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鐸印
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促使廣大黨員懂法紀、明規(guī)矩,知敬畏、存戒懼,筑牢不可觸碰的底線,才能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專用賬戶,又稱“581(諧音‘我不要’)”廉政賬戶,旨在讓黨員干部通過上交其收受的“無法退回”或“不便退回”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促進自身廉潔自律。杭州市自2001年設立廉政賬戶以來取得了較好效果,全國其他地方也多有施行。但從目前的新形勢和反腐趨勢來看,廉政賬戶制度已與其初衷南轅北轍,該是時候撤銷了。
其實,廉政賬戶設立的目的旨在促進黨員干部自身的廉潔自律,“挽救瀕臨犯罪邊緣的黨員干部”,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一些貪污腐敗分子卻利用廉政賬戶為擋箭牌,收多繳少,掩飾犯罪,裝“清廉”。事實上,現(xiàn)實中的廉政賬戶收到的拒賄資金與官員腐敗動輒上千萬、甚至逾億的“海口”相比,乃是小巫見大巫。相反,這個賬戶的存在,反而給行賄犯罪行為留足了面子,也給一些黨員干部規(guī)避黨紀國法的懲處,留下了彈性空間。正因為如此,2016年以來,福建、黑龍江、甘肅、內蒙古、四川、貴州等省份已經正式撤銷廉政賬戶。但是保留的省份仍占據(jù)多數(shù)。
反腐倡廉,加強制度建設才是反腐的一大利器,只有扎緊反腐的“制度籠子”,不斷完善反腐敗體制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促使廣大黨員懂法紀、明規(guī)矩,知敬畏、存戒懼,筑牢不可觸碰的底線,才能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也明確規(guī)定,收受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行公務的禮品、禮金、消費卡和有價證券、股權、其他金融產品等財物,根據(jù)輕重情節(jié),分別給予黨紀處分。而“廉政賬戶”的設立也與之矛盾相悖,因而予以取消是黨的紀律所需。
當面拒絕非法所得,是黨員干部立得正、過得硬的基本素養(yǎng)。各級黨員干部、國家公職人員必須當面拒收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行公務、超出正常禮尚往來或其他各類違反規(guī)定的禮品禮金等,對因特殊原因確實無法當面拒收的,必須在事后5天之內退還。取消廉政賬戶,不是對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放松了,而是斬斷了一些黨員干部在利益誘惑面前的幻想空間,是把黨紀國法真正挺在了每個黨員干部的最前面。它傳遞了黨紀國法對于黨員干部更趨收緊的信息,以及對于制度籠子的高度自信。
沒有廉政賬戶的反腐防腐,更加考驗的是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和廉潔自律能力。就此,在黨紀國法的高壓線面前,黨員干部必須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黨性與法律意識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