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古人對佛教題材戲曲的評價普遍較低,對其關注也相對較少。改革開放后,宗教學、民俗學與戲曲學相結合的研究領域逐漸發(fā)展并成為熱點。佛教題材戲曲在藝術上雖然與古典戲曲的巔峰之作相比尚存差距,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正是這種由半俗半雅的語言風格、充滿宗教熱情的簡單故事、承載布道責任的劇中角色構成的戲劇才是佛教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在這一全新的視閾下,對佛教題材戲曲的價值也需要重新判斷。
[關鍵詞]古代戲曲;佛教劇;文化傳播;研究述評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廣泛的傳播。除了在哲學層面對中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外,佛教還滲入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重要的佛教神祇幾乎家喻戶曉;佛教的主要觀念與修行方法幾乎婦孺皆知;佛教神職人員與信徒也為普通民眾所習見;而節(jié)日、喜慶、喪葬等中國人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中,幾乎也都能看到佛教的身影。佛教文化與儒、道文化一起,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藝的表現(xiàn)對象是社會生活。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歷來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戲曲更不例外。以刻畫佛教人物、講述佛教故事為題材的戲曲作品,在戲曲誕生之初就已出現(xiàn),而且早在元、明時期就被研究者所注意,甚至將其作為單獨的類目列出。然而無論是在以“曲學”還是“劇學”為側重點的戲曲理論研究中,古人對佛教題材戲曲的評價普遍較低,對其關注也相對較少。改革開放后,宗教學、民俗學與戲曲學相結合的研究領域逐漸發(fā)展并成為熱點,在宗教題材的戲曲研究方面,道教戲以“八仙戲”“仙凡愛情戲”“驅(qū)邪除魔戲”等為研究熱點,佛教題材的戲曲研究則以“目連戲”研究為最熱,其他如“西游戲”“觀音戲”等也出現(xiàn)不少研究成果。鑒于對佛教題材戲曲的全面綜合性研究成果較少,而旁涉戲曲與佛教的相關成果又難以勝數(shù),因此,本論文將從佛教與戲曲關系研究、佛教題材戲曲個案研究及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研究三個層面對此類戲曲的研究現(xiàn)狀作回顧與反思。
一、佛教與戲曲關系研究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但體現(xiàn)在哲學和思想層面,也適用于文學和藝術,體現(xiàn)在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和文學批評等各個領域,而且貫穿于佛教傳入中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由于戲曲的受眾主要是城鄉(xiāng)民眾,這也是佛教傳播的重要土壤,因此,佛教與戲曲發(fā)生關系,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仡?0世紀的學術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佛教與中國文化或中國文學的關系作為對象的學術研究起步很早。20世紀前期,梁啟超、胡適、謝無量、陳寅恪、湯用彤等人篳路藍縷,做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他們的許多論著已經(jīng)成為學術經(jīng)典,至今給我們啟發(fā)和教益。如,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論及韻、散結合的曲體生成機制時指出:“最可能的解釋,是這種新文體是隨了佛教文學的翻譯而輸入的。重要的佛教經(jīng)典,往往是韻文散文聯(lián)合起來組織成功的;像‘南典里的《本生經(jīng)》(Jataka),著名的圣勇(Aryasura)的《本生寰論》(Jataka-mala)都是用韻散二體組合成功的,其他各經(jīng),用此體者也極多,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日多,此文體便為我們的文人學士們耳濡目染,不期然而然的會擬仿起來。”①盧前的《中國戲曲所受印度文學及佛教之影響》②通過將梵劇與中國戲曲比較,認為中國戲曲的“形式與法則”受印度影響,其中第三節(jié)列舉了《勸善金科》《歸元鏡》《彌勒記》和《茯苓山》涵芬樓抄本中的四種戲曲作為佛教影響中國戲曲題材的例證。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這類研究一直處于消沉狀態(tài)。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佛教與戲曲關系研究漸成學術熱點,國內(nèi)陸續(xù)出版和翻譯了幾部探討中國宗教和戲曲關系的專著和論文,如郭英德《世俗的祭禮——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日本學者田仲一成《中國的宗教與戲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這些論著都從宏觀層面把握宗教與戲曲的關系,其中自然也涉及佛教與戲劇藝術的相互影響。此外,系統(tǒng)研究佛教與戲曲關系的專著有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與佛教》(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該書用文獻考證的方法論證了中國戲曲形態(tài)與佛教的若干內(nèi)在關系,但并未涉及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戲曲。