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軍
據(jù)新京報報道,在2018年最后一個工作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重磅文件 《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從學校、培訓機構、家庭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規(guī)定,包括嚴控書面作業(yè)總量、科學合理布置作業(yè)、堅決控制考試次數(shù)等共三十條。
從2013年的 “減負十條”到今天的 “減負三十條”,數(shù)字的“加碼”反映減負決心和力度的加碼。然而多年的政策約束效果總是差強人意,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不減反增,課內(nèi)減負課外增負,都在說明以往的減負政策似乎沒有抓到問題的 “牛鼻子”, “減負三十條”能否取得成效,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和心理負擔,還需拭目以待。
必須看到,在當前環(huán)境下,廣大家長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期望、對孩子升學的焦慮正與日俱增。政策一出來,網(wǎng)上就有不少家長認為,減負政策與他們的教育需求是沖突和對立的。政策要求強制減負,家長卻希望孩子多讀書。倘若脫離了廣大家長的現(xiàn)實需求,減負政策又如何能夠取得社會的支持和響應呢?筆者認為,這里實際上存在認知上的誤區(qū),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這個“負”,并與社會取得一致的認知。我們要減的這個 “負”應該是一種強加的負擔,即教師或家長施加的強制學習。孩子感到學習累,厭學,不是 “負”帶來的,而是外力強加帶來的。
減負政策要求:低年級嚴禁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其他年級必須控制作業(yè)總量。應該說,政策的本意不是反對作業(yè),反對多讀書,而是要求教師放棄對學生學習的 “強加”意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什么要減負?因為學校教育在學習管理上越權了,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教師 “代勞”過多,學生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習變成了被動學習,為教師而學習。也正因此,學校的作業(yè)必須減下來,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
但是當前普遍存在的擔憂是:孩子在家里不寫作業(yè),學習效果怎么保證?這不是慫恿孩子少讀書嗎?問題的癥結(jié)就在這里,我們的政策雖強調(diào)減負,卻沒有回應社會的關切。所以,政策的宣傳應著力消除 “減負就是少讀書”的誤讀,并把減負的目的界定為 “培養(yǎng)孩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品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社會大眾將減負與勤學簡單對立起來,甚至是將減負簡單等同于教育的放任自流。
我國的教育自古至今,從來不曾反對勤學,反而是極力鼓勵勤學,把勤學看作是學習的第一品質(zhì)。什么是勤學?無數(shù)古今中外的勤學事例告訴我們,勤學絕對不是強加的學習,而是學習有了主動性的結(jié)果。熱愛學習的孩子,自然不覺 “十年寒窗”之苦,相反,是樂在書中,越學越快樂。也就是說,真正的有效的勤學,即是主動學習,而勤學與樂學也并不矛盾。而今日課堂上,那些懨懨欲睡、無精打采的學生,哪一個不是覺得學習苦不堪言?可見,我們不能僅僅在減負上發(fā)力,更要在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學習、勤學等品質(zhì)上下功夫,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特別是,由于減負容易使學生滋生懶惰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勤學品質(zhì)應當作為當前減負工作的重要課題,不容忽視。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學品質(zhì)?首先必須肯定,社會對教育的高期望值為營造勤學的大氛圍提供了堅實前提。在此前提下,學校應秉持“好讀書、讀好書”的理念,讓家長明白,只有切實減負,學生才能擺脫那些無意義的簡單重復的作業(yè),而把時間、精力放在 “多讀書,讀好書”上。教育管理部門與學校要形成聯(lián)動,著力喚醒家長對孩子學習品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性的認識,引導適齡家庭從幼兒園開始,就將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當作最重要的教育任務。為此,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也應該淡化分數(shù)觀念,把興趣和習慣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和家庭差異,將進步遲緩的學生確立為重點 “幫扶”對象,主動介入和幫助家庭教育,通過鍥而不舍的正面誘導,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養(yǎng)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孩子愛上了學習,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和勤學的品質(zhì),就能在學習上心開目明,他需要什么,要不要加作業(yè),要不要參加校外培訓,要不要買教輔資料,自然心中就有尺度, “減負”也就不再是一個難以破解的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