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方亮
“用大力有余,入細心愈研”,這是宋代詩人彭龜年所創(chuàng)作的 《壽張京尹》詩作中的兩句,意思是刻苦鉆研,細心探索。這兩句詩所突出的品質,無論對普通教師還是優(yōu)秀教師都很重要。對于普通教師,這關乎到其專業(yè)尊嚴。對優(yōu)秀教師而言,因為優(yōu)秀,便容易自滿,固步自封,追求的動力減退甚至消失;因為優(yōu)秀,常常受到贊譽而自我感覺良好,便不再有進一步改進的愿望;因為優(yōu)秀,往往能得到比他人更多的回報,既得利益成為再上層樓的障礙。以下所談,是從普通到優(yōu)秀的經驗,從優(yōu)秀到卓越的暢想,其中既有一步一個腳印的經歷,也有 “臨淵羨魚”的目標。
教學需要積累,它沒有捷徑,必須兢兢業(yè)業(yè),一點一點地疊加;課堂需要沉淀,它不能浮夸,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過。積累的重要方式是 “不停步”,沉淀的重要動力是 “不知足”。從報考師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這輩子離不開教育,于是就跟課堂較上了勁。
曾記得,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不管課前作了多么充分的準備,下課時離開課室的那一刻,心里涌現的最多感覺是:這節(jié)課不滿意。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曾經非??鄲?。有人跟我說過,你缺乏自信。也有人跟我調侃,你就是不行。后來,我請教過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師,他的話頗鼓舞人心,他說: “這說明你在進步!”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F在,我能理解當初的那種感覺了。那個時候剛參加工作,經驗值為零,所以無論是在知識處理、內容把握、程序設計、課堂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都不可能做得令人滿意。這個時候,如果你每節(jié)課感覺很好,或者說你大部分課感覺很好的話,要么說明你過于自信、過于自負,要么說明你對自己要求過低。而這兩種情況對自己的進步都是沒有好處的?,F在想來,非常感謝那個時候的自己有那樣一種感覺。當然,現在上完課以后,這種感覺就基本不會出現了,或者說少了很多。這說明教學的積累、課堂的沉淀有了量的疊加,也有了質的變化。
也曾記得,評上特級教師后一段時間,越來越感覺到自己不會上課了,總感覺到還有很多沒有準備好,只要有時間,會不停地修改哪怕已經很完善、很成熟的教案,甚至會全盤推倒重來。后來才知道,這就是 “沉淀”。來廣州后一段時間,聽課、模仿、備課、授課,這是我每天必須反復重復的流程,同時還不斷吸納同組老師的建議,征求學生的意見,按照相關要求,認真?zhèn)湔n,每上完一個班再對教案進行調整、修改。
當時學校與兄弟單位交流的機會很多。這一年里,我給來自省內外兄弟學校的同行提供了幾十節(jié)觀摩課、示范課。因為特級教師這個身份,所以來訪的任何一位同行絕不會錯過我的課堂。他們的心態(tài)有來學習的、有來湊熱鬧的、甚至也有質疑的,所以我不允許有任何的閃失,力求每一堂課都能體現自己的思想,給同行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這樣一種信念,讓我對教材、教法、學法不斷思考,教學中慢慢地找到了一點感覺,有了一些底氣。正是秉承了 “面向群體,著眼未來,做人為上”的教育理念,憑借執(zhí)著的精神、扎實的功底、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自己穩(wěn)健、高效、大氣的教學風格。
作為老師,課堂是自己的 “一畝三分地”,精于園藝、當好園丁,這是己任。教學集知識傳授、智慧人生、技巧達成于一體,它需要教學者長時段、全方位、多領域的積累,否則難以信任。課堂融師生互動、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為一爐,它有賴教學者精準設計、細致籌劃、有效組織,否則不能出彩。教學的重心在課堂,課堂的關鍵是有效。出精品才能帶來驚喜,嚴格要求必然會有成績。
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激情的人,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做了多久,他們都活力四射,所以他們很容易進步。而對于工作厭倦、沒有激情的人,久而久之,對于生活也會產生厭倦。這種厭倦,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心理反應,比如在辦公室里感到煩躁,效率低、錯誤多,經常感到頭痛、疲倦,全身無力,心情壓抑,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動肝火,因此,這些人要想有所提高很難,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阻礙擋在他們的前面。
大部分人剛開始工作,往往干勁十足、激情高漲,而且對自己的前途也寄予 “厚望”。但慢慢地就會人浮于事,激情衰退。絕大多數的人有個錯覺,認為激情是完全無法控制的,它會受外界條件的限制。其實,激情來自于你自己,你是激情的創(chuàng)造者。激情就像是一件易碎品,需要你的維護和維修。保持激情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工作 “談戀愛”。大家都知道,在戀愛的時候,人們的激情是很高的,即使工作很久,只要是與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就不會覺得很累。你愛上了它,就會不斷地發(fā)掘它的魅力。
