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禹岐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老”字含義較多,并且擁有不同的詞性,在一個句子中可以擔任詞綴,也可以作為名詞、副詞、形容詞存在在句子結構中,一般在做副詞時為時間和程度副詞?!袄稀弊纸Y構和用法都是比較豐富的,其中“老+形容詞(了)”結構是中國人在進行普通話交際時逐漸形成的一種短語格式,尤其在東北地區(qū)人們日常交流中出現(xiàn)得較為頻繁。在“老+形容詞(了)”結構中,“老”字作為程度副詞固定地用在形容詞的前面,是屬于量的范疇,表示程度很高,對后面的形容詞起到了突出和強調作用。
“老+形容詞(了)”結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東北地區(qū)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其中“老”字的口語色彩較為濃厚,主觀傾向性比較強,在句子末經(jīng)常加上語氣助詞“了”,比如“你給我買的這條裙子老難看了”就強調了這條裙子很難看或非常難看,所以普通話中的程度副詞“老”表示人或事物的量度在程度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這種結構可以從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角度來理解。認知語言學認為,同一范疇的成員和成員之間都有一定的共同特性,這就叫作家族相似性。有些成員和其他的成員相比起來具有更多的共同特性,所以可以根據(jù)這些成員存在的共同特性來確定成員的身份,把它們分為不同的等級。而從“老+形容詞(了)”結構的突出強調作用可知,“老”這個表量度的詞屬于較高級絕對程度范疇,主觀傾向性較為鮮明,包含了較強的感情成分,起到較強的強調作用。本文將從原型范疇視角分析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的語義和應用狀況。
原型范疇理論又被叫作原型理論,在認知語言學中十分重要,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觀點。Witt?genstein在傳統(tǒng)范疇理論的基礎上,完善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論,這是原型范疇理論的理論基礎。在原型范疇中,成員之間存在隸屬關系,原型是原型范疇里最典型的成員,典型性明顯的成員就向中心靠攏,不明顯的就在原型的邊緣。成員之間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屬性,因此被“家族相似性”所連接在一起。原型范疇理論的特征如下①:
1.數(shù)量和屬性不確定,隨著人的認知的改變而改變。
2.其特點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重要的特點為中心特點,不重要的為邊緣特點。
3.范疇中的成員有共同的屬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員之間地位不一樣,有中心和邊緣之分,共同屬性多的為中心成員。
在原型范疇理論里的絕對范疇中,有超高級、極高級、次高級和較低級四個等級。而絕對程度副詞量級的差別更多的是對象主觀情感強弱的差別,在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就屬于原型范疇理論中的次高級范疇。
