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波
(山東省昌邑市人民醫(yī)院磁共振室 山東 昌邑 261300)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在多種疾病診斷中,MRI診斷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出來。在對脊柱脊髓疾病影像學診斷中,以往常采用傳統(tǒng)小范圍掃描,雖然能夠?qū)怪鶑碗s結(jié)構(gòu)準確分析,結(jié)果具客觀性,但難以對脊柱疾病進行整體、全面性觀察,對于脊柱、骨髓等多發(fā)性、彌散性疾病診斷效果較差[1]。近年來,全脊柱MRI檢查在臨床診斷中取得良好效果,能夠?qū)V泛成像、準確定位、快速掃描,能夠?qū)φw脊柱情況均得到充分展現(xiàn),可提升診斷效果,廣泛獲得臨床醫(yī)師認可?;诖?,本次對我院初診為脊髓疾病或脊柱疾病患者進行全脊柱MRI檢查,并將檢查結(jié)果與影像學綜合診斷進行比較,探究全脊柱MRI檢查準確性。
選我院68例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間初診為脊柱疾病或脊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齡19~63歲,平均(57.62±4.24)歲;均伴有不同程度四肢無力、活動受限、頸肩酸痛、軀干不適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間隙性跛行、下肢疼痛等感受。
患者仰臥位,頭部開始掃描,定位在頸部,后進行頸段、胸段、腰骶段三個脊柱段進行冠狀位、矢狀位定位3層掃描,采用MobiView進行三段脊椎圖像拼接,形成全脊柱定位圖,先進行矢狀位定位像采集,后根據(jù)矢狀位定位像中脊髓層面進行冠狀位定位像的確定,將預飽和帶設(shè)置在矢狀位定位像上,后在冠狀位定位圖像中脊髓層制定矢狀位掃描計劃,分3段或2段進行正式掃描,并以相同方式進行圖像拼接;掃描中,需要每段影像間有重疊。
掃描序列:采用T1WI進行掃描,TE 12ms、TR 400ms、矩陣 352×512;T2WI:TE 120ms、TR 3500ms、矩陣352×512;并進行短時翻轉(zhuǎn)恢復(STIR)序列:TE 80ms、TR 3750ms、反轉(zhuǎn)時間160ms、矩陣352×512;層數(shù)12層、層間距0.8mm、層厚4mm、視野300~350mm;采集次數(shù)為2次。掃描過程中主要為矢狀位掃描,進行冠狀位及橫軸位進行輔助掃描。
對全脊柱MRI影像學質(zhì)量進行觀察,并根據(jù)影像學綜合診斷結(jié)果,對全脊柱MRI診斷結(jié)果準確性進行評價。
68例患者經(jīng)全脊柱MRI檢查,均獲得清晰圖像。68例患者中,共61例患者被檢出脊柱脊髓病變,其中單發(fā)腰間盤突出者28例、多發(fā)椎間盤突出者19例、腰椎骶化等移行椎病變6例、脊柱外傷5例、椎體血管瘤3例;與影像學綜合診斷結(jié)果相比,全脊柱MRI檢查準確率為100%。
近年來,全脊柱MRI進行脊柱疾病診斷在臨床影像學診斷中,取得良好反饋,在對脊柱疾病檢查中,具有成像范圍廣、掃描速度快、定位準確、準確呈現(xiàn)整個脊柱影像學圖像等特點,且成像質(zhì)量清晰,在進行脊柱多發(fā)性或彌散性疾病的診斷中,診斷準確性較高。在檢查范圍中,與傳統(tǒng)MRI技術(shù)相比,全脊柱MRI檢查能夠利用移床技術(shù)進行患者脊柱分段掃描,并以軟件進行圖像拼接,能夠?qū)⒄麄€脊柱完整顯現(xiàn)出來,進而能夠提升脊柱疾病影像學診斷效果,提升脊柱疾病、脊柱脊髓疾病診斷準確率;在定位方面,因全脊柱MRI能夠全面性觀察診斷,對于整個脊柱圖像均可清晰展現(xiàn),因此能夠提升疾病定位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68例患者均可獲得清晰度高的影像學資料,考慮原因與檢查速度快、檢查中患者因素引發(fā)的偽影少,進而影像學資料清晰度高;并且因掃掃描中信號疊加,能夠進一步提升圖像清晰度,有利于脊柱疾病的診斷效果;本次研究中,68例患者中,共61例患者被檢出脊柱脊髓病變,其中單發(fā)腰間盤突出者28例、多發(fā)椎間盤突出者19例、腰椎骶化等移行椎病變6例、脊柱外傷5例、椎體血管瘤3例,并與綜合影像學資料進行比較,經(jīng)全脊椎MRI診斷準確率為100%,考慮原因為,全脊椎MRI診斷中,因能夠?qū)θ棺涤跋駥W圖像進行充分展現(xiàn),因此能夠?qū)Χ喟l(fā)性、彌散性脊柱疾病顯著定位及展現(xiàn),進行能夠?qū)膊☆愋?、發(fā)病位置進行準確定位、判斷,同時因圖像清晰度高,對細小病灶檢出率較高,因此能夠提升診斷檢出率;同時在檢查期間,檢查用時短、檢查無創(chuàng)傷,更易被患者、醫(yī)師接受,因此在脊柱疾病檢查中,可首選全脊柱MRI檢查,以縮短檢查時間,提升圖像質(zhì)量及診斷準確率。但在檢查中,需要注意的是,患者體位設(shè)計掃描定位像后,應確定定像中線圈中軸線與脊柱縱軸線一致性,若兩者存在一定角度,則需要擺正患者體位,避免圖像重疊時影響圖像完整性,并且體位選擇時,以患者舒適度為主,避免檢查中因體位不適而移動,影響圖像完整性;在設(shè)置參數(shù)時,分段掃描需要保持相同層厚及層間距,一段脊柱掃描完成后,手動輸入與之前相同掃描參數(shù),選擇合適掃描視野,保證上下兩段影響完全重合,以充分顯示整段脊柱機構(gòu),以便進行脊柱疾病的診斷;對于因疼痛躁動不安,或在體位掃描時,難以保證正常掃描體位時,提前與患者進行細心溝通,提升患者掃描依從性,對于難以有效合作的脊柱疼痛難忍者,可適當進行鎮(zhèn)靜藥物治療,并在檢查中,盡量將患者擺為舒適體位,以避免圖像偽影,提升圖像質(zhì)量,從而達到提升診斷效果的目的。
綜上,在脊柱疾病或脊髓損傷患者全脊柱MRI檢查中,因檢查時間短、定位準確等特點,能夠獲取清晰度較高的影像學資料,進而提升疾病診斷效果,同時能夠通過全脊柱檢查,提升彌散性、多發(fā)性疾病診斷效果,對于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治療定位等均具有極高價值,因此建議在進行脊柱疾病或脊髓疾病診斷中,首選全脊柱MRI診斷,以提升診斷準確率,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