這么多年來,我對工作始終充滿著激情。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上始終一絲不茍。盡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本屬于自己的或者領導交給的任務,絕大多數時間都用在工作上,少說多做,埋頭拉車、低頭做人、低調做事。二是課堂上始終聲音高亢。一個人的聲音會壓過所有人的聲音,讓那些小聲說話者、開小差者沒有機會,而且時高時低、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會讓那些睡覺者陡然驚醒。這樣,無形中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覺得,激情是動力之源,激情產生幻想,激情產生力量,激情使一個人的生命時刻處于銳意進取的狀態(tài)當中,是不斷超越自我的 “助推器”。
研討指研究和探討,指大家一起總結教學經驗、發(fā)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教研會是研討的重要方式,也是專業(yè)成長的極好平臺。在這里,往往匯聚著區(qū)域內最優(yōu)秀的成員、最成功的教學經驗、最好的教學思路和最棘手的問題。同時,經過大家的碰撞和交流,問題成了專題、思路成了出路、新手成了熟手。
我第一次參加市級教研,就被它迷住了。這是1992年12月的一次高三常規(guī)教研活動,會上幾個老師輪流發(fā)言,主要內容就是他們自己在備考中的做法和體會。在我看來,他們有的大構思、高度概括,有的小切入、細節(jié)分析,有的拋問題、抽絲剝繭;有的侃侃而談,有的高談闊論。我理解了,這就是教研。后來,從1996年開始,我就成了市高三教研會的發(fā)言 “主力”和 “??汀?。一次次的亮相讓大家都認識了我、一篇篇的發(fā)言稿讓自己有了表達的機會,收獲了自信、收獲了成熟、收獲了人脈。我現在有60多張市級以上發(fā)言獲獎的證書,其中一半以上是一等獎,這都是參加市教研給我?guī)淼?。我的教書生涯就是伴隨著這種教研逐步成長起來的。我跟一個教研員有著非常濃厚的感情,我見證了他從一個“菜鳥”教研員到一個 “資深”教研員的成長歷程,他也見證了我從初出茅廬的 “菜鳥”歷史教師到區(qū)域權威的特級教師的歷程。期間,他多次聽過我的課,多次給我指導。16年教研會的經歷、10年聯考命題的參與,個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個中的幸福卻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2009年調到廣州番禺后,開始參與廣州市的教研。廣州教研與內地的教研不太一樣,有自己的特色:教研全員化、研討常態(tài)化、活動主題化。每個月一次,全員參與,有研討主題、有基本形式、有組織機構、有固定地點。我又被這種教研迷住了,以旁觀者身份觀看了三年后,我進了中心組,開始走到了臺前。我還記得第一次市教研發(fā)言,我發(fā)言的題目是 《教育教學的一些感悟》,給大家匯報了自己最欣賞的三句話、做的三件事和課堂教學的三點感想。當時我提出的備課環(huán)節(jié)要 “眼高手低”、授課環(huán)節(jié) “田園交響”、后授課環(huán)節(jié) “勇追窮寇”,引起了不少老師的共鳴。我還記得第一次上全市公開課,高二文科班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課后老師們提交的 “課堂觀察”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師的激情、學生的參與、目標的達成、史料的選用、教法的運用等方面是高度認可的。還有第一次主持教研會議、第一次組織教研活動、第一次發(fā)表獲獎感言等都歷歷在目。在廣州的十年,衷心感謝有教研會這個平臺,讓我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快速融入這個集體,讓我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思想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在我看來,教研會就是一個強身健體的保健。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這二句出自蘇軾的 《稼說送張琥》一文, “博觀而約取”的意思是廣泛、大量地閱讀,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厚積而薄發(fā)”就是大量、充分地積蓄,少量、慢慢地釋放。這兩句都是指要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才能有所作為。
當今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我們的學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影視、互聯網等途徑,多渠道地獲取眾多新鮮的知識,面對學生提出的系列問題,我們不能無言以對。教師沒有淵博的知識,是不能勝任教學的。
