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 都江堰,611830)
都江堰以其巧奪天工的地理設計聞名于世,雖建于2200多年前,但迄今仍在四川省國民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組成。魚嘴建在江心洲頂端,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為引水總干渠,由飛沙堰、金剛堤和寶瓶口控制泥沙及對水量進行再調節(jié);外江為岷江正流,以泄洪為主,也由魚嘴一側分水到沙黑河供右岸灌區(qū)用水。由于三大主體工程的合理規(guī)劃布局和精心設計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發(fā)揮了良好的引水、排沙、防洪等綜合作用,并經歷代的完善、維護、保護和管理,歷2200多年而不廢。
三大主體工程中,飛沙堰始建于唐代,又被稱作侍郎堰(《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導江有侍郎堰,其東為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魚嘴和寶瓶口目前則公認為戰(zhàn)國末期秦蜀郡守李冰所建。魚嘴的記載見于《水經注》、《華陽國志》等史籍?!端涀ⅰそ分杏涊d:“江水又歷都安縣……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江水指的是現岷江,都安縣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度A陽國志》也有“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的記載。而鑿離堆(修寶瓶口)上述史籍并無記載,只見于《史記·河渠書》:“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但據《水經注》,其中沫水專指大渡河(青衣江)。因此,此處所說“離堆”是否位于都江堰,就成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地方。
如果離堆在都江堰,《史記》“辟沫水之害”一語則無法解釋。西漢蜀人揚雄在其所著《蜀都賦》中敘述成都東南西北四方的形勝時說:“南有犍(為)……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逼渲徐`山在今蘆山縣西北,當犍為之西,所以說“揭其右”;離堆在靈山之東,所以叫“被其東”。這從地理位置來看不可能是指都江堰的離堆。筆者認為,李冰鑿的離堆應該是在今樂山附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常璩所撰寫的《華陽國志》這本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志中,其中的《蜀志》篇中記載到:“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fā)卒鋻平溷崖,通正水道”。南北朝時期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也記載:“(南安)縣溉有灘,名壘坻,亦曰鹽溉,李冰所平也”。南安,即今天樂山市,大渡河(青衣江)在此匯入岷江?!皦聚妗迸c“溷崖”應是一事?!短接[》記載:“坻,巴蜀名山岸協之堆旁著欲落墮者為坻。坻崩聲聞數百里?!贝苏f與“山脅溷崖”之意相合。壘坻當是今樂山城東凌云山大佛處,古代此處更突出江中,成一小阜,故稱“堆”或“坻”。沫水與岷江匯合處水急漩大,形成險灘,因此,李冰鋻平了其突出的部分以通正水道。至今在樂山大佛旁邊的烏尤寺,還留有清朝趙熙所題寫的“離堆”二字石碑。這也與《史記》、《漢書》等歷史典籍的記載相吻合。
其實,在一些史書上,早有了鑿離堆(開寶瓶口)的記載。按照揚雄所著《蜀王本紀》的記載,上古蜀國到秦統(tǒng)一天下的漫長時間內,大致出現了五個朝代:蠶叢王朝、柏灌王朝、魚鳧王朝(其中柏灌由于氣候原因遷徙到龍門山沿線,魚鳧更是遷到了成都平原,從此使歷代歷朝每年都會受到岷江為主的洪水侵害)、杜宇王朝、開明王朝。特別是在杜宇王朝末期,“時玉(壘)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即開明,此時為杜宇王朝丞相,因治水功勞甚大,獲得了望帝的禪讓,成為了開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度A陽國志》中也有“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罍山以除水害”的記載(《漢志》記載:“玉罍山,湔水所出”。湔水即都江堰市白沙河,其發(fā)源于都江堰市以北之龍門山,四時積雪,故曰“玉罍”)。酈道元也在其《水經注·江水》里呼應:“江水有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與上述描述一致,皆是講述了都江堰寶瓶口的始建者就是開明,這個開明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這些史料也表明了早在李冰之前,蜀人就已經開始治理岷江,并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魚嘴形成于戰(zhàn)國末期李冰時期,飛沙堰形成于唐代,寶瓶口(離堆)則形成于更早的古蜀時期。這恰好說明了,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非一人一時之功,而是歷朝歷代根據當時水勢變化而做出的必然選擇,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集體結晶。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李冰雖非都江堰的始創(chuàng)者,卻是錦上添花的集大成者,將歷史的車輪向前推了一大步。都江古堰能持續(xù)2200多年而不廢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各朝各代都在認真總結建設、維護和管理中的經驗教訓,并代代傳承“李冰精神”,從而使千年古堰歷久彌新,一直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這也正是我們當代水利人應該學習并值得借鑒的價值所在,更是都江堰能流芳百世的真正生命力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