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ler
大眾對于上海這座城市的印象標簽,也許遠不如其他大城市一樣深刻和典型。但“上?!边@兩個字,自帶一種魔力。它在很多人心里是“排外”的代名詞,卻又是包容性最強的國際大都市。它小心翼翼地復古與回歸,也欣然熱烈擁抱西方異域風。
有人曾說:來上海之前你可能有一萬種不喜歡它的理由,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來到這里,就會有喜歡它的一萬種理由。
霓虹燈、老洋樓、黃浦江
許多人喜歡用“摩登”形容上海,其實這話應當反過來講,是上海定義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對“摩登”一詞的完美想象——高樓、梧桐、車流、霓虹,當然,還有那口經(jīng)典的洋涇浜英語。
百年時間,經(jīng)過時代光陰一遍遍沖刷,這些經(jīng)典的意象已然漸淡。而上海既沒有抱殘守缺,更不甘心成為文化沙漠,它一直站在潮流的交匯點上,用多元的創(chuàng)意和開放的氣度打造新的中國意象。
若你有時間,從徐家匯一路步行至陸家嘴,這段不短的路程可能會耗費掉你大半天的工夫,但你并不會感到枯燥。這一路的風景,干差萬別,卻又渾然一體。
教堂旁的商業(yè)街出現(xiàn)得一點也不突兀,轉(zhuǎn)頭瞥見的大學更像是文化理念上的注解。穿越衡山路,站在舊上海的洋樓前,你還沒來得及感嘆周家在雷雨夜的悲劇,對面的酒吧和墨西哥餐廳就一齊打開了燈,準備迎接又一個可愛的夜晚。站在陸家嘴遙望外灘,黃浦江水不住奔涌,身邊游人腳步匆匆,這節(jié)奏頗似這座城市的性格,一心向前,又包羅萬象。
你總會喜歡上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漫步老場坊,盡管商鋪林立,圓形結(jié)構(gòu)的奇怪建筑還是會不斷驅(qū)使你遐想,這里八十年前到底是個什么模樣。
走在五角場,密集的居民樓和學校自帶一份靜謐,拐個彎步入大學路,一側(cè)是歐洲風格的咖啡館與餐廳,一側(cè)是若干志向遠大的初創(chuàng)公司,兩種生活被奇妙地混合在一起,頓生出讓人著迷的夢幻感。對了,你也許還能遇見幾個腳步緩慢,無憂無慮的年輕人。他們未必是程序員,更可能是來自附近高校的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如果你喜歡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那你可以順著四平路,經(jīng)同濟大學,向南來到甜愛路。這條連名字都冒著粉紅泡泡的道路不會辜負你的期待,從這里投遞出的每一封信都將被蓋上代表愛的郵戳。
文化名城與藝術(shù)之都
上海是一座文化名城,這種文化并非遙距千年的古代文化,而是近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歷程的重要部分。上海有諸多近代名人的故居,也有重要事件的舊址,甚至連上海的某些生活設(shè)施,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自來水廠,由李鴻章開閘放水的楊浦水廠,也以獨特的方式訴說著它與它所服務的大眾的歷史。
如果你喜歡藝術(shù),上海更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城市。遍布上海的美術(shù)館和博物館常年舉辦有國內(nèi)外作品展覽。至于話劇或音樂,上海既有城區(qū)里精致的小劇場,也有能容納八萬人的上海體育場和上千人的上海大舞臺。國外的歌手、音樂劇演員來中國的第一站甚至唯一一站往往都是上海。光怪陸離,車水馬龍,繁華而喧鬧,卻安靜又美好。
有人說上海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代名詞,百年中國,百年上海,從十里洋場到摩天大樓。喜歡它的精致,在不起眼的街巷里,總能尋到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小店;喜歡它的市井,再繁華的街頭,拐進一旁老弄堂里都能看到老上海人的生活百態(tài);喜歡它好聽的街名,甜愛路,幸福路,豆市路;喜歡它的便利,不管多晚,總有一家便利店在街角亮著燈。
百年來,上海不斷以她的溫柔多面吸引著世界各地熱愛文化、期待未來的人。上海給他們以“摩登”的期許,他們又反過來成為上?!澳Φ恰钡脑?。我總是忍不住去想,百年后的上海,又將會以何種美麗示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