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奎 林衛(wèi)國
1992年的一天,創(chuàng)辦于1878年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講演大廳里座無虛席,人頭攢動。人們正在聚精會神地聽一個從中國移民至此的、名字叫姚奎的中年美術家在講中國畫。只見他氣宇軒昂卻平易近人,活力四射卻沉穩(wěn)謙遜;他的語言條理分明,形象生動,同時不失詼諧幽默。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中國畫,經過他深入淺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講述,其歷史淵源,其特點要素,其鑒賞方法,皆清清楚楚了然于胸。聽眾席里不時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初次聽講的人連忙打聽他的“底細”,認識他的人回答:他是中國山西人,在黃河邊生長起來的,1979年就已經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在國內就已經挺有名氣了!
姚奎1936年6月出生在垣曲縣古城村。
垣曲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4500萬年前這里就生存著人類的遠祖——類人猿“世紀曙猿”,后來終于被中美考古學者聯(lián)合考察祖在垣曲發(fā)現(xiàn)古人類的“世紀曙猿”遺址、發(fā)現(xiàn)了化石所證實。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自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先后出現(xiàn)的三位德才兼?zhèn)涞牟柯渎?lián)盟首領。而垣曲就是帝舜故里,稱為“舜鄉(xiāng)”,分布許多有關舜的遺跡——舜石龕、舜王坪、舜塔、舜井、舜王泉、虞舜廟等等。姚奎當然以垣曲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為榮為傲。
自小喜愛文化藝術的他,養(yǎng)成了喜歡觀察和思考的習慣。眾多遺址的深刻內涵,古老城墻的巍峨蒼勁,美麗傳說的生動迷人,奔騰黃河的磅礴氣勢,乃至垣曲的歷史名酒菖蒲酒和古城特色美食鍋盔、細面,無不激發(fā)了他對大自然的眷戀和對崇高藝術的追求。
愛好美術的姚奎,年輕時曾有一段軍旅生涯,對他日后的美術事業(yè)影響甚大。1950年,14歲的姚奎從四川重慶的中學參軍,而后隨部隊北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zhàn),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6軍的一名文工隊戰(zhàn)士。他經歷了嚴寒跋涉、炮火穿行,目睹多位戰(zhàn)友在身邊犧牲,也隨勝利的部隊登上了著名的上甘嶺……他用美術當作武器,鼓舞士氣同侵略者斗爭,其自身的美術才華也得以施展。因表現(xiàn)突出,他獲得了三等軍功章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時代“最可愛的人”。
戰(zhàn)爭結束后,姚奎靠自學于1957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系壁畫專業(yè),師從裝飾繪畫藝術大師張光宇、龐熏琴、張仃先生。碰巧的是,他與另一位運城老鄉(xiāng)丁紹光成為同窗,攻讀的都是裝飾繪畫系,只是丁紹光主攻的是裝飾畫,后來定居美國;而他主攻的是壁畫,后來定居加拿大。他們在不同國度,都為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做出貢獻,并博采眾長,竭力創(chuàng)新,從而都躋身于飲譽國際的畫壇名家之列。
學生時期的姚奎不僅學習十分刻苦勤奮,還坦蕩大方,待人友善。他是班上兩位黨員之一,不僅擔任班長,還是學校4年學生會主席。在大講“階級斗爭”的“左”傾嚴重錯誤時期,他沒搞過什么“嚴厲批判”和人整人,因而同學之間感情沒有隔閡,造就了終生的同窗情誼。
姚奎1962年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作為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的助手,參與桂林市展覽館的壁畫設計建造工作。1965年,他被調到中央文化部出版局工作;1973年,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擔任《連環(huán)畫報》美術編輯組組長;1979年,他擔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chuàng)作室主任;1986年,擔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助理;1988年,擔任《中國書畫》第25期執(zhí)行主編;1990年,擔任《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副總編輯。
1990年,業(yè)已54歲的姚奎,竟然不顧親友驚訝的目光走出國門,赴加拿大定居。
這是他第二次出國。第一次去朝鮮,是軍人天職,為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這一次去加拿大,是自覺行為,為的是體驗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說到出國闖蕩的人群,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的居多。而他在國內已經發(fā)展得不錯,可以說已經拿到了“紅色鐵飯碗”,可是他竟然不留戀,毅然放棄,過了半百還要出國定居,確實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墒窃谝砩希∏〔蝗边@種勇氣和決心!
