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李志峰, 劉園
(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康復分院,廣東深圳 518021)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指腦卒中后患側上肢出現(xiàn)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并因血液流動障礙導致局部皮膚發(fā)紅、發(fā)紺、溫度升高,甚者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直、皮膚及肌肉萎縮或痙攣等癥狀的一種疾病[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對于該病主要采用現(xiàn)代康復中的Bobath療法、間歇氣壓和神經肌肉電刺激等療法,雖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但對減輕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效果欠佳。臨床報道顯示,針灸或體外沖擊波療法均能有效減輕肩手綜合征導致的疼痛[2,3],因此,本研究針對肩手綜合征患者,除給予常規(guī)現(xiàn)代康復治療以外,還增加針灸及體外沖擊波療法,以利于減輕患肢疼痛狀況,進一步改善患肢運動功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康復分院康復科住院的肩手綜合征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
1.2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4],并經CT或MRI確診為初次腦梗死或腦出血。
1.3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確診為初次腦梗死或腦出血;②主要表現(xiàn)為肩手綜合征I期癥狀:肩部有劇烈疼痛,上肢活動受限,患側手部因腫脹而出現(xiàn)皮膚潮紅,皮溫升高等血管運動性改變,手指多呈伸直位,被動屈曲時疼痛感加重,并排除由頸椎病、肩周炎或心肌梗死等頸肩疾病所致;③年齡18~70歲,病程小于3個月;④疼痛視覺模擬法(VAS)評分≥7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21~60分;⑤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無明顯認知障礙,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排除標準①不穩(wěn)定性腦卒中患者;②合并妊娠、腫瘤、結核或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既往有肩周炎、肱骨骨折、壞死等影響上肢功能活動或疼痛的疾病者;④未按規(guī)定治療,或因資料不全無法評定療效的患者。
1.5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現(xiàn)代康復療法。(1)Bobath療法:患者取仰臥位,治療師以蚓狀抓握控制患肩和患手,保證肱骨頭位置良好以及患手手指充分伸展,幫助患者完成上肢內收外展活動;治療師分別予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0°、30°、60°、90°,同時肘關節(jié)保持伸直,誘發(fā)肩胛帶前伸活動;患側肩前屈90°,避免肩內旋,保持肩胛骨穩(wěn)定性,在矢狀面上進行肘關節(jié)屈伸運動。(2)間歇氣壓治療:使用廣州龍之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LGT-2000H型號的空氣波壓力循環(huán)治療儀氣套包裹患側肢體,對偏癱側上肢由遠端到近端施以80 mmHg壓力以減輕肢體腫脹,持續(xù)20 min。(3)神經肌肉電刺激:使用蘇州好博醫(y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型號為HB-SJ3神經和肌肉電刺激儀。將電極片貼在患側前臂背側下1/3處橈側拇外展運動點上及前臂2/3處腕背伸和指伸運動點上,使之出現(xiàn)腕背伸和拇外展,設置電流強度20~40 mA持續(xù)20 min。上述治療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6 d后休息1 d,共治療12周。1.5.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現(xiàn)代康復治療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和體外沖擊波治療。(1)針灸治療: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教材《針灸學》[5]進行選穴針灸。①取穴:患側肩髃、肩井、曲池、腕骨、外關、陽池、合谷。②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選取1.5寸華佗牌不銹鋼針,肩髃直刺0.5~0.8寸,肩井直刺0.3~0.5寸,曲池直刺0.5~1寸,腕骨直刺0.1~0.3寸,陽池直刺0.1~0.3寸,合谷直刺0.3~0.5寸,外關直刺0.3~0.5寸。肩髃、外關、陽池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6 d后休息1 d,共治療12周。(2)體外沖擊波治療:使用瑞士STORZ MEDICAL醫(y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放射狀MP200型號的體外沖擊波疼痛治療儀,參考楊軍[6]等報道的沖擊波療法進行治療:先涂耦合劑在治療部位,如肩關節(jié)囊周圍,肱二頭肌長頭腱、肱三頭肌長頭腱、斜方肌、小圓肌、大圓肌、三角肌、肩胛下肌肌腱等使用直徑為15 mm探頭,將探頭按壓在患者上述治療部位,設頻率為6 Hz,壓強4.0 Bar,每次沖擊2 500~3 500次,每周1次,共治療12周。
1.6觀察指標
1.6.1 患肢疼痛程度評定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0分:無痛;1~3分:患者能忍受的輕微疼痛;4~6分:患者有疼痛感并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強烈的疼痛感,難以忍受,影響睡眠。
1.6.2 上肢運動功能障礙評定 采用簡化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中的上肢運動評分法:包括在坐位與仰臥位時上肢的各種運動功能情況評分,共33項,各項最高分為2分,總分66分,得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
1.6.3 生活質量評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包括大小便、穿衣、洗澡、上下樓梯等10個評價項目,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0~20分為生活完全依賴;21~40分為生活重度依賴;41~60分為生活中度依賴;61~99分為生活輕度依賴。
1.7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腦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in the two groups (±s)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i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性別(n/例)男16 17女腦卒中類型(n/例)腦出血14 13年齡(t/歲)55.35±7.22 57.16±9.15病程(t/d)60.03±7.16 63.22±9.61 7 9腦梗死23 21
2.22組患者VAS、FMA、ADL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VAS、FMA、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2組VAS評分均降低,F(xiàn)MA和ADL評分均升高,除對照組的VAS評分外,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FMA評分雖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FMA、ADL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F(xiàn)MA,ADL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FMA、ADL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F(xiàn)MA,ADL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56.72± 8.31①②35.16±6.27①N 30 30 VAS評分治療前8.13±1.04 8.06±1.01治療后3.77± 1.57①②5.85±1.34上肢Fugl-Meyer評分治療前18.67±8.72 19.03±8.05治療后29.33±8.06①29.13±10.04①ADL評分治療前25.30±4.26 26.19±5.15
肩手綜合征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為12.5%~70%[7],表現(xiàn)為患側上肢肩和手的關節(jié)出現(xiàn)浮腫、疼痛,或者肩關節(jié)脫位,伴有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F(xiàn)代醫(yī)學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從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肩-手泵機制受損、神經源性炎性反應以及腦血管病后腕關節(jié)異常屈曲使血液回流受阻等機制考慮[8]?,F(xiàn)代康復技術通過Bobath訓練和氣壓、神經肌肉電神經刺激等理療方法可激活患側肩手泵功能,促進淋巴回流,降低生物力學失衡對肩手綜合征的負面影響[9],從而提高上肢的運動功能。但是,在緩解肢體疼痛方面效果不明顯。因此,如何減輕肩手綜合征引起的疼痛是臨床醫(yī)護人員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體外沖擊波屬于張力波,原理是電場通過壓電晶體時改變體積,在幾納秒內產生極高的壓力作用于患處,將能量快速傳遞到肌肉和骨骼深處,促進局部組織釋放鎮(zhèn)痛的P物質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而中醫(yī)學認為,肩手綜合征是由于氣虛血瘀、痰凝,阻滯經脈,水濕內停,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從而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疼痛、肢體腫脹、活動不利[10]。針刺患側局部肩髃、肩井、曲池、腕骨、外關、陽池、合谷等上肢陽經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因此,采用體外沖擊波結合針灸可加快血管擴張和血液循環(huán),促進受損組織的恢復[11],減輕肩手綜合征引起的疼痛。
基于上述理論,本研究針對肩手綜合征患者,在采用常規(guī)現(xiàn)代康復治療的同時,增加針灸及體外沖擊波治療,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還可有效緩解上肢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