改為其他療法的病例。其余研究均無不良反應的報道。
2.6敏感性分析采用逐項剔除的方法對納入的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逐項剔除后發(fā)現(xiàn)1項研究[4]導致Meta分析結果異質性顯著改變。經閱讀全文后分析其異質性來源可能來自①研究僅說明各組年齡、性別、病程的基線具有一致性,并未提及治療前各組癥狀的嚴重程度是否均衡;②研究結局指標觀察較為主觀,缺乏客觀的療效評定。
圖6 浮針組與對照組治療肩周炎的ROM比較Figure 6 Comparison of ROM in 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7發(fā)表偏倚基于總有效率繪制漏斗圖,圖形不完全對稱,表明存在發(fā)表性偏倚,可能與本次系統(tǒng)評價的研究質量偏低或陰性結果未報道有關,見圖7。
圖7 發(fā)表偏倚的漏斗圖分析Figure 7 Funnel plot of the publication bias
3.1療效分析本系統(tǒng)評價納入8個隨機對照試驗,共計肩周炎患者636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浮針治療肩周炎優(yōu)于其他療法,在提高總有效率及改善VAS、Melle評分和ROM等方面更有優(yōu)勢,為浮針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優(yōu)勢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但納入的研究中 4 篇[4,7,8,11]文獻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或軟件隨機的正確隨機方式,其余研究隨機方法多數(shù)為按照就診順序隨機或者只有隨機字樣,且大多數(shù)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實施盲法或提及分配隱藏,導致選擇性偏倚的發(fā)生風險較高,其結果及論證強度偏低。而且,所納入研究均為中文文獻,研究樣本量偏少,納入文獻的觀察指標又以主觀量表為多,實驗室指標等客觀量表偏少或無,均對Meta分析結論的外推性及準確性造成不利影響。
雖然目前國內外治療肩周炎仍以西藥為主,但近年來康復療法、針刺療法以及火針療法等治療肩周炎也取得長足的進展,臨床療效顯著。盡管如此,但其作用機理及相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明確,臨床推廣仍有一定局限性,且安全性及不良反應研究相對較少。從長期發(fā)展而言,仍需從作用機制的研究方向進一步驗證。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國內研究文獻質量良莠不齊,難以對臨床作出統(tǒng)一的、有意義的、準確的評定,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在遵守文獻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則同時,應確保研究及文獻的質量,以便對臨床作出更加精準的判斷,為肩周炎的診療提供參考。
3.2局限性本次研究納入文獻存在其局限性:①文獻質量普遍偏低,如隨機及分配隱藏描述不清,盲法實施情況不明確等;②本次研究僅收集了正式學術期刊發(fā)表的臨床研究論文,未收集尚未發(fā)表的結局報告,而基于總有效率所繪制的倒漏斗圖亦驗證本次研究存在發(fā)表性偏倚。因此,療效評價可能被夸大。
3.3前景和展望Meta分析結果證實浮針治療肩周炎安全有效,但因納入文獻的質量及樣本量較低,尚需更加規(guī)范的大樣本、多中心、采用正確隨機方法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結論予以支持。今后試驗設計應完善結局指標,采用客觀及公認的療效評價標準。優(yōu)化浮針的治療方案,完善統(tǒng)一具體的施術部位、單次治療時間等,提高浮針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