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標,鄔云山
(廣東省有色地環(huán)境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廣東省封開縣都平金礦區(qū)廣東省封開縣北東方向約30km、都平鎮(zhèn)正西約3km處,行政區(qū)域隸屬封開縣都平鎮(zhèn)管轄。封開縣礦產資源豐富,有30多種,主要有金、銀、鐵、錳、銅等有色金屬礦產,還有豐富的高嶺土、石灰?guī)r、花崗巖和水晶等非金屬礦產[1]。
筆者通過綜合研究礦區(qū)以往的地質資料,結合近年的勘查結果,對礦區(qū)的地質特征進行了總結,分析和探討了礦區(qū)金礦床類型、礦床特征、成礦規(guī)律,并指出了金礦的找礦方向,對礦區(qū)及其周邊今后的地質找礦工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礦區(qū)位于華南褶皺系云開加里東隆起帶,EW向佛崗~豐良斷裂帶與NE向郴-懷斷裂帶的交匯部位,區(qū)域地層以寒武系為主,褶皺和斷裂發(fā)育,巖漿活動強烈,成礦地質條件較好[2]。區(qū)域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粵西隆起區(qū)~大瑤山隆起東部,位于NE向郴縣-懷集褶皺斷裂帶的南西端、EW向封開~佛崗斷裂帶與NE向郴懷褶斷帶交匯處、夏郢~料口復式向斜和江口~七星巖復式背斜的夾持部位,構造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區(qū)域褶皺以夏郢~料口復式向斜、江口-七星巖復式背斜為主,并伴生多個次一級的向斜、背斜。區(qū)域斷裂主要以NE向為主,有金裝-都平斷裂、漁澇-蓮都斷裂等;NW向次之,有漁澇平推斷層等[3]。
區(qū)域出露的巖漿巖主要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和東部,有七星巖體、杏花巖體、廣平巖體等。巖漿巖受北東向斷裂控制明顯,呈北東向串珠狀分布。巖性有黑云母花崗巖、中?;◢忛W長巖,其中黑云母花崗巖與金呈礦關系密切。
區(qū)域內主要礦產為金,其次為錫、銅、鎢、銀及鐵礦。區(qū)域上沿郴懷斷裂帶上分布金礦床有冷肚(民強)金礦、雞籠山金礦、泗科金礦等,還有若干金礦點。該區(qū)域的金礦成礦類型有熱液裂隙充填石英脈型、熱液蝕變(硅化)破碎石英細脈型、含金蝕變中粒斑狀花崗巖型礦床及砂金。
2.2.1 褶皺構造
礦區(qū)的褶皺構造發(fā)育,由北往南依次編號,褶皺①、③為背斜,②向斜。現將各褶皺構造的特征分述如下:
褶皺①:分布礦區(qū)北東角,樞紐呈NW走向,約336°,控制長度約2.8km。軸面較陡傾,約85°,兩翼傾向相反,傾角近似相等,約50°,近似對稱狀分布。褶皺②:分布于獅子樓臺~大風頂-378.5高地,樞紐呈北西走向,約285°~294°,控制延伸長度約4.0km,推測延伸長度約3.0km,軸面傾向北東,傾角約75°,兩翼巖層傾向相反,傾角不等,NE翼巖層傾角約65°,SW翼巖層傾角約35°,為斜歪向斜。褶皺③:位于官涌北東側,樞紐走向呈NWW,270°~300°。貫穿全區(qū),控制長度約4.7km,推測長度約3.6km。軸面傾向一般為SW,傾角約60°,兩翼巖層傾向相反,傾角不相等,NE翼傾向NE,傾角較陡,一般為70°~85°,SW翼傾向SW,傾角較緩,一般為10°~20°,為一斜歪背斜。
2.2.2 斷裂構造
礦區(qū)的斷裂發(fā)育,斷裂有多組延伸方向,斷層有多種性質。根據斷層的形成時間與礦化期的關系可分為成礦前(成礦中)期斷裂,成礦后期斷裂。早期的斷裂起到導礦容礦的作用,成礦期后的斷裂對礦體的連續(xù)性起到破壞作用。
NEE向斷裂與NNW斷裂多為平移斷層,即剪性斷層,傾角較陡,一般80°~90°,局部反傾,延伸較長,較穩(wěn)定。NNE向斷裂一般為正斷層,延伸較短,規(guī)模較小。NWW向斷層與褶皺的樞紐走向相近。此組斷層常為順層破碎,或可能為張性節(jié)理被構造運動改造形成,即先張后剪。
成礦期后斷裂構造一般起破壞作用,破壞礦體的連續(xù)性,增加找礦難度,如切斷VⅠ-5的NEE走向的斷層,水平錯距近5.0m。
礦區(qū)內的主要變質作用有區(qū)域變質、圍巖蝕變、動力變質、接觸熱變質。巖石受區(qū)域地質影響均發(fā)生輕度變質作用,表現為硅化、弱絹云母化、板巖化。近礦圍巖蝕變略具分帶性,由內至外有金屬礦化(毒砂、黃鐵礦)、葉臘石化、強絹云母化、硅化。
動力變質主要形成碎裂巖、構造角礫巖,具碎裂結構,角礫狀構造。礦區(qū)的金礦主要賦存于動力變質巖中。
接觸熱變質。礦區(qū)內及周邊沒有巖體出露,但巖礦鑒定結果顯示礦區(qū)巖石角巖化普遍,局部為角巖,如角巖化硅化巖屑石英砂巖、絹云母斑點角巖。
礦石類型大致可分為石英脈型金礦和破碎帶型金礦。