陳洪的論文《元雜劇與佛教》(《文學評論》2005年第6期)對元雜劇中涉及佛教的劇目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并系統(tǒng)論述了元雜劇與佛教的關系。胡國峰《淺論佛教傳入對中國戲曲的影響》(《南腔北調(diào)》2009年第9期)認為佛教的傳入直接影響了中國戲曲的成熟定型,并因其世俗性和大眾性特質(zhì)對民族審美與接受心理之文化積淀形成產(chǎn)生深遠影響。歐仁《試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戲曲的影響》[《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認為中國古代戲曲產(chǎn)生于民間,而佛教要想立足和發(fā)展,必須面向世俗、面向民眾。佛教以戲劇作為載體,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進行傳播,一方面把佛教帶進了民眾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與戲劇的結合,無形中也促進了戲劇的發(fā)展。此外,研究佛教和戲曲關系的論文較多,如徐振貴《佛教對戲曲藝術形式的影響》(《上海戲劇》1996年第4期),張婷婷、王寧邦《元代雜劇藝術與禪宗文化精神》(《佛教文化》2010年第4期),方敏《一代文學中的幽情別趣——元雜劇中的佛教影響初探》(《求是學刊》1991年第2期),王學利《試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戲曲的影響》(《廣東佛教》2000年第4期)及《佛教和中國戲曲》(《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等,亦各有所得。
二、佛教題材戲曲個案研究
佛教題材戲曲是中國古代戲曲的一個重要類型,古代的戲曲理論家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元人夏庭芝在《青樓集志》中把元雜劇分為“駕頭、閨怨、鴇兒、花旦、披秉、破衫兒、綠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長里短之類”③,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中把元雜劇分為十二大類,其中“十二曰神頭鬼面”注明“即神佛雜劇”④。近代研究者如鄭振鐸先生將此類劇作歸入“宗教劇”,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指出,《目連救母》《一文錢》《玉釵記》《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等都是“宗教劇”或“偉大的宗教劇”劇目⑤。馬焯榮于1999年至2002年在《藝?!飞线B續(xù)發(fā)表了《元戲中的宗教劇》及其“續(xù)”、《明戲中的宗教劇》及其“續(xù)”、《清戲中的宗教劇》及其“續(xù)”6篇文章,將各時期的“宗教劇”分為“儒教倫理劇”“史話——神話劇”“佛道神話劇”三種,并分別加以論述。且不論其分類是否合理,這種研究本身應該看做對宗教劇研究的有益嘗試。由于學界對中國戲曲中是否存在“宗教劇”尚存爭議,鄭傳寅在《古代戲曲中的宗教劇及其特點》(《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4期)中對涉及宗教題材的戲曲進行梳理后,進一步提出“古典戲曲中有宗教劇的判斷是有充分依據(jù),能經(jīng)受得住檢驗的,因此,把中國古代的宗教劇作為一個獨立的門類進行研究具有合理性”。
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宗教與戲曲關系或以宗教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如毛小雨《虛幻與現(xiàn)實之間——元雜劇“神仙道化劇”論稿》(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博士論文)以及沈敏《明代“神仙劇”研究》(武漢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側重于對“神仙道化劇”或道教“神仙劇”的個案研究;郭迎暉《明代中后期宗教題材劇研究》(浙江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將明代中后期(嘉靖至崇禎)的宗教題材劇分為佛道度脫劇和僧尼道世俗風情劇,分析其故事原型和敘事模式;唐昱《元雜劇宗教人物論》(武漢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從元雜劇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入手,考其流變,探討其文化內(nèi)涵。宋寒冰《元雜劇與佛教母題研究》(吉林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選取20種元雜劇劇目和9個佛教母題進行比較研究。這些論文都從一個方面或一段時期對佛教題材戲曲有所涉及。
對佛教題材戲曲的相關研究多半集中在單獨作家、作品的個案分析或?qū)δ骋活愋头鸾填}材戲曲的論述,此類論著如周秋良《觀音本生故事戲論疏》(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張凈秋《清代西游戲考論》(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年版)、譚偉《龐居士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相關章節(jié),論文如趙建新《〈海潮音〉小識——敬與〈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作者莊一拂先生商榷》[《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毛小雨《〈西游記〉雜劇研究》(《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吳建國、傅湘龍《〈魚兒佛〉的佛學意蘊》[《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馬華祥《論〈缽中蓮〉的人物設計》[《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趙杏根《元初山西佛教劇二種》[《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等,不一而足。