姚奎到加拿大后,定居的第一個城市是蒙特利爾。2002年,又遷居溫哥華。
在這個多元化的移民國家里,姚奎面臨的是探索和挑戰(zhàn),他頭腦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精力充沛、性格樂觀的他,毫無顧慮和擔心,很快融入到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和風俗民情之中。他以中國畫家特有的審美眼光捕捉異國他鄉(xiāng)感興趣的每一個場景,運用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技巧和形式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帶有異域特色的精美的圖畫。
2000年《姚奎海外新作》畫集出版,風格同國內的畫作大有不同,更加大膽,更加豪放,更加粗獷,更加艷麗。國外朋友說他:“作為畫家,他從不玩忽職守,避重就輕,從不走捷徑,從他那兒找不到商業(yè)畫家造作的蛛絲馬跡,相反,他總是堅持冒險精神,探索新的可能?!?/p>
姚奎的繪畫作品先后在中國、日本、美國、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舉行個展、聯(lián)展,作品被出版和收藏。
2007年7月5日,姚奎因患癌癥醫(yī)治無效,不幸辭世,享年71歲。祖國母親知道:他雖然身著洋裝,但他胸膛里跳動的是一顆中國心!祖國母親知道:他雖然持有異國的永久居留證,但他最割舍不下的是華夏情!他一生為藝術,為人民,表現(xiàn)真善美,熱情謳歌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成就,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祖國母親應該為有他這樣的赤子感到驕傲和自豪!祖國母親親切地呼喚海外赤子:魂兮歸來!
于是,姚奎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在追悼會上,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美術》出版社的領導以及國內外的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書畫家都來和他告別。許許多多的挽聯(lián),都是書畫家們最后對他表達的肺腑之言,同時也都是各自創(chuàng)作的真跡墨寶。
如果要快捷地大致地了解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莫過于瀏覽他的“藝術年譜”。我們展示姚奎的“藝術年譜”,就會發(fā)現(xiàn)他有幾個“不斷”:第一個是不斷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第二是不斷舉辦畫展(聯(lián)展或個展);第三是不斷充當使者,積極從事中外文化交流。
1964年,他為桂林市展覽館設計制作大型陶瓷馬賽克壁畫《桂林山水歌》;1979年,他為紀念“文革”烈士,創(chuàng)作了中國畫《我以我血薦軒轅》,此畫參加了紀念張志新烈士畫展,并人選紀念畫集;1980年,他的中國畫參加日本“中日友好畫廊畫展”;1981年,他赴西藏采風,創(chuàng)作的作品人選中日合作出版的畫冊《西藏》;1982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姚奎畫集》;1982年,他的3幅中國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3年,他的作品參加《北京風光中國畫展》首展;1983年,他的中國畫《小鳥天堂》在中國美術館部分藏品陳列展中展出;1983年,北京市美術家協(xié)會收藏他的中國畫《身在海云邊》;1985年,他的作品赴香港在集古齋參加《五岳三山、古今風情》畫展;1986年,他的作品赴日本參加《中國畫、版畫展》;1986年,《姚奎畫展》在故鄉(xiāng)山西省垣曲縣文化館舉辦;1986年,有姚奎作品參加的《東方美術交流學會畫展》在香港、深圳舉辦;1987年他的作品參加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運河之子》中國畫展;1987年他的作品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加《北京風光中國畫展》;1989年他的作品赴澳門參加《中國畫展》;1989年《姚奎畫展》在臺北、臺中舉辦;1990年他的作品在香港集古齋參加《太行風情畫展》;1990年他的作品入編《當代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選》;1991年,《姚奎畫展》在加拿