石英脈型金礦:礦脈形態(tài)較為簡單,以單脈為主,礦體產狀與礦脈一致,呈脈狀,透鏡狀。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由金(少見)、黃鐵礦、毒砂,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石英脈常捕虜有角礫。石英脈周圍發(fā)育有葉臘石化(少見)、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等。代表礦脈有VⅠ-3、VⅡ-1,其中VⅠ-3品位最高1.9g/t。
破碎帶型金礦:礦體產于斷裂帶中,構造巖即是礦石,有碎裂巖化巖石、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糜棱巖化巖石等。礦體形態(tài)較簡單,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等。礦體總體走向與主斷裂面一致。礦石具碎裂結構,角礫狀構造,角礫間常見石英細脈呈網脈狀充填。金礦圍巖蝕變明顯,主要有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其次為碳酸鹽化,在表生條件下常見褐鐵礦化。代表礦脈為VⅠ-3(局部)、VⅠ-6、VⅥ-1等,Au品位最高5.64g/t。
(1)區(qū)域地質與成礦:礦區(qū)位于區(qū)域夏郢~料口復式向斜與江口~七星巖復背斜的次級復式背斜的挾持部位,金裝~都平深大斷裂的下盤。其中江口~七星巖復背斜是最大一級的區(qū)域成礦帶,其次級褶皺是形成礦床(田)的二級構造,而次級斷層和背斜的傾伏端或向斜的揚起端往往是礦床和礦體的成礦裂隙。礦區(qū)南部為廣平巖體,東部為七星巖巖體和杏花巖體,從而為區(qū)域及礦區(qū)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熱液來源。
(2)構造與成礦:礦區(qū)褶皺(背斜)與斷裂的交匯部位、不同方向的交匯部位是成礦的最有利部位,礦帶、Au異常區(qū)沿背斜樞紐方向近等距分布,單個礦體受斷裂控制,即斷裂為容、控礦構造。斷裂的含礦性跟斷裂的性質有關,平移斷層的產狀比正斷層的穩(wěn)定延伸較長,含礦性比正斷層的好。具多期活動特征的斷裂的含礦性較好。
(3)隱伏巖體與成礦:根據區(qū)域資料顯示黑云母花崗巖與金成礦關系密切,故部分成礦物質及成礦物質運移的驅動力可能是由巖漿提供的。礦區(qū)內及周邊未見巖漿巖出露,但區(qū)內巖石普遍具角巖化,局部為角巖,說明礦區(qū)深部存在隱伏巖體。從巖石角巖化程度、角巖類型可推測隱伏巖體的埋藏還處于較深的位置。
(4)地層巖性與成礦:礦區(qū)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系八村群上亞群上段,巖性以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巖屑長石石英砂巖等為主,層理多為厚~厚層狀。據區(qū)域資料寒武系地層中成礦元素Au均高于克拉克值,提供了成礦物質。巖石層理較厚,脆性較大,孔隙度高,受力易形成斷裂,為成礦物質的運移、儲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找礦標志。①構造標志:礦區(qū)斷裂構造、褶皺構造發(fā)育,斷裂與褶皺構造交匯、兩組及以上斷裂交匯往往是控制著礦床定位的部位,也有可能是控制著巖體侵位的部位。動力變質巖是直接的找礦標志。剪性斷裂產狀較穩(wěn)定,含礦性較好,具多期活動特征的斷裂含礦性亦較好。②巖石蝕變標志:近礦圍巖蝕變略具分帶性,由內至外有金屬礦化(毒砂、黃鐵礦)、葉臘石化、強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的結晶形態(tài)和粒度對劃分金的成礦期有指示意義,亦是重要的找礦標志。毒砂與金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志。含礦地質體在表生作用下風化形成的鐵帽亦是重要的找礦標志。③地球化學標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Au異常是重要的找礦標志。④開采遺址是簡單直接的找礦標志。
(2)找礦方向。綜上所述,礦區(qū)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發(fā)育,物質來源豐富,化探異常與構造吻合,礦化類型及圍巖蝕變比較清楚,可能存在隱伏巖體,故礦區(qū)尋找金礦具有較大找礦前景,找礦方向如下:①就礦找礦:就目前所發(fā)現的礦化類型和礦脈為目標開展工作,加強面上的地質找礦工作,對構造進行重點調查,加強對礦(化)體進行追索,進一步了解礦(化)體地質特征,總結成礦規(guī)律。②在“就礦找礦”基礎上尋找突破口,查找是否存在新的礦脈、其他類型的金礦床、其他礦種。③調查隱伏巖體的地質特征,了解隱伏巖體的形態(tài)、巖性、地球化學、侵位機制及其與成礦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