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方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有著“茶的綠洲、洞的世界、竹的綠洲、陶的古都”之美稱,尤其以陶瓷藝術中的紫砂壺而聞名于世,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紫砂愛好者,甚至海外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也紛紛來宜興取經(jīng),想窺探這一中國傳統(tǒng)的技藝有什么秘密之所在。其實,紫砂藝術最為基礎的條件,就是紫砂原礦的唯一性,也就是說只有宜興才有正宗的紫砂泥料,這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殼運動所決定的,也是上天饋贈給宜興人民的珍貴禮物。在千百年來紫砂藝術的漫長歷史之中,世世代代的宜興紫砂藝人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五色土”,捏塑出一件件能展示宜興自然特色和風土人情的紫砂作品,其中不僅僅凝結著聰明的才智和辛勤的汗水,也是他們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體現(xiàn)。
《斑竹》蔣東方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边@是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中所描寫情景,充分的說明了在400多年前,紫砂已經(jīng)在文人階層廣泛使用。正是由于文人的廣泛關注和參與,紫砂茶具從發(fā)端于民間的普通實用陶器,逐步成為了融入諸多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藝術品。尤其是明末清初紫砂巨匠陳鳴遠創(chuàng)作了其代表作品“南瓜壺”,造型的設計頗具田園風格,惟妙惟肖地把南瓜逼真的形態(tài)捏塑出來,最重要的是其中寓含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那種歸隱田園、守望安寧的文人隱士之質(zhì)樸本真,深深地影響著后來的紫砂匠人,力求在自己的紫砂作品之中也能通過對于自然萬物的塑造,把蘊含其中的文化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斑竹”,從造型上來說,屬于花器類型,但是我在創(chuàng)作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運用繁復多樣的裝飾,而是采用了更為素雅的表達方式,讓此壺在仿生的同時,又流露出雋永悠長的文化韻味,給人以清新脫俗、雅趣橫生的藝術審美之感。此壺壺身為一圓竹段的設計造型,純凈的泥胎散發(fā)著靜謐之氣,竹節(jié)紋理在隨意的弧度之間有一種“天然去雕飾,妙手偶得之”的舉重若輕技法處理。圓蓋以嵌蓋的方式與壺身融為一體,嚴絲合縫,工藝精湛,蓋鈕也是以竹段的造型,扭曲自然,拿捏合適,竹段下伸展數(shù)片竹葉貼合于蓋面之上,細節(jié)之處更顯匠心獨運。壺流也是竹段塑造而成,上面捏塑兩圈竹節(jié)來裝飾,使修長的壺嘴沒有一絲的單調(diào),反而是充滿了蓬勃而出的活力之感。竹段彎曲成壺把,竹枝從段上胥出,幾片竹葉伏于壺身,仿佛清風拂過,竹影婆娑。壺身以大小不等、色彩較深的圈紋斑點點綴其間,布局嚴謹、疏密精當,表現(xiàn)出此竹為斑竹之品類。通體此壺洋溢著竹的靈氣,構思巧妙、工藝精湛、挺拔雅致、靜穆穩(wěn)健。把我對于斑竹的思想和情感以個人獨特的方式融入其中,在提高紫砂藝術的品位和格調(diào)同時,力求做到飄逸灑脫,高風亮節(jié)。
我從小在竹林間嬉戲長大,對于竹子又有著深厚的感情,于是在選擇了紫砂藝術之路以后,也把以竹為題材的紫砂器型作為主要專研的方向和類型。竹子淡雅樸素,卻大有用處,高聳入云,卻低調(diào)內(nèi)斂,纖細搖曳,卻寧折不彎,這些竹子普通的生活習性中卻蘊含著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和意境。斑竹,是這些竹子品類之中具有浪漫傳奇和感人故事的一種,古書《博物志》中記載到:“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揮竹,竹盡斑”,所以斑竹也叫做“湘妃竹”。毛澤東主席也曾經(jīng)用這樣的詩句:“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眮砭拺褩铋_慧烈士。我欣賞斑竹堅韌不拔、不畏嚴寒的高尚品格,也感慨于凄美動人的傳奇故事,于是把心中的情感融入這把“斑竹壺”中,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其中娓娓道來的文化內(nèi)涵和純美意境。
結語:紫砂藝術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過程,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造型各異、內(nèi)涵豐富的經(jīng)典器型,也成為我們后輩的宜興紫砂藝人臨摹學習的寶貴資源和靈感來源。這件“斑竹”紫砂壺就是在前輩們經(jīng)典竹器的基礎之上,師古而不泥古,把斑竹的高尚品格和自然韻味個性化的表達出來,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