大多倫多星島畫廊舉辦;1991年,《姚奎畫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舉辦;1991年,他的事跡和作品人編《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1992年,《姚奎畫展》在慶祝加拿大蒙特利爾建城350周年舉辦;1992年,他為蒙特利爾大學講座《中國畫》;1992年,他的事跡和作品入編《現(xiàn)代中國畫精英作品集》;1993年,他的作品參加加拿大蒙特利爾夢湖園舉辦的《中國畫家聯(lián)展》;1993年,他的事跡和作品人編《北美華裔藝術家名人錄》;1994年,《中國魁北克風情——姚奎畫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文化中心舉辦;1994年,他的事跡和作品入編《世界華人藝術家博覽大典》;1994年,他的事跡和作品入編《中國當代名人錄》;1996年,他為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美術學院講座《中國畫》;1997年,包括姚奎在內的《三人畫展》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會維多利亞市舉辦;1997年,《姚奎畫展》中國文化周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1998年,他的中國畫《蒙特利爾之夜》參加北京世界華人書畫展并獲銅獎;1998年,他成為《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國畫藝海外組獲獎人;1999年,他為中國西北大學美術學院講座《現(xiàn)代西方美術》;2000年,《同窗十人展》在中國美術館、濟南美術館、煙臺畫廊舉辦;2000年,他的中國畫《文武之道》《鬼節(jié)歡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0年,《姚奎畫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自由畫廊舉辦;2001年,《祖國情、他鄉(xiāng)趣——姚奎畫展》在北京國際藝苑舉辦;2002年,“藝緣”四人聯(lián)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2003年,他的作品在加拿大中華文化藝術總會寫生畫比賽獲“卓越獎”;2004年,《姚奎畫展》在臺灣高雄佛光緣美術館舉辦;2004年,《姚奎畫展》在深圳大學舉辦……
人們發(fā)現(xiàn),姚奎不僅善于作畫,還善于為文。他在海內外知名刊物上發(fā)表過不少關于美術的言論,不乏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見。例如:1986年9月10日發(fā)表的《對當前美術界論爭的一點看法》;1987年1月3日發(fā)表在《中國美術報》的《妙在黑白間》;1987年3月發(fā)表在《美術之友》的《騰飛吧,中華》;1988年6月18日發(fā)表在《北京日報》的《我們畫北京》;1991年在蒙特利爾《華僑時報》專欄發(fā)表的《閑話加拿大》17篇;1991年11月7日發(fā)表在《華僑新報》的《魂在民間》;1993年發(fā)表的《裝飾的意義與價值——張光宇藝術啟示錄》;1997年5月3日發(fā)表在《華僑時報》的《從小培養(yǎng)愛美之心》;1997年10月10日發(fā)表在蒙特利爾《路比華訊》的《美的變異》;1997年6月7日在《華僑時報》專欄發(fā)表的《滿城藝風——評介蒙特利爾36位華人藝術家》;1997年10月10日發(fā)布在《路比華訊》的《畫家與畫匠》;1999年7月發(fā)表在《美術》的《彩墨寫異邦》;1999年1月29日發(fā)表在《路比華訊》的《鬼斧神功造仙境》;2001年12月21日發(fā)表在《路比華訊》的《都有一顆美麗的心——新星兒童美術比賽評選記》;2004年發(fā)表的《培養(yǎng)一雙欣賞美的眼睛——為藝術之友而作》等等。
而他的諸多言論,無不圍繞他對藝術的基本理解:“藝術是時代的鏡子,是藝術家錘煉出來的心聲。人類離不開藝術,它給人們帶來溫馨、智慧、力量、希望、驚嚇和恐懼……既可愛又神秘,充當人類靈魂中的神仙與魔鬼?!薄八囆g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創(chuàng)造,卻又割不斷人類歷史文化的傳承,它更是人類朋友可以共同享受的精神食糧?!保ㄒ骸段业乃囆g表白》)
如此旺盛的創(chuàng)作能力,如此密集的藝術活動,如此豐碩的創(chuàng)作成果,如此精辟的評述言論,廣大的美術愛好者,乃至普通的讀者、觀眾和聽眾,無不對姚奎表示嘆服和點贊。
那么業(yè)內人士和行家對姚奎有什么樣的評論呢?