在個案研究中,比較值得重視的是對目連戲的研究。由于目連戲在其流傳過程中,融合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戲劇、宗教、民俗,包容了儒、釋、道各家的思想,并與各地風俗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目連戲不同于傳統(tǒng)戲曲的鮮明特征開始引起海內(nèi)外學術界的重視,并漸漸成為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之一。中國大陸舉辦了多次國際性的目連戲研討會,各地研究機構也紛紛以地方目連戲為著眼點,出版目連戲研究專輯,不少以目連戲為研究對象的原創(chuàng)性論著和論文也大量發(fā)表。這些研究或從微觀出發(fā),如對目連戲的作者、版本、思想內(nèi)涵、角色形象的研究;或從宏觀把握,如對與之相關的社會背景、民俗、宗教的研究;或縱向探索,如對其情節(jié)流變、演出形式、音樂結構形成的研究;或橫向比較,如目連戲與儺戲、目連戲與外國宗教戲劇的比較研究等,包羅了目連戲研究的諸多方面。
除對佛教題材劇的個案研究,類型化研究也是重點之一。僅以“度人成佛”為主題的“度脫劇”研究為例,就有楊毅《佛道“轉(zhuǎn)世”、“謫世”觀念對元代度脫劇結構模式的影響》[《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沈敏《元明“度脫劇”異同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第1期]、郭迎暉《明中后期佛道度脫劇的創(chuàng)作特點》[《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等。此外,還有一種以佛教宗派為分類模式的類型研究,如研究所謂“禪宗劇”的有黎羌《中國禪宗戲劇的緣起與佛教圖文的東漸》[《戲?。ㄖ醒霊騽W院學報)》2008年第 2期]等。
三、 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傳播關系研究
關注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目連戲研究方面。朱恒夫《目連戲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章“宗教、民俗的載體”和第四章“超邁千古的藝術魅力”分別從目連戲演出的宗教目的、宗教內(nèi)容、風俗性以及佛教音樂的傳播等方面對目連戲與佛教文化傳播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巴蜀書社1997年版)將目光投向目連戲在民間的演出與傳播,通過大量田野調(diào)查資料,構建了目連戲在民間生成、演進的全過程,并揭示了目連戲?qū)毦怼椩~、小說等其他文藝形式的影響。凌翼云《目連戲與佛教》(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六章“各地的目連戲”、第七章“目連戲的人情味”、第十章“目連戲與民俗”分別從目連戲的傳播地域、佛教戒律與世俗精神的關系、民俗傳播方式進行了解讀。戴云《勸善金科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詳細揭示了清代目連戲《勸善金科》對宮廷演劇以及京劇、影戲、鼓詞等藝術形式的影響。
真正從整體角度對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關系開展研究的,是鄭傳寅的《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在下編“古典戲曲與東方宗教”部分,對元明清三代現(xiàn)存的佛、道及混合題材劇進行了細讀和分析,闡述其與宗教文化的關系。其中既有整體觀照,也不乏個案研究,兼顧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結合。
在學位與期刊論文方面,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元雜劇宗教精神的全面解讀》(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從主題、形象和關目入手,對元雜劇中蘊含的宗教精神進行了全面研究;韓文慧《佛教文化視域下的西域戲生成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從西域戲的形成、發(fā)展、繁榮三個階段入手,分析佛教因素在其生成過程中的作用;田光烈《中國佛教戲曲文化》(《佛學研究》2000年第9期)剖析了一些在民間流傳的地方劇本,對他們與佛教的關系作了解說,論述了佛教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價值與魅力。另外還有少量碩士論文,如徐蓓蓓《明清戲曲中出家人形象的世俗化趨向及其歷史文化意義》(蘇州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劉芳君《江西地域文化中的目連戲研究》(南昌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等;或單篇論文,如楊蘊琪、何英英《明傳奇中的吳地佛教文化——以沈璟和梁辰魚的戲曲為例》(《語文學刊》2016年第4期)等涉及到相關內(nèi)容。
總的來看,著眼于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傳播關系的研究成果較少,多為研究其他論題時兼帶論及,相關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拓展。
四、結語