參加工作的前幾年,條件不允許,幾乎沒有多少書可讀。但是,為了上課的需要,我把大學的所有教材和筆記幾乎全部重新翻了出來,這些成為我讀的主要書籍。此外,兩本歷史刊物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也成了最愛看的必讀物,現在我還保存著自己用手工裝訂在一起的年度合訂本。后來,隨著條件的改善,讀的書也多了起來。但總的來說,看書太雜、太淺、太俗,充其量只是一種消遣性、隨意性閱讀。近幾年心中逐漸有了規(guī)劃,閱讀的書籍也廣博了很多。主要還是三類書:跟歷史專業(yè)有關的著作、適合本人興趣愛好的書籍及報刊文章、專業(yè)教學雜志。近幾年,在參加一些高端培訓時,也開始閱讀了過去較少涉足的教育理論和課程方面的書籍。如內爾·諾丁斯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劉曉東 《兒童精神哲學》、簡·尼爾斯 《正面管教》、楊四耕 《課堂是一種態(tài)度:從 “教學認識論”到 “教學詮釋學”》等。正是這些閱讀,拓寬了自己的思想視野,促使自己教育教學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蛻變,讓我的課堂也更具活力。
閱讀的過程,不但豐富了精神世界,更是養(yǎng)成了非常好的閱讀習慣,如堅持群文閱讀,拒絕碎片閱讀;堅持主題閱讀,拒絕率性閱讀;堅持深度閱讀,拒絕粗泛閱讀。而且每天基本上可以在固定的時段、保持固定的時長進行閱讀,這是最大的收獲。管理學上有一個“90分鐘”現象:一個普通人 “超過90分鐘”精力就難以集中,“不夠90分鐘”則難以處理好一件事。因此,一個成年人閱讀要想進入佳境,必須排除一切干擾,保證“90分鐘閱讀”,否則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閱讀的過程是占有、充實的過程, “腹有讀書氣自華”,閱讀的樂趣是無窮盡的。人,不能不讀書。常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應該成為我們的標配。教學靈魂不是靠想出來或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博覽群書、日積月累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根本不用向外尋求,是內心境界的自然流露,因為閱讀的態(tài)度決定成長的速度、閱讀的寬度決定教學的深度、閱讀的廣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但要明確,有時候閱讀的方式比閱讀的內容更重要,閱讀的習慣比閱讀的方式更關鍵。
讀者,獨也!只有深度閱讀,才能特立獨行,才能獨樹一幟,才能獨上高樓,才能從一枝獨秀引來春色滿園。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教師絕不能僅僅停留在 “教書匠”這個層面,提煉教學風格、凝煉教育思想必然會成為我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省特級教師束鵬芳說過一句話, “寫作是教師生命的組成部分,寫作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是對思想邊際的挑戰(zhàn),是對讀書和理論的反芻,是對教學行為的修正?!弊鳛榻處煟瑢懽魇且粋€常規(guī)性的活動,幾乎每天都要寫。但是,寫論文卻被很多老師視為高不可攀,覺得很難。我認為,難的不是寫論文,而是自己很難跨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長此以往,路就走出來了。
我的寫作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段。2004年以前的文章基本停留在獲獎和小報紙的 “豆腐塊”這個層面,雖然數量不少,但含金量不高,學問功底不強,上不得臺面。我現在所發(fā)表的130多篇論文大多是在2004年以后完成的。這個轉變是 “被逼的”。記得這一年的5月1日,我接到了一個任務,要為學校寫一篇關于校本德育方面的文章。盡管心里十二分的不情愿,但校長交給了我,我無法拒絕。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查閱了不少書籍,與校長多次交流、討論,一篇一篇地修改、補充、完善,歷時70天,前后共易十稿,最后完成了這篇近萬字的文章。后來這篇文章在 《教育科學研究》雜志全文刊發(fā)。這個過程,非常痛苦,非常艱難。自己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東西,被校長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給否定了,一切全都從頭再來;自己好不容易想到的感覺非常好的幾句話卻被校長毫不猶豫地刪掉了。這個時候,我覺得校長沒有人性,不體諒人,幾次想撂挑子,不干了。但校長就是校長,他在否定你的同時,幾句話就又讓你覺得生活很美好,無奈只得堅持下來。
我做課題研究的歷程也非常艱難。第一次做課題是1998年,我和另一個老師一起做的 “中學歷史智能導向與自主探究”。在此之前,學校從來沒有人做過課題。什么是課題?怎么做課題?怎么進行研究?我們真的是一點都不知道。當時,不知道什么 “知網”、什么“檢索”、什么 “綜述”,這些都不懂。只知道課題研究需要有理論依據、有研究問題、有研究成果。所以第一次像模像樣的申報書就只有這些東西,也居然通過了。為了寫這些東西,我們也是用了 “洪荒之力”。學校特批我們兩人帶著一批“巨款”去省城大書店買一些 “有用”的書。后來,我們借助這些書,跌跌撞撞地做完了所謂的課題研究。2002年這個課題獲得了省“九五”課題研究成果二等獎,還拿了獎金。有了第一次的經歷,后來幾年,又連續(xù)做了幾個,先后獲得過省 “十五”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省基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研究成果一等獎、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后來,我居然成了所謂的課題研究專家。