網絡引用國外藝術家評論姚奎的畫這樣說:“盡管言出己音,卻深得某些大師的啟迪?!边@里所說的“大師”,其中包括中國大師如齊白石,西方大師如馬蒂斯、畢加索。國外藝術家評論說:齊白石筆觸簡潔的技法,以少的筆墨寫出物體的本質東西,在姚奎的畫作里完全能夠體現(xiàn)出來,如《大動脈》《立體交叉》,即能看出他用橫涂豎抹的粗線,即“給呆死的水泥、鋼鐵和瀝青帶來了活力”。而西方的馬蒂斯和畢加索,姚奎在學生時代早已熟悉他們,并從那時起就一直對他們懷有特殊感情。馬蒂斯是位線條大師,而“線條”又是姚奎畫作的精髓;至于畢加索,他的隨心所欲的精神和他突出的持久不懈的旺盛創(chuàng)造力,早已使姚奎獲得啟發(fā)和激勵。
美術評論家、研究員鄧福星在中國畫季刊《迎春花》1991年第1期發(fā)文《奇不失真,華不墜實》評論說:“一種畫風首先和畫家的氣質、性情、志趣等個性相關。姚奎待人友善,處事厚道持重,這些便曲曲折折地反映到畫面上來。他的畫質樸、平和,無一點霸悍氣。當然,畫風也和地域有關。南方多喜俏麗,北方更求厚重。姚奎生長在北方,他的審美趣味當屬于‘駿馬秋風塞北之類。他的畫用筆粗壯,構圖飽滿,氣韻充實,頗顯強勁……”
“在表現(xiàn)技巧上,姚奎好像一個能使用多種兵器的武將,不獨限于一種。他作了多種探索,從不同的畫種里吸收有益的成分,補充自己的藝術?!魏纬晒Φ娘L景畫作品都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純然描繪,它必須也是畫家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姚奎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外界的景象,經他一看,其所蘊藏的美被捕捉住,進而又被表現(xiàn)出來?!谶@些表現(xiàn)對象中,不同程度的物化著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如《運河的歷史》《歲月》等作品,即使不讀題目,畫面本身也足以喚起讀者在時間上的遐想。《前門夜色》《船閘待開》和《立體交叉》等作品中體現(xiàn)了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雖然畫面都只取一角,但卻凝聚并展現(xiàn)了當代社會的壯闊風貌。表現(xiàn)的對象總是要求相應的表現(xiàn)方式去適應它,于是相應的表現(xiàn)方式往往又成為促使畫家藝術觀念更新的一種契機?!斜憩F(xiàn)靜謐、恬淡、優(yōu)美的作品,還有表現(xiàn)喧騰、運動等感受強烈的作品,還有寓意回憶、思考等含蓄深沉的作品。它們是作者感受、情緒升華和豐富的體現(xiàn),是畫家理解、思考更加深刻的結果。作品現(xiàn)代感的加強,正是作者現(xiàn)代意識加強的反映……”
美術評論家、教授段煉于1993年6月在廣東《美術家》總第4期發(fā)文《云游的詩魂》評論說:“我之所以將姚奎先生此次展出的作品稱為‘都市繪畫,是因為他的這些作品均以北美的城市生活為素材,而主題則涉及到當代大都市生活中一些引人注目的東西,例如自然與文明的問題。……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這樣的主題選擇,能獲得普遍的社會認同。在我看來是‘都市繪畫主題的價值所在?!募幽么蟆际欣L畫在筆墨處理和藝術風格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豆沤裣嗳凇分?,濃墨渲染的密集高樓,作為綠色小教堂的背景,將這種凝重的形式同古老的教堂所具有的凝重內容結合了起來?!谧约旱哪刂?,又刻意追求空靈的效果,《蒙特利爾之夜》代表了姚奎‘都市繪畫風格的這一特點?!瓘漠嬅嫔狭杩诊w越的跨河大橋和縱橫交叉的立交橋,以及橋下的游輪和橋上車流的燈火中,我們的確能夠感受到享受自由的無限空間。正是這個潛在的空間,給凝重的畫面以空靈之氣。
“姚奎先生在藝術上既專心于探索,又沒有拋棄傳統(tǒng)。而是將其精神融會貫通在自己的藝術里,形成了寓空靈于凝重之中的獨到風格?!?/p>
某國外藝術評論家于1994年3月26日在法文《快報》上發(fā)文評論說:“1990年姚奎來到蒙特利爾……這位極富感應的畫家,即刻就浸入了新國家的風情里,并以他傳統(tǒng)的水墨手法,強力地表現(xiàn)出他新的靈感。他的表現(xiàn)手法亦有變異。《秋》以極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了湖邊紅楓,秋意盡染的美境。這恰恰有別于他在中國的畫作。在《冬雪》的作品中,我們在無言的白色里,感受到另一個仙境。
“他的彩墨畫《大動脈》,使兩個境界有機地結合起來,他以書法般的筆法,將幾層高速公路,經過多種交叉融匯為一體,以簡練的彩點,表現(xiàn)出繁忙的汽車,從而體現(xiàn)了畫的意境……