在《說文解字》中,“老”字的本來含義為:“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fā)變白也。”由此可見,“老”本義是指年齡大的、七十歲的人,他們的須發(fā)都變得花白了,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老”?!袄稀弊趾汀靶 钡仍~字互為反義,帶有“年紀大,長輩”的之義,這個意義從古代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為“老”字的主要含義,這個含義較為固定,沒有特別大的變化,而“老”字其他的詞義都是由這個本義發(fā)展產(chǎn)生的。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老”字的基本字義總共有十七項之多。其中,第十四條字義為“很,極”之義,可以組詞為“老高了”“老好了”。由這條字義可以看出,在“老+形容詞(了)”結構中,“老”字的意思應為強調之意,表示對該形容詞的強調。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也指出,“老+形容詞+的”表示程度高。如:“頭發(fā)留的老長”“太陽都老高的了?!雹?,等等。
在“老+形容詞(了)”結構里,“老”屬于量的范疇。“老”字可以表示程度,一般指程度較高。“老+形容詞(了)”結構中的“老”有“極其、特別”的意思,表示人做的動作的強度或者事物的性質所達到的程度十分的高。如“老大的一個蘋果”表示“非常大的一個蘋果”,這里“老”為程度副詞,它所修飾的成分是形容詞“大”,這是對形容詞“大”的程度的一種強調,表示蘋果十分的“大”。
“老”字可以作為名詞、形容詞、時間副詞、程度副詞和詞綴出現(xiàn)在句子中,并逐漸產(chǎn)生了多種結構及用法。其中“老+形容詞(了)”結構是東北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情況,例如:
1.當年這本小說老流行了,我的同學都讀過。
2.他新給我買的裙子老漂亮了。
3.爸爸做的飯老難吃了。
4.聽說南方老暖和了。
5.新修的地鐵三號線前幾天坍塌了,老恐怖了。
在東北方言中,“老+形容詞(了)”結構中“老”字的作用應該為強調后面的形容詞的作用,例如,“老厲害了”“老丑了”“老難吃了”“老暖和了”“老恐怖了”與“厲害”“丑”“難吃”“暖和”“恐怖”兩組詞語,所表達的程度不同,前者程度較重,主觀性強,包含了較強的感情成分,而后者和前者比程度較輕。一般來說適用于“老+形容詞(了)”結構的形容詞有以下幾種:
“老+形容詞(了)”結構中出現(xiàn)的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容詞,這類形容詞主要表現(xiàn)人或事物的屬性,數(shù)量較多,比如:
表褒義的:聰明、優(yōu)雅、能干、遠見卓識、端莊優(yōu)雅、大度、開朗、富有、忠誠、高大、賢惠、可愛、義氣、豁達、時尚、勤勞、漂亮、孝順、明白、堅固,等等。
表貶義的:矮小、猥瑣、萎靡、奸詐、歹毒、毒辣、丑陋、愚笨、愚蠢、陰暗、低能、惡心、陰險、狠心、窩囊、差勁、邋遢、呆板、幼稚、好吃懶做、破、土氣,等等。
“老+形容詞(了)”結構加入這類形容詞表示對人或事物的屬性的強調,放在句子中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表示該人或事物的此類特征性較明顯,比如:
1.我家門外的那片花海老漂亮了。
2.這個男孩向這個女孩求婚的方式老浪漫了。
3.我的媽媽每天老辛苦了,不但要上班,晚上回家還要照顧我。
4.這種藥治感冒老好使了。
5.奶奶家的屋頂老結實了,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漏過一滴水。
“老+形容詞(了)”結構中出現(xiàn)的另一種形容詞為表示人的感覺的形容詞,其中包括三種情況:
第一種為能夠表示感覺的形容詞,包括嗅覺、味覺、觸覺等。如“酸、甜、咸、熱、冷、溫暖、干燥、濕潤”等。這類形容詞進入“老+形容詞(了)”結構表示對事物傳達給人的氣味、味道和觸碰時的感受進行強調,如句子:
1.你媽媽做的飯老好吃了,真讓人吃了還想吃?。?/p>
2.這盆羊湯老熱了,你千萬別燙著。
3.哈爾濱的冬天老冷了,簡直能凍掉下巴。
4.這塊巧克力老甜了,你少吃一點,小心蛀牙!
