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富
(文成縣東溪三級水力發(fā)電有限公司,浙江 文成 325311)
水利工程施工中,灌漿施工是大壩基礎防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幾乎所有大壩基礎都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防滲處理,而最常見的就是灌漿施工技術。東溪三級水電站是浙江省文成縣玉壺鎮(zhèn)鏡內的重要水利樞紐設施,其灌漿工程不但工作量大、工藝復雜,而且施工干擾大,一旦壩基出現滲漏會嚴重影響到壩體安全,必須引起重視,采取防滲加固措施可減少壩基滲漏危害[1]。
東溪三級水電站位于浙江省文成縣玉壺鎮(zhèn)鏡內玉泉溪上游東溪支流上,樞紐建筑物由攔河大壩、發(fā)電引水系統(tǒng)、發(fā)電廠房和升壓站等組成,攔河大壩座落于朱雅鄉(xiāng)楓樹灣兩條溪流匯合口下游40 m 處,壩址距文成縣城約48 km,距玉壺鎮(zhèn)約18 km,壩址集雨面積29.4 km2,水庫總庫容220 萬m3。大壩壩型為200#砼拋物線變厚雙曲拱壩。壩頂高程478.06 m,壩基高程429.0 m,最大壩高49.06 m,壩頂中心弧長163.94 m,壩頂寬3.0 m,壩底中心厚9.3 m,壩頂防浪墻高1.1m,在高程447.5 m處設壩后交通橋[2]。大壩從右至左分1#~11#共11 個壩段。
壩體泄洪采用開敞式壩頂溢洪,堰頂高程474.00 m,溢流堰上下游方向厚度7.73 m,溢流堰下游弧長46.41 m,上游弧長50.76 m,位于拱壩河床段(即5#、6#、7#、8#壩段)采用自由挑流消能方式,挑流鼻坎高程471.61 m,最大泄洪量為819 m3/s。大壩右岸4#壩段設直徑Ф600 放水管,其中心高程為446.5 m,在壩下游于壩后橋同一高程處設閘閥室一間,內設蝶閥。大壩的6#、7#壩段各設導流底孔一只,形狀為城門洞型,尺寸高4 m×寬4 m。距大壩上游30 m 處在左岸有一導流隧洞,洞徑3.5 m,底坡i=8%,全長150 m,于1998 年4 月貫通并投入使用。
固結灌漿設計要求是基巖達到5 m(其中右岸高程445 m~478.06 m 范圍6 m),砼覆蓋層厚度小于1.5 m。但在實際施工中,因大壩分層分塊及進度要求,砼最小覆蓋厚度有2 m(即實際需鉆孔深最小有7 m),手風鉆鉆孔難以達到如此深度[3]。結合東溪三級水電站工程概況,采用埋管法施工:在每塊子砼回填前先用手風鉆鉆到設計深度,然后在孔內插入1 寸鍍鋅鋼管,砼回填后外露一定高度,待砼強度達到50%即可進行灌漿。
大壩固結灌漿孔共190 個,灌漿采用孔口循環(huán)灌漿法,灌漿壓力為0.5 MPa~0.75 MPa,對部分孔按規(guī)范要求進行單點法壓水試驗,試驗結果符合設計要求。最大單孔耗量灰量77.9 kg/m,最小0.075 kg/m,共耗用(525#普通硅酸鹽)水泥27.6 t。
在固結灌漿結束至少7 天以后鉆固結灌漿檢查孔并做壓水試驗,試驗壓力為80%灌漿壓力,檢查孔孔數為5 個(由監(jiān)理處指定孔位),用金剛石回旋式鉆機造孔,孔內循環(huán)灌漿法灌漿。檢查孔壓水試驗結果全部符合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平均透水率q=0.81 Lu,最大透水率qmax=1.82 Lu, 最小透水率qmin=0.126 Lu。最大單孔耗灰量為3.53 kg,表明固結灌漿效果良好[4]。
大壩基礎地質條件惡劣,為提高基礎的固結效果,在炭質板巖集中部位及斷層破碎帶,會同監(jiān)理工程師及指揮部工作人員現場定下加鉆深孔固結灌漿孔[5]。鉆孔用金剛石回旋式鉆機造孔,孔內循環(huán)灌漿法灌漿,灌漿壓力在固結灌漿壓力的基礎上按每加深1 m,壓力提高0.05 MPa 純壓式灌漿。