“藝術家姚奎,歡迎您到美洲來!您清楚地知道,這里的人早已斷離了與其先祖及詩歌的關系。我們的山水已變作了娛樂中心,而您卻從未在混凝土建筑群中失去您的美感、激情?!?/p>
美術評論家賈方舟于2000年為《姚奎海外新作》撰寫“序言”,這樣評論說:“80年代以來,先后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不計其數(shù)。在這些人中,一些年輕的前衛(wèi)藝術家決心融入西方的主流藝術,以得到西方觀眾的認可,精神可佳,且有可觀的實績;另一些藝術家則由于生計問題不得不放棄藝術,另謀他途,實為無奈,也甚為可惜;還有一些藝術家則不改初衷,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雖不一帆風順,但還是憑著自己的韌性,在藝術上結出碩果。……而要想達到后一個目標,則有必要以自己的民族身份建立獨特的藝術視角。在這種情況下,東方精神往往是他們藝術中的最有價值的內核。
“他到加拿大后,又很快融入到所在國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民情之中,懷著對異國他鄉(xiāng)的新鮮感和作為一個中國畫家特有的審美眼光去捕捉他所感興趣的每一個場景。……畫家以飽蘸激情的畫筆描繪著現(xiàn)代都市的種種生活畫面:五光十色的都市夜景、大型音樂會、喧鬧的節(jié)日慶典、幽靜的居住區(qū)、林立的高層建筑、車水馬龍般的立體公路、華人的社區(qū)活動、郊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在自然中進行休閑活動的人……所有這些是在他過去的作品中不曾見到的??少F的是畫家在面對這些全新的題材時仍能充分發(fā)揮中國畫的材料特性和自己的語言特色,使他的畫在表達西方繁華的都市景觀的同時,也能具有一種東方藝術的特有情趣。這種獨立品格也是構成他的藝術能夠立足于異國他鄉(xiāng)的主要原因?!?h3>四
同某些山西人因為出生地貧窮落后而刻意避諱不同,姚奎在許多場合,總是響亮地宣稱自己是“在黃河邊生長起來的山西人”。無論他走到哪里,關注的目光總是經常停留在垣曲、山西。
1984年,中條山職工大學組織成立了美術愛好者社團——“歷山書畫”社,特聘請姚奎擔任顧問。他欣然應允并特寫信給予支持,還寄來了一幅畫作《五臺山懷勝景》以示祝賀。1985年,他應垣曲縣委和政府的邀請,回鄉(xiāng)舉辦作品展覽。展覽期間,舉辦了講座,講北京美術界的盛況,講自己創(chuàng)作的經歷及作品風格。當時恰逢春節(jié)之際,他又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古城探親,抓緊時間搞速寫,收集了春節(jié)民間不少熱鬧的場面素材。
對于家鄉(xiāng)的青年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姚奎一直給予關愛和扶持。有人赴京探訪,他都在百忙之中擠時間熱情接待,甚至還贈送他自己的繪畫作品。
定居加拿大以后,姚奎的心依然與祖國共振,姚奎的情依然與故鄉(xiāng)交融,姚奎的夢依然與親人一塊編織。人們形容他“用生命之軀縮短了世界與祖國的距離”。
2000年,姚奎知悉國內即將聯(lián)合舉辦一次包括他在內的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10位著名畫家的《同窗十人畫展》,立馬熱情響應,飛回祖國,精選畫作參與,同時和旅美著名畫家丁紹光,中國著名畫家韓美林、喬十光等同窗,出席開幕儀式。此次展覽先后在北京、濟南等地巡回舉行,獲得巨大成功,取得了轟動效應。
《同窗十人畫展》展出期間,姚奎難舍鄉(xiāng)愁,毅然決定擠出時間回鄉(xiāng)探親。歸心似箭,連夜起程,抵達山西坦曲下車伊始,擦把臉即出現(xiàn)在家鄉(xiāng)書畫界為他舉辦的歡迎會上。在會上他談得最多的還是如何活躍家鄉(xiāng)的書畫藝術活動,關切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天他又不顧疲勞,驅車到垣曲望仙風景區(qū)寫生。展現(xiàn)在家鄉(xiāng)人面前的姚奎就是那么精力旺盛,那么樂觀豁達。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讓他撂下畫筆。他不論走到哪里,都深入下去畫到那里。