研究使自己不斷走向健全,加速了自己的專業(yè)成長。自己做研究的經歷,說明了三個問題:一是研究是教師的標配。不能抗拒,無法逃避,不如靜下心來,坦然地接受,想辦法應對。二是沒有天生就會的事。人從很小的孩童時代開始,就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模仿, “會不會”不是關鍵, “做不做”才是根本。三是付出必然會有收獲。這種收獲有時是隱性的,有時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你的一生可能都會帶來影響,只是你沒有察覺到。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實踐及背后的理論進行主動地、持續(xù)的審視、質疑、分析與重構,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實現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反思就是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常反思有利于教師形成教學研究的習慣和獨特的教學風格,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作為一個特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不能說經驗不豐富,但如果只有這些經驗,也不會走得太遠。20多年的教學歷程,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必須要正確處理好經驗與智慧、經驗與反思的關系?,F在我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應對自如,備受學生歡迎,這得益于授課后自己時時 “返觀諸己”。每一堂課下來,我都會認真對照備課中的一些設計在課堂上是否用上、能否用上、有什么偏差、哪些過了、哪些不到位、哪些沒有想到。同時及時整理導學稿,錯誤的地方糾正、缺陷的地方完善、平庸的地方優(yōu)化、薄弱的地方補充,并將自己的教學感觸、體會及教學過程中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及時整理并記于導學稿之后,成為教學后記。常態(tài)化的反思,讓我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我的許多教育教學論文就是在這種反思中完成的。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備課很專心、授課很精心,但下課后卻無心去整理和反思,忽視了教學后記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及時做好教學后記,能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及時反饋,能發(fā)現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能提升和完善課堂,何樂而不為呢?
《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袑懙溃骸芭R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币馑际钦f人只是站在河邊,望著河中肥美的魚,徒然羨慕,是永遠得不到魚的,不如回家結張網來捕魚。只有結網捕魚,才能嘗到魚的美味。后來,引申為不論什么事,如果只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不腳踏實地地去實干,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但我認為, “結網”固然重要,但“羨魚”同樣重要。它會給你欲望、給你目標,有了欲望和目標,才會有前行的動力。在我的專業(yè)成長歷程中, “想法”永遠多于 “行動”,我不認為這樣是壞事。我覺得一個理想的教師應當有這樣的追求:當我和我的學生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當為一堂課的平庸蒼白而慚愧,也不應當為一堂課的碌碌無為而悔恨;應當把課堂視為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個性,投入熱情。但是,后來我發(fā)現,我沒有做到,也無法做到。所以我覺得有時 “羨魚”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要去“結網”。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太多的想法沒去落實、有太多的理想沒法實現。這就是遺憾,但這就是生活。我想說,認認真真地做、扎扎實實地行,就夠了。完美是沒有的,遺憾是一種經歷,可能也是一筆財富。
優(yōu)秀是一種品質,我早就做到了 “優(yōu)秀”,也慶幸自己有這樣一種品質。現在的我,只是做得比別人多,得到的也比別人多,但遠沒有做到 “卓越”,將來也很難做到“卓越”。這就是遺憾!但我并不會因此而內疚。因為卓越是一種目標,有目標的生活才是真生活!我很享受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