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平,牛富興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人民醫(yī)院 新疆 輪臺 841600)
腦梗死在臨床上也被叫做是缺血性卒中,該病癥多由機體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而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區(qū)域血液供應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并在臨床上呈現出失語、肢體偏癱等不良臨床癥狀。超急性期腦梗死是指發(fā)病6h以內的腦梗死病癥,在該時期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所取得治療效果較好,且所產生不良反應較少[1]。對于此類腦梗死病癥的診斷若單純性實施常規(guī)影像學診斷方式,恐怕很難得到科學的診斷結果,而DWI技術的實施則可有效的彌補這一缺陷,基于此,本文對超急性期腦梗死病癥診斷期間實施DWI后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如下。
資料選取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7月。觀察對象為:本院收治的55例疑似腦梗死患者。患者基本資料:男女比例為27:28,平均年齡(57.9±13.0)歲;平均發(fā)病時間(3.2±1.6)h;55例疑似腦梗死患者共有36例患者被確診為腦梗死病癥,此次研究已排除腫瘤以及腦出血患者,且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積極參與。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掃描及DWI掃描。磁共振成像掃描:選擇序列為Oblique FIESTA,定白血電影,掃垂直室間隔短軸位、長軸位以及平行室間隔長軸位。DWI掃描:以1.5T核磁共振對患者的顱腦進行序列掃描,將橫軸位設置為T1W1/T2W1,層厚設置為6mm,b值設置為1000,間隔設置為1mm。
對55例疑似腦梗死患者最終診斷結果及不同檢查方式下檢出率進行比較。
P值用SPSS22.0軟件計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及檢驗方式為:用%表示,用χ2檢驗,統(tǒng)計學差異評判標準為:P<0.05。
55例疑似腦梗死患者經最終確診后發(fā)現腦梗死患者有36例,剩余19例患者被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36例腦梗死患者主要病變部位集中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梗死有14例、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有10例、小腦梗死有6例、丘腦梗死有6例。
磁共振成像掃描下,檢出異?,F象有13例(36.11%);DWI掃描下,檢出異常現象有36例(100%)(P<0.05)。
結果:χ2=33.7959、P=0.0000。
超急性期腦梗死具有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早診斷,早治療意義重大。以往臨床診斷多采用CT技術,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較低且有一定輻射產生,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實施不僅實現對患者病變組織的多方位掃描,且可提高對病灶軟組織的分辨率,有效提高診斷結果,而DWI技術的實施則可在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擴散敏感梯度信號強度,使之有效的反映出超急性期腦梗死病癥患者病灶組織的變化及結構特點,提升診斷科學性及精確性。DWI是能充分將體內水分子彌散狀態(tài)反映出來的功能成像技術。腦梗死超急性期(<6h)時,因梗死區(qū)域的腦組織缺血,會產生細胞毒性水腫,腦細胞壞死,細胞外水分增多,DWI顯示高信號,而T1和T2加權成像正常。腦梗死急性期(6~72h)DWI信號升高明顯,進入亞急性期時(3~10d)發(fā)生梗死的區(qū)域水腫加重,此時T2WI圖像信號升高,也會在CT上表現出低密度灶,而DWI仍為高信號[2]。因此,對于腦梗死,DWI可反映出細胞毒性水腫,T2WI會反映血管源性水腫,CT則是反映腦組織的壞死以及水腫。超急性腦梗死的確診,臨床證明DWI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MRI序列和頭顱CT。
超急性期的腦梗死病灶密度較低且邊界模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該時期內患者將出現明顯的缺血性腦水腫現象,DWI的實施可借助于水分子擴散成像原理,更為精確的發(fā)現患者腦部梗死區(qū)域的異常信號及面積較小的病灶,降低該病癥漏診及誤診機率。值得注意的是,腫瘤、膿腫以及多發(fā)性活動病灶在DWI下也將表現出高信號現象,所以在實施該診斷技術前,應嚴格把握患者適用證[3]。
DWI間接反映出組織微觀結構特征及變化,應用于超急性腦出血及超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鑒別力強,還能通過比較病變位置來確定病變類型[4]。曹蘭芳[5]等在研究中指出DWI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相對于常規(guī)MRI具有更高的靈敏性,對不同時期梗死病灶變化具有鑒定意義。
綜上,與磁共振成像技術相比,在超急性期腦梗死病癥診斷中實施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將有效提高該病癥檢出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