在1#壩段斷層破碎帶深孔固結灌漿過程中發(fā)現,最大透水率只有1.4 Lu,最大單位注量為22.7 kg/m,說明該地帶沒有異常的地質現象。灌漿也直到不吸漿時才停止,固結效果較明顯。在2#壩段補加的深孔固結灌漿時,最大透水率僅0.6 Lu,最大單位注入量為3.4 kg/m,說明固結灌漿效果較好,也有可能是炭質板巖粘接緊密,可灌性小。
帷幕灌漿孔用金剛石回旋式鉆機造孔,孔徑75 mm,灌漿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孔內循環(huán)灌漿法。施工分序時因大壩澆筑分層分塊和施工進度需要,孔序由設計的三序改為二序施工。
各段在灌漿前全部進行過孔內沖洗和壓水試驗,壓力為80%設計壓力,試驗方法用單點法。壓水試驗結果表明:其中最小透水率qmin=0.19 Lu,最大透水率qmax=63 Lu,平均透水率q=1.84 Lu。帷幕灌漿(含檢查孔)共耗用水泥33 t,純灌水泥12 t,封孔5.6 t,最大單位注入量是306.9 kg/m,最小單孔位注入量是1.68 kg/m[6]。
帷幕檢查孔由監(jiān)理工程師和指揮部工作人員在檢查帷幕灌漿原始資料后確定。共有5 個,14 段,全部做過壓水試驗,透水率均小于1 Lu。其中最大透水率qmax=0.73 Lu, 最小透水率qmin=0.02 Lu, 平均透水率q=0.395 Lu。灌漿最大單位注入量是1.65 kg/m,最小單位注入量是0.997 kg/m,說明帷幕質量是可靠的。封孔采用機械封孔,灌漿全部結束后,進行一次全孔復灌,再用濃漿機械封孔,待凝后用砂漿球堵封。
灌漿時用高速攪拌機制漿。灌漿段長5 m~6 m,壩體砼與基巖接觸段取2 m(灌漿時橡塞距基巖1 m),接觸段單獨灌漿待凝后進行下段鉆灌,接觸段灌漿壓力為0.5 MPa。
灌漿結束標準:在設計壓力下,注入率小于0.4 L/min 時,繼續(xù)灌注30 min,或注入率不大于1 L/min 時繼續(xù)灌注90 min后結束灌漿。
大壩共分4 個灌區(qū),33 條橫縫,灌區(qū)高程分別是429 m~442.5 m、422.5 m~454.55 m、454.55 m~469.65 m、469.65 m~478.06 m。
大壩在進行接縫灌漿前,砼齡期454.55 m 下面灌區(qū)超過6個月,上面灌區(qū)超過4 個月;壩體溫度455 m 以下平均12℃(設計<13℃),455 m 以上為11℃(設計為<14℃);接縫張開度除極少數縫小于1 mm 外,其余均大于1 mm;灌區(qū)均有9 m以上砼覆蓋。
灌漿期間因同一條壩縫的上下兩灌區(qū)都具備灌漿條件,且間隔時間不超過4 h,所以采用逐區(qū)連灌方式,同一灌區(qū)的相鄰壩縫也按規(guī)范要求采用連灌方式(間隔時間在8 h 內);454.55 m以上兩灌區(qū)在下面灌區(qū)灌漿結束相隔14 天后進行。
在進行大壩接縫灌漿前,先測出壩縫的原始張開度,灌漿時視壩縫的原始張開度控制壩縫增開度,力求壩縫增開度均衡。
自工程完工后,東溪三級水電站壩縫沒有上下游漏水(漿)和相鄰灌區(qū)間的串水(漿)情況,各壩縫密封狀況良好;從灌漿過程看,管路均暢通,沒有發(fā)生過漿液不暢或堵漿現象,施工過程中管路埋設與拔管均理想。整個大壩的接縫灌漿質量可靠。
大壩基礎灌漿施工是大壩基礎防滲施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涵蓋諸多內容,其施工程序繁瑣,常常會出現質量問題,故大壩基礎灌漿施工中,必須緊密結合各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嚴密的施工程序及管理制度,加強對大壩基礎灌漿施工的分析,確保大壩灌漿施工質量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