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心
“請您還我這十七年的母愛,否則您不能離開?!卑肱P病榻的張清的手機上突然跳出一個陌生號碼發(fā)來的短信。
十七年前,思閱五歲多,卻懂事得讓人心疼。因為張清和她愛人長期在不同的沿海城市打工。每次回鄉(xiāng)后,雖然大包小包地拎了許多東西給兒子,但總是喜歡放下行李后就帶著思閱去超市。她想第一時間和孩子獨處,她總想以物質(zhì)的滿足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張清帶著孩子去超市,思閱一反常態(tài)地只挑了一個喜之郎的吸凍,然后說:“不要了,節(jié)約點錢?!?/p>
當時,張清并未在意,只是鼓勵孩子再去挑自己喜歡的,看著孩子在貨架邊徘徊著隨手拿了一樣可能自己都不確定是否喜歡吃的東西,又說:“媽媽,我們不買了,我以后也不亂花錢了,我聽話,你不要丟下我不管。”
聽到這話,張清竟只能背過身去,用手揉去淌在眼眶里的淚水,蹲下去扶著孩子弱小的肩膀,無力去告訴孩子:“你的話讓當媽的心里有多難受,又有多心酸!”原來夫妻的爭吵,婆家對她的嫌棄,早已被孩子看在眼里,懂在心里。
世間不幸福的事皆不同。張清的婚姻戛然止于這一次的回鄉(xiāng)探親,她無力又被迫放棄了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丈夫是農(nóng)村人,丈夫的家也不富裕,但丈夫及其家人不讓她帶走孩子,也不要張清的撫養(yǎng)費,當然也要求她不能來探望思閱。離開的時候,婆家的人支走了孩子,沒讓張清見最后一面。她想這樣也好,免得傷了孩子的心。
這十七年間,思閱上小學三年級時,張清曾偷偷央求婆家鄉(xiāng)鄰的人帶著孩子見了一面。當張清擁住孩子的時候,思閱在鄉(xiāng)鄰的催促下,才生澀地叫了一聲媽媽。然而,五年的時間已在母子之間造出了一條難以逾越和填補的溝壑。這匆匆一面之后再見已是思閱十三歲時,張清再也擁不到孩子。隔著兩個家庭,隔著孩子成長的歲月,隔著缺失母親的時光。思閱坐在鄉(xiāng)鄰家院子的柵欄上,低著頭,不曾言語一句。時間停止,微風停滯,知了也不聒噪了,一切生命仿佛都壓抑著,連攀著柵欄的豆角都不愿意流泄出生長的聲響。夏至炎熱,溫暖不了這一對母子。張清留下送給孩子的東西,未曾道別,帶著揪心的疼痛走了。思閱跳下柵欄,順著鄉(xiāng)間的道路也走了。母子倆的身影在正午的陽光下,愈發(fā)的矮小單薄,身影越來越遠。遠到思閱十三歲以后,張清再未去看過他,再未去打擾過他的生活。
正午的陽光又照射在張清的身上,但是顯得特別的吝嗇,小縣城里的老住宅區(qū)窗戶特別的小,張清要努力挪動身體靠向床邊,才能獲得一縷陽光的溫暖。收到思閱的短信已經(jīng)整整一天了,她不知道該怎么去回信息,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手機那端的孩子。從小腿腳殘疾的張清,隨著年歲的增長,長期過度的勞作,致使腿腳的疾患越發(fā)嚴重,三年前截肢后,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生命失去了信念。思閱的短信,燃起了她對生活的渴望,牽扯出了對孩子的愧疚之情。
斜陽,將門外人的身影投射,一個清瘦的身影定格在屋內(nèi)的地上、墻上。屋內(nèi)升起一股溫暖之意,綿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