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亭頤
摘要:臺灣大學2005年通過《臺灣大學公共藝術推動辦法》,本文介紹了臺灣大學“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劃”的緣起與背景,并結合作品案例分析,探討了臺大校園公共藝術的發(fā)展如何讓藝術創(chuàng)作與校內課程的實驗性結合,展開開放性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出互動多元的藝術作品,打開校園公共藝術的新視野。
關鍵詞:校園公共藝術;藝術家駐校計劃;多學科參與;校園新美學
臺灣大學校地遼闊,人文薈萃,其中位于臺北市羅斯福路的總校區(qū),已有九十年的歷史,蓊郁盎然的綠意賦予校園獨特的人文深度與環(huán)境氛圍,形成豐富的自然生態(tài)及古跡建筑群。
中國臺灣1998年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guī)定,公有建筑造價經(jīng)費的百分之一,需用于公共藝術設置。臺灣大學在校園規(guī)劃小組的努力下,2005年通過《臺灣大學公共藝術推動辦法》,2014年起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已達五十件。臺灣大學不僅成為高密度的公共藝術校園,也是臺灣大專院校校園公共藝術發(fā)展的縮影。
緣起
為了適應校內校舍及教學樓逐年增加的需求,臺灣大學校園規(guī)劃小組于2013年修訂《臺灣大學公共藝術推動辦法》,將不同工程的公共藝術經(jīng)費以“統(tǒng)籌辦理”為原則,設置位址也不限于經(jīng)費來源的建筑物,同時放寬公共藝術必須為具體物件的定義。公共藝術的核心價值應從環(huán)境美化提升至對于空間議題的覺醒、群體共同合作,以及美學教育涵義的層次。在這樣的基礎與共識之下,極具前瞻性與實驗性的“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劃”應運而生,并以落實三大核心方向為旨:1.強調公共藝術品設置前的參與溝通。2.嘗試藝術家駐校計劃。
3.藝術品設置的多樣化。
計劃的實際運作始于2014年全校性公共藝術計劃(第一期)——“印拓臺大”,跳脫永久性雕塑的形式,藝術家與校內課程的實驗性結合,展開開放性創(chuàng)作,藝術在校園中打開了新的視野,為校園公共藝術計劃的革新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期計劃“水流心田”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
印拓臺大
“印拓臺大”以校園人文與自然環(huán)境的“印與拓”為切入點,印刷與拓印,看似古老的技術,實則是以科技邁向真理尋求的基礎。藝術家采用當代的表達媒介,敏銳地從時代榮光中捕捉歷史的痕跡,以藝術和時空對話。
策劃單位喜恩文化藝術公司提出以“ISORemix”作為互動的核心概念,該詞匯在攝影術語里指感光度,也是“光的繪畫”,象征三位(組)藝術家用特殊媒介捕捉、描繪對臺大校園的感知,也是對個人美學敏感性拓展的譬喻?!癐SO”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一位(組)藝術家:“1-Image”代表藝術家黃建銘的攝影影像;“S-Sound”代表回看工作室藝術家葉宛璇與澎葉生的聲音藝術;“O-Object”意指英國藝術家鄧肯·蒙特弗的物件收集與記錄。三位(組)藝術家分別針對光影、聲音與物質創(chuàng)作,同時也對應眼、耳、觸覺而統(tǒng)合身心靈。
藝術家黃建銘的繪圖式攝影《光拓臺大》,以戶外黑夜作為感光的暗室,身體行動的創(chuàng)作過程描繪即將拆遷的臺大劇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磯永吉紀念室等,為師生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
葉宛璇與澎葉生投入音景研究多年,在作品《觀聽的邊境——翼手計劃》中,帶領學生記錄校內外的自然之音,反省機械作為人體感官的延伸的客觀性,也在生命科學相關科系的合作下,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微觀世界的美感。
同樣探索生活中可見與不可見的疆界,鄧肯·蒙特弗以其多年來投入的心理地圖(Psycho-geography)研究,關心臺灣大學環(huán)境的具體作用,對師生展開環(huán)境與個人生活調查。他以15世紀西方流行的私人博物館形式,對知識的載體及歷史書寫提出疑問,并以懷舊的展示方式封存時代活動的點滴。
“印拓臺大”以印拓性的復制(Replication)、再創(chuàng)(Re-creation),以及反思(Reflection),直指知識本質的創(chuàng)作,至此,臺大校園公共藝術有了不同的氣候,不只改變校園公共藝術以雕塑形態(tài)為大宗的局面,提升藝術多元性,并且以藝術概念融合多學科參與,提高師生互動性,開啟“校園新美學”的探索。
水流心田
全校性公共藝術計劃第二期“水流心田”始于2017年9月,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策劃,邀請李朝倉、張博智、藤枝守、Lisa Park、島生棲所等五位(組)藝術家,以新媒體、音樂、構筑裝置等形式進駐,透過藝術能量探索“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系統(tǒng)之間,生態(tài)、信息、自然、情感、空間的流動、循環(huán)和疊合。
用心感知、串連空間、觸發(fā)情感、啟發(fā)思維,是“水流心田”的核心理念?!八鳌笔堑诌_目的地的方法,“心田”是目的地,“心”則是一面明鏡,反映了生命個體的立足點和世界觀。流水入心田,以不具侵略性的姿態(tài),徐徐漫開,滋養(yǎng)校園里、人心中柔軟的角落。
在這座綠意盎然的校園中,若有一個與世無爭的天地,供人與自然深度相處就好了。在這樣的愿景下,“一本書書店”開張了。來自云林西螺藝術兵營的李朝倉,從日常之中省視環(huán)境和自然的連結,將簡樸生活作為面對生命的態(tài)度和藝術的表達。人們稱呼他為藝術家,他則自稱是“這間小書屋的店長”。書屋的日子是這樣的:煮雜草茶、以茶會友、蒙眼抱樹,在大自然下書寫、舞蹈……在這水光圍繞的小屋里,閱讀的不是課本,而是自身與自然。身處其中的每一動作與對話,都將濃縮為店長書寫《一本書書店——臺大店》的創(chuàng)作材料。當書本編輯完成,就是書店關門之時。在這期間,它帶領每一位親臨書店的人,回歸質樸的狀態(tài),從中體會環(huán)境的取用、身心的平衡。
然而,草葉煮成茶,不只唇齒留香,也能絲絲入耳。從植物中體會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奧妙交感,將植物生命的律動轉化為動人的茶樹心曲。日本當代作曲家藤枝守通過儀器測量臺大鳳凰茶園的茶樹的電位差,譜成專屬臺大的《植物文樣——臺灣茶計劃》,經(jīng)鋼琴與古箏的演繹,清緩、寧靜、活潑、奔放,搭配臺大茶藝社學生的茶道表演,繚繞耳邊的是古老采茶謠的曲調韻味,視覺感受猶如置身一片片的梯田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