還有一年夏季,河北唐山舉辦世界著名華裔畫家走進曹妃甸大型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此時他已經是一個罹患重病、靠藥物維持的老人,但仍然攜夫人踴躍前往。他帶著厚厚的素描本,認真地用略顯笨拙的筆一點一線地勾畫著曹妃甸濱海新城的壯美景象,三天半的時光畫滿了一幅又一幅的寫生草圖。表面看,他那古銅色的臉膛依然紅潤,炯炯有神的瞳孔里依然蘊涵深情,靈活的身影依然輕捷;只有在返回下榻賓館、脫掉汗水潤濕的馬甲、喝下夫人精心熬制的草藥湯以后,他的疲憊萎頓的神態(tài)才會暴露無余。在曹妃甸,姚奎留下了生命的絕唱,在《精衛(wèi)填?!泛汀而P凰涅槃》的畫作里,永遠回蕩著他那朗朗的笑聲,把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畫留在了唐山。
2007年7月5日,姚奎因患絕癥醫(yī)治無效離世,彌留之際,他囑咐家人,將僅存的50幅作品捐獻給故鄉(xiāng)博物館。如今姚奎的這批畫作已成為故鄉(xiāng)博物館的鎮(zhèn)館藏品,成為家鄉(xiāng)人民永久享用的珍貴精神食糧。
為紀念姚奎在廣西桂林的創(chuàng)作活動,2018年11月21日,由桂林市花橋美術館主辦的“桂林山水歌——姚奎桂林壁畫創(chuàng)作和寫生回顧展”在桂林市花橋美術館開幕。本次回顧展共展出姚奎水彩寫生原作24幅,文史資料文獻10余篇,名家賀詞10余份,歷史書信、報刊、畫冊等30余份以及精美衍生品若干。通過本次展覽進一步挖掘出不同年代保存下來的作品,向大眾分享藝術之美、山水之美、人文精神之美。
《桂林山水歌》是姚奎1964年在桂林市展覽館完成的大型壁畫。這幅壁畫是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全國僅有的3幅藝術性大型壁畫中的一幅,是新中國第一幅建造完成的現(xiàn)代裝飾壁畫,第一幅大型馬賽克陶瓷鑲嵌壁畫,系姚奎一生留存至今的唯一的壁畫實物。在“文革”之后的壁畫與繪畫界專業(yè)論著中被反復記述,普遍贊譽。桂林市展覽館也以其完美的綜合性建筑特色,被收錄在中國建筑教科書中。
當年姚奎為此壁畫寫了一段文字:“人們有一種說法,現(xiàn)實生活中越是美麗的景象,越是難以再去藝術表現(xiàn)。像黃山、桂林,奇妙境界自然天成,確是拙手難以超越。作為畫家,不安于停滯,樂于挑戰(zhàn),希望再造自我心中的情景。
“1964年,我從壁畫專業(yè)畢業(yè)兩年,首次接受為桂林市展覽館休息廳設計壁畫的任務,受延綿數(shù)十公里桂林山水的感染,強烈地希望把她濃縮在不到12米的墻面上。自然山水提供給我的素材很多,不可能都做表達,只期望在有限畫面中表現(xiàn)出桂林山水的‘神仙境界。受馬賽克瓷片生產技術的局限,如何從20多種可能生產的色彩中組合出淡雅清新的情調?‘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的精彩詩句給了我深刻啟示。以象表意,舍去表面的熱鬧花絮,把桂林之獨特山水概括集中到詩的情境,歌的雅興之中。這幅早期的壁畫嘗試,受到吳冠中老師的鼓勵,曾被數(shù)種壁畫論著選用圖例?!?/p>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研究員陳履生在展覽前言《傾聽姚奎的“桂林山水歌”》中說:“新中國開始的以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為主導的公共環(huán)境的營造與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立,為20世紀后半葉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在近70年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內,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些與公眾發(fā)生關聯(lián)的公共建筑和公共藝術,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不復存在。在今天所剩無幾的作品中,梁思成設計的桂林市花橋美術館的建筑,以及與建筑相關的姚奎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壁畫,就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典型的個案。
“作為一座公共建筑,桂林市花橋美術館設計的始初就考慮到與之相關的公共環(huán)境和藝術的裝飾性,使得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就安排了壁畫。這也是一直持續(xù)到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的首都機場壁畫所形成的一個新中國美術的傳統(tǒng)。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中,綜合性的考慮,建筑與壁畫的有機結合,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都集成為一種與地域、與周邊相呼應的關聯(lián)。花橋美術館的建筑與壁畫的整體性的設計,應該說是新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