第二種為可以表示人對自己身體的感知的形容詞。即“困倦、勞累、饑餓、干渴、疼痛、癢、悶熱、冰冷、難受、舒服”等。“老+形容詞(了)”結構加上這類形容詞放在句子中有強調身體某種感知的重要程度的意思,如:
1.我的牙老疼了,一定是被蟲蛀了。
2.今天走了一整天,我的腳老累了。
3.工作了一天回家泡個熱水澡老舒服了。
第三種為表示人的心理的形容詞。如“開心、雀躍、難過、憋悶、厭倦、惆悵、著急、淡然、舒爽、痛快、揪心、低沉”等?!袄?形容詞(了)”結構加上這類形容詞放在句子中有強調人心理感受的意思,如:
1.看見她偷偷的哭,我心里老難受了。
2.每次寒假回家,奶奶一見到我就老高興了。
3.小飛的手機丟了,他老著急了。
由以上“老+形容詞(了)”結構及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可以知道,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中的“老”屬于量的范疇,對后面的形容詞起到強調的作用,該結構與其他程度副詞+形容詞所組成的結構,如“很+形容詞(了)”“比較+形容詞(了)”“挺+形容詞(了)”“非常+形容詞(了)”“特別+形容詞(了)”等結構所表達的強調程度不同,“老+形容詞(了)”結構在這些程度副詞+形容詞結構中所表現(xiàn)的程度處于中間位置,比“很+形容詞”結構、“比較+形容詞”和“挺+形容詞”結構所表現(xiàn)的程度更高,比如“老多了”比“很多”“比較多”“挺多”所表現(xiàn)的數(shù)量更多一些。該結構和“非常+形容詞”結構和“特別+形容詞”結構相比,所表示的程度能夠相對持平或者程度略低,如“老厲害了”和“非常厲害”“十分厲害”“特別厲害”相比程度較接近。由此可見,在原型范疇理論上來看屬于次高級絕對程度范疇,表示心理評價標準的極高點,主觀傾向性鮮明,包含了較強的感情成分。
“老+形容詞(了)”結構和“挺+形容詞”結構、“比較+形容詞”“非常+形容詞”結構和“特別+形容詞”等“程度副詞+形容詞”結構非常相似,都表示對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屬性的量度概述,屬于次高級絕對程度范疇,只有在主觀情感上存在強弱的區(qū)別。在這些程度范疇中,程度副詞“很”“挺”“比較”等屬于這個范疇中比較典型的成員,級別和原本的形容詞相比稍高,但是只是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做出如實的概括或評論,主觀性相對來說不夠強烈,如:
1.這件衣服很漂亮。
2.這件衣服挺漂亮的。
3.這件衣服比較漂亮。
以上三例,只是基于事實對衣服漂亮程度的一種概述,語氣較為平淡。而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則與“很+形容詞”結構、“挺+形容詞”結構、“比較+形容詞”結構不同。在“老+形容詞(了)”結構中,“老”字表示對后面形容詞的量的程度進行強調,其本來的語義已經(jīng)虛化,成為了一個凸顯事物特征的程度副詞,是作為一種量度的。“老”字屬于程度副詞,當它用于形容詞前時,表示了一種程度的量級,即程度很大、很高,如“老好”“老遠”“老漂亮”,等等,由此可見,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是表示強調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屬性的量度的一種結構,該結構表達的對對象的強調程度屬于中等偏上的,屬于次高級程度,如:
4.這件衣服老漂亮了。
例四的主觀傾向性十分鮮明,表示對這件衣服有很高的評價,包含了較強的感情成分,并不像其他三種結構一樣語氣柔和,其特點更接近于極高級程度副詞,所以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應屬于次高級絕對程度范疇中的非典型成員。在例四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里,程度副詞“老”的使用表示衣服“漂亮”的程度非常高,有感慨的含義。而在例一例二和例三中的程度副詞“很”“挺”“比較”屬于相比較之下程度沒有“老”高,主觀性非常弱,表示客觀的陳述說明。但是“老”字在陳述句中帶有的感情色彩就更強烈,表示了說話人的主觀想法。所以,東北方言中“老+形容詞(了)”結構應屬于客觀程度范疇中的邊緣成員,即非典型成員。
由此可見,東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詞(了)”結構,屬于客觀次高級絕對程度副詞中的非典型成員。該結構中的“老”屬于量范疇,或是對事物性質狀態(tài)的一種量度,或是對事物數(shù)量的量度,并且都具有量度的高級意義,即所表程度極高,相當于“極其、特別”,該結構表示強調對人或事物的性質在量上達到的程度或某些動作行為的強度非常的高。
“老+形容詞(了)”結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東北地區(qū)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可以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進行解釋,屬于次高級絕對程度范疇中的非典型成員,和其他“程度副詞+形容詞”結構相比,具有較強的主觀情感強烈程度的差別。該結構口語色彩較為濃厚,主觀傾向性比較強,表示強調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屬性的量度,使語言具有更強的強調性色彩。
注釋:
①李守江:試用“原型”理論分析單復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6(9)。
②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