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汣霖
1902年1月16日,出使日本的大臣蔡鈞向日本外務省呈遞一份照會,轉達了慈禧的意見——希望日方提供去年參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日本軍官名單,準備給他們頒賜“寶星”勛章,予以嘉獎。
此事醞釀已久。據(jù)慶親王奕劻致日本外務大臣的信函,早在1901年上半年,清廷已主動向日方提出,要獎賞參與聯(lián)軍侵華之役的日本軍官,但日方未作回復,或許是覺得此事不可思議。1901年冬,奕劻再次請求日方提供軍官名單。
在確認清廷不是開玩笑后,1902年3月,日方開列一份90人的名單;4月,又開列一份以下層軍官為主的109人的名單;再后來,日本駐京公使內田康哉又對名單進行刪改,最終提供了一份199人的名單。
如此,清廷共計賞了侵華日軍199枚“寶星”勛章。該勛章是清廷效仿西方國家所制,主要用來褒獎對清廷立場友好或有過幫助的外國人(后期也曾頒給本國人士)。
戰(zhàn)敗國被迫向侵略者低頭是常事,但像清廷這般幾次三番主動提出給侵略者頒發(fā)勛章的行為實屬罕見。清廷為什么要這么做?
清廷表彰日軍的理由是“禁門以內,日本兵官嚴飭弁兵,極力保護”,確有史料可證——在時人的印象里,日占區(qū)的秩序確實比其他地區(qū)要好;北京被攻陷后,城內大亂,滯留城中的清廷官員前往日本公使館求助;宮中滯留的嬪妃、太監(jiān)、宮女、守兵等能在大亂中活命,也與日軍有關。
而日方之所以這么做,是想在西方列強面前展示“文明之師”的形象。但奕劻將之視為日方對中國特別釋出的“善意”,進而覺得“中日結盟”大有希望,于是有了“一再要求給侵略者頒發(fā)勛章”的奇事。
1899年,奕劻得慈禧許可,派人攜帶珍貴禮物及密電碼本赴日,策劃過一次“中日結盟”。日方收下了禮物和密電碼本,但對結盟一事態(tài)度模糊,既未拒絕也未響應。因為,經(jīng)過庚子年之役,在日方眼中,清廷早已喪失了“結盟”的價值與資格——“清國動亂并非成因于一朝一夕,而是由來于政府沒有統(tǒng)治力、國民沒有思國心,已喪失了國家生存之條件”。
早在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之前,日本媒體已將清廷所支持的義和團視為“妨礙國際交通之文明公敵”,批評清廷“毫無保護外國人生命財產的誠意,則表明其缺乏自立于文明世界的資格”。在當時日本媒體眼中,清國幅員遼闊如大象,而清廷不過是大象身上攀附的蚯蚓。
日方既視清廷為“蚯蚓”,奕劻所謂的“中日結盟”自然只能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