“1964年,年僅28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姚奎經由校方推薦,作為梁思成先生的助理承擔了壁畫的創(chuàng)作。他從收集素材到實地寫生,再到創(chuàng)作,所發(fā)生的一切,以及所遺留下來的具體的作品,對于研究這個時代的裝飾繪畫和工藝美術都提供了最直接的個案資料。而與這一歷史相關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20世紀以來發(fā)展工藝美術的主力和領軍,在學科化教育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比如陶瓷、染織、雕刻、漆藝等等,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重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和自身發(fā)展。他們從裝飾、造型的美學提升,以及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融會貫通,豐富了新中國的美術創(chuàng)作。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生為代表的裝飾性繪畫,包括壁畫,也成為這一時期藝術發(fā)展中的一個獨特的品種。當然,與具體的公共空間的契合問題,也正是這一時期裝飾藝術的特點。
“姚奎的壁畫在這個時期的壁畫創(chuàng)作中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1959年黃永玉、周令釗先生為革命博物館創(chuàng)作的木板壁畫,而首次以馬賽克鑲嵌表現(xiàn)出了工藝的特點,這應該說是其突出的表現(xiàn)。這一創(chuàng)作無疑是一首獨特的‘桂林山水歌,它的青綠的整體色調以及具有裝飾性的構成,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于一般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正因為這樣一種裝飾性手法的運用,讓人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唯美主義的表現(xiàn)所呈現(xiàn)出的那個時代中的獨特的審美取向。
“非常幸運的事,這幅壁畫在歷經坎坷之后而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并能夠恢復到如今非常完善的狀況,使得我們今天能夠由此來回顧這一段歷史,還可以從歷史的故事中生發(fā)出與時代和人生相關的感嘆。而用一個特展的方式,把壁畫以及與之相關的素材,包括姚奎所畫的桂林山水寫生集合到一起,不僅有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這幅壁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能夠由此看到那個時期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他們的嚴謹和認真,他們的一絲不茍和不遺余力,所有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這個時代的藝術特色。
“因此,在這個展覽所具有的鮮明特色中,與建筑,與時代,與公共環(huán)境和公共藝術,以及與一位藝術家成長的過程,都是值得研究的具體內容。而這一個案正是基于這一現(xiàn)代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的保存而展開的,有了它,就有了得以見證歷史的最為直接的例證。所以,這一展覽是一段歷史的呈現(xiàn),也是一段歷史的回顧,而這一展覽還能夠引發(fā)公眾和學界重新審視中國的現(xiàn)代裝飾藝術,重新認識現(xiàn)代中國的壁畫藝術以及發(fā)展?!?/p>
斯人已逝,藝術永存。姚奎留在祖國和僑居國的文化遺產,是作為一個成功藝術家饋贈給人民大眾的珍貴禮物,一定會得到珍藏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