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勇 李寧 師林偉 王海峰 王劍松 左毅剛
患者,男,73歲,因“間歇、無痛性肉眼血尿1月”入院。患者自訴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歇性全程肉眼血尿,無血凝塊,無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無發(fā)熱。既往有20年吸煙史,每天20~30支,已戒煙5年。否認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精神疾病等相關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HB 150 g/L;尿常規(guī)-紅細胞21~40/HP、白細胞41~100/HP;生化、凝血功能、大便常規(guī)均未見明顯異常,腫瘤標志物及免疫十二項(包括HIV、EB等)均為陰性。B超:膀胱右側壁局部增厚,可探及大小約5.8 cm×4.5 cm×5.1 cm向膀胱腔內及壁外突起的實體腫物,邊界欠清。CDFI:內部有少量血流信號。CT:膀胱右側壁不均勻增厚形成不規(guī)則腫塊影,大小約5.9 cm×4.8 cm,邊緣見鈣化,增強后不均勻強化。MRI:右后壁可見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凸向膀胱內,大小約5.22 cm×5.72 cm×4.90 cm,增強后早期不均勻較明顯強化,后期部分減退。膀胱鏡檢查:膀胱右側壁可見大小約5.6 cm×5.2 cm實性圓球形腫物,基底寬,觸碰易出血;鉗取部分組織送病檢,結果為膀胱小細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 SCCB)。免疫組化:Syn(+)、CgA(-)、Ki-67(約30%)、CD56(+)、TTF-1(-)。完善術前準備,于全麻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雙側輸尿管皮膚造瘺術。術后病理為小細胞癌,伴肌層浸潤和顯著壞死,切面未見脈管內癌栓。免疫組化:Syn(+)、CgA(+)、CD34(血管+)、CK(+)、Ki-67(約60%)、CD56(+)、TTF-1(-)、EMA(灶+)、CKL(-),病理分期為pT2bN0M0。術后規(guī)律順鉑+依托泊苷(PE)方案化療,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及轉移,目前仍在隨訪中。
討論小細胞癌又名神經內分泌細胞癌,是一種分化低、預后差的惡性腫瘤[1],好發(fā)于肺,而肺外小細胞癌非常罕見,僅占4%。SCCB是一種發(fā)生于泌尿系的惡性腫瘤,約占膀胱惡性腫瘤的0.35%~1%[2-3],至今國內外文獻報道不足1 000例[1]。平均發(fā)病年齡在70~80歲,男女比例為3.3∶1[3]。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有文獻報道[2]TP53的突變可使E2F3擴增和RB1缺失,這些基因的改變可能與該病有關,另外接受過環(huán)磷酰胺等全身化療的患者其發(fā)病率要高于正常人,可能是環(huán)磷酰胺等化療代謝物起到了主要作用[4]。目前關于SCCB的來源有以下三種假說:①膀胱神經性內分泌細胞的惡性轉變;②高分化尿路上皮癌的化生;③多潛能尿路上皮干細胞的多形性改變,有文獻報道[5]miR-145可促進尿路上皮干細胞轉化成不同種類的尿路上皮癌,因此多數學者支持第三種假說。
SCCB與其他尿路上皮癌相似,90%的患者以無痛性肉眼血尿為首發(fā)癥狀,還有部分患者以膀胱刺激癥狀、下尿路梗阻以及下腹部包塊等就診[6]。雖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缺乏特異性,Yamaguchi等[7]通過尿脫落細胞學檢查發(fā)現了混合型SCCB 2例,說明尿脫落細胞學有助于早期診斷,但最終確診還需病理活檢及免疫組化。肉眼觀:為灰白色或褐色的實性息肉樣腫塊,質地較軟,常伴黏液樣變性及壞死,部分瘤體壞死區(qū)域還可見潰瘍面;光鏡下:細胞呈帶狀、巢狀分布,胞質稀少,核大且分裂象多,相鄰細胞間巢狀或腺狀結構缺如是其關鍵性特征。SCCB分為燕麥細胞型、中間細胞型和混合細胞型三種類型。免疫組化標志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上皮性標志物,如EMA、CK、LCA和CEA,此類標志物雖無特異性,但可用于鑒別其他類型腫瘤;另一類為神經內分泌細胞性標志物,如NSE、Syn和CgA,其中NSE的靈敏度最高,當NSE>25 ng/ml時,提示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差,因此血清NSE可作為該病獨立的預后因素[8]。
目前SCCB尚無標準治療方案,對于早期且病灶局限的患者推薦根治性膀胱全切,該術式在降低復發(fā)率方面優(yōu)于膀胱部分切除術和電切術。本病例術前診斷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由于腫瘤侵襲性強,不適合膀胱腫瘤電切和膀胱部分切除術,因此我們選擇了根治性膀胱全切+皮膚造瘺術,術中將輸尿管從腹膜外拉出,將其切開成花瓣狀縫于皮膚,有效避免了術后輸尿管狹窄、梗阻等并發(fā)癥,但是單純的手術并不能完全遏制腫瘤的發(fā)展[9],手術聯合化療和/或放療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10]?;煱ㄈ砘熁蚓植縿用}導管化療[11],常用的化療方案有PE方案,CE方案(卡鉑、VP-16)和M-AVC方案(氨甲喋呤、長春新堿、阿霉素、順鉑),局部動脈導管化療可使局部化療藥物濃度增高,全身不良反應小、患者耐受好。一項來自Andson腫瘤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11],新輔助化療結合手術組和單獨手術組平均存活期分別為159.5個月和18.3個月,5年生存率分別為79%和20%;Lynch等[11]也發(fā)現手術聯合新輔助化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為159.5個月,比單純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存活期(18.3個月)明顯提高;Nejat等[12]曾報道1例T2期的患者先接受新輔助化療,3個月后行手術治療,術后病檢未見腫瘤,這表明新輔助化療不僅能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并且還可以縮小腫塊、降低分級和手術難度。
綜上所述,SCCB是一種發(fā)展迅速、侵襲性極強的惡性腫瘤,78%的患者在病程中即出現了遠處轉移,平均生存時間常以月計算,為6~34.9個月,5年存活率為8%~40%[13]。B超、CT/MRI以及尿脫落細胞學等有助于早期診斷,但最終確診依據為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對于早期且病灶局限的患者,建議手術聯合化療和/或放療,而對于發(fā)生遠處轉移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姑息性化療聯合放療不僅可以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同時還提高了生活質量。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未來分子靶向治療可能成為新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