佛教題材戲曲是研究中國戲曲乃至中國文學與佛教關系的直接樣本,是研究漢傳佛教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構件,全面梳理和解讀佛教題材戲曲具有重要價值。佛教題材戲曲的出現(xiàn)與繁榮,與其歷史時代、社會環(huán)境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佛教禪宗對中國文人的思想和心理影響尤為顯著。文人創(chuàng)作的佛教題材劇作,多以出世、寫心為主旨,研究佛教題材戲曲,有助于我們?nèi)媪私夤糯鷳蚯骷业膭?chuàng)作思想和心態(tài)。此外,佛教題材戲曲大量攝入佛教意象,著力刻畫佛教人物形象,明顯張揚佛教精神,開展佛教題材戲曲研究對我們?nèi)媪私庵袊鸾涛幕苡袔椭?/p>
雖然近二十年來對佛教題材戲曲及佛教與戲曲關系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但繼續(xù)開掘的余地仍然不小,筆者認為研究現(xiàn)狀至少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是對佛教題材戲曲的系統(tǒng)研究和整體研究仍顯薄弱。佛教題材戲曲由于數(shù)量異常龐大,內(nèi)容博大精深,加之多數(shù)未經(jīng)整理的影印古籍不易識讀,佛教理論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艱深難懂,因此一直是戲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戲曲研究發(fā)展到今天,大多數(shù)研究領域都已被涉獵、開拓,部分研究方向甚至成為“顯學”,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力。佛教題材戲曲的研究如果不出現(xiàn)突破性的成果,將會使得戲曲研究的版圖顯得更加不平衡。
二是對佛教文化的研究中常常出現(xiàn)佛教題材戲曲的缺位現(xiàn)象。我們在研讀諸多研究佛教文化的專著時,時常看到這種現(xiàn)象:即一涉及佛教題材戲曲就常常出現(xiàn)模糊、含混甚至錯誤的論述,就是在這一領域長期缺乏專題、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所導致。這種缺位,也導致了對佛教文化的認知,尤其是在其傳播與接受環(huán)節(jié)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因此,加強佛教題材戲曲研究對研究佛教文化刻不容緩。
三是在研究對象上存在用力不均的現(xiàn)象。在個案研究方面,對少數(shù)熱門題材,如“目連戲”“觀音戲”“西游戲”研究較多,有不少劇作仍然鮮有人問津。在整體研究方面,元雜劇由于文獻的整理比較充分,研究成果相對較多。明清戲曲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基于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對佛教題材戲曲開展系統(tǒng)研究,尤其從文化傳播的角度挖掘其中蘊含的佛教精神和藝術價值,進一步拓寬古代戲曲研究的領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佛教題材戲曲固然是研究中國文學與佛教關系的直接樣本,是研究漢傳佛教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構件,但以往對其研究之所以顯得沉寂,與前賢對其文學和文化價值的判斷不無關系。毋庸諱言,佛教題材戲曲往往在曲辭的駢儷典雅、故事的新奇曲折、結構的宏大完整、人物的性格面貌等方面與古典戲曲的巔峰之作相比尚存不小差距,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正是這種由半俗半雅的語言風格、充滿宗教熱情的簡單故事、承載布道責任的劇中角色構成的戲劇才是佛教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站在這一全新的角度,我們對佛教題材戲曲的價值也要重新判斷。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從文化傳播視閾對佛教題材戲曲開展研究,是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構建和諧文化環(huán)境,抵制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手段,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曼濤.佛教與中國文學[M].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2]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 朱恒夫.目連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M].成都:巴蜀書社,1997.
[5]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合肥:黃山書社,2005.
[6] 戴云.勸善金科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孫向鋒,文學博士,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文化傳播視閾下的古代佛教題材戲曲研究”(15YJCZH152)階段性成果。
①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48頁。
②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③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版,第469頁。
④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一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版,第469頁。
⑤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850頁、906頁、8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