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棟,鄭高峰,龍 年
(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礦區(qū)大地構造為處于揚子準地臺上揚子臺坳瓦山斷穹,位于康滇地軸東緣北段,成礦帶屬三江成礦帶[1]。區(qū)域出露地層為二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寒武系地層,其中,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組為本區(qū)的主要含礦層位[2,3]。本區(qū)處于北北西向與北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北北西向構造主要有碗旦坪背斜、瓦山構造盆地及青龍斷裂,北北東向主要是余家坪背斜,區(qū)內構造形態(tài)主要以褶皺為主,北北西向褶皺控制礦體。區(qū)內巖漿巖分布較少,種類單一,主要為峨眉山玄武巖。
礦段出露地層簡單,主要為峨眉山玄武巖組(P2β),出露厚度為348m,根據巖性組合,可劃分7個巖性層,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七巖性層為含杏仁狀致密塊狀玄武巖,灰色、深灰色,細晶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為輝石、基性斜長石、偶見黃鐵礦,杏仁大小不等,乘橢圓狀,充填物主要為綠泥石、綠簾石,厚度290m。
(2)第六巖性層為碳質泥灰?guī)r,微粒至細粒結構,層狀構造,層理清晰,礦物組成主要為碳酸鹽巖礦物。該層層位變化較大,厚度不穩(wěn)定,在礦區(qū)內由東到西逐漸變薄,厚度為0m~5m。
(3)第五巖性層為礫狀玄武巖,礫石大小不等,粒徑10cm~60cm之間,膠結物為硅質、玻璃質、玄武質等。巖石中多見黃鐵礦,呈團塊狀、星點狀分布,黃鐵礦結晶程度較高,上部為1m厚的杏仁狀玄武巖與泥灰?guī)r接觸。本層厚度0m~8m,與下伏炭硅質巖界限清晰,呈波狀接觸。
(4)第四巖性層為炭硅質巖,巖石為隱晶結構,半自形晶、它形晶結構,塊狀構造,巖石黃鐵礦化明顯。主要礦物為石英、炭質、碎屑物及銅礦物。本層為礦區(qū)的主要含礦層位,銅礦物呈團塊狀或星點狀不均勻分布在巖石內,與下伏杏仁狀玄武巖界限不明顯,呈漸變接觸,上下起伏較大,厚度為0m~3m。
(5)第三巖性層為杏仁狀玄武巖,巖石呈墨綠色,?;豢椊Y構,杏仁狀構造。該巖石主要有基性斜長石、玻璃質等組成,斜長石呈長條狀、均勻分布,與玻璃質構成?;豢椊Y構。杏仁呈不規(guī)則狀,均勻分布,大部已被綠泥石充填。該層厚度0m~10m,上部偶見含銅角礫狀玄武巖,呈細脈狀、似層狀分布,厚度變化大,不穩(wěn)定,尖滅再現現象明顯。
(6)第二巖性層為泥灰?guī)r,巖石呈黑灰色,碎屑結構,薄層狀構造。其主要成份為碳酸鹽、碎屑物,偶見綠泥石,碎屑物大部已被綠泥石充填,呈不規(guī)則狀、長條狀分布。該層厚度穩(wěn)定,界限清晰,厚度為0m~40m。
(7)第一巖性層為斑狀玄武巖,淡綠灰色,斑狀結構,基質為玻基交織結構,斑狀構造。巖石斑晶為基性斜長石,自形、半自形呈長條狀不均勻分布巖石中,表面具有輕微絹云母化,多數斑晶邊緣光滑,少數被基質溶蝕,石英交代[3-5]。杏仁呈不規(guī)則圓狀、橢圓狀,被綠泥石充填?;|為基性斜長石、玻璃質等組成,斜長石呈長條狀、針狀分布,玻璃質部分已脫?;⒕G泥石化,與斜長石構成?;豢椊Y構。
礦段構造簡單,主要構造形態(tài)為平緩向斜,軸向北西,兩翼傾角為5°~10°,其為瓦山構造盆地的次級構造。
斷裂構造在礦區(qū)不甚發(fā)育,僅在礦區(qū)北部見一斷層,斷層破碎帶寬約5m,斷層面產狀為340°∠75°。礦區(qū)局部地段可見炭硅質巖擠壓現象明顯,擠壓呈香腸狀,具構造角礫和糜棱巖現象,擠壓面可見石英及方解石。
礦段礦體產于峨眉山玄武巖組中,主要賦礦部位為第二個噴發(fā)旋回頂部與第三個噴發(fā)旋回底部的炭硅質巖中,礦體主要呈似層狀、透鏡體狀、脈狀。礦區(qū)通過工程控制,圈定了五個礦體,礦體特征如下:
Ⅰ號礦體分為上下兩層,礦體產于炭硅質巖內,頂板為礫狀玄武巖,底板為杏仁狀玄武巖,礦體呈似層狀、透鏡體狀、脈狀產出,礦體與圍巖產狀基本一直,礦體連續(xù)差,厚度不穩(wěn)定,變化較大。上礦層長50m,傾向控制25m,平均厚度1.2m,加權平均品位2.7%,產狀為320°∠5°;下礦層長40m,傾向控制20m,厚度5.4m,加權平均品位2.7%,產狀為330°∠7°。
Ⅱ礦體賦存部位為炭硅質巖,頂、底板圍巖與Ⅰ號礦體基本一致,礦體呈似層狀、透鏡體狀產出,礦體與圍巖產狀基本一直,該礦體為礦區(qū)內最大,局部富集,厚度及品位變化較大,分支現象明顯。礦體長度256m,最大厚度為14m,平均厚度為2.88m,加權平均品位2.78%,產狀傾向為0°~15°,傾角4°~10°。
Ⅲ號礦體產于上部角礫玄武巖中,礦體主要呈透鏡體狀,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晰,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礦體較為穩(wěn)定,礦體長30m,寬30m,厚度1.39m,品位0.36%,礦體品位略低。
Ⅳ號礦體產于部位及礦體特征與Ⅲ號礦體一致,礦體礦體長136m,厚度1.9m,品位0.31%,礦體品位較低。
Ⅴ號礦體賦存于下部杏仁狀玄武巖中,頂底板均為杏仁狀玄武巖,礦體主要似層狀,礦體長58m,厚度1.3m,品位0.31%,礦體品位較低。
礦體礦石礦物主要有斑銅礦、黃銅礦、蘭輝銅礦、黑銅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玉髓、炭質等。
礦石主要為晶質不等粒結構,構造主要為浸染狀、細脈狀、角礫狀構造。
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特點,礦區(qū)礦石類型劃分為浸染狀礦石、角礫狀礦石、團塊狀礦石。
(1)區(qū)內經歷了多期次的巖漿活動,早期噴發(fā)的峨眉山玄武巖含銅背景值高,為區(qū)內銅礦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基礎。
(2)玄武巖噴發(fā)期間,火山氣液從深部攜帶的成礦物質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尤其是噴發(fā)旋回頂部的氣孔狀、角礫狀玄武巖、火山碎屑巖,均為成礦物質的沉淀富集的有利部位;噴發(fā)間歇期,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下,由于地表水淋濾作用及水下噴流的作用的影響,將分散在玄武巖的成礦物質淋濾出來,在沉積盆地中沉積、富集,形成礦體[6,7]。
就本區(qū)而言,淋濾出的成礦物質通過遷移后,于瓦山構造盆地內沉積,瓦山構造盆地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封閉條件,而在盆地流體的作用下,使成礦物質物質進一步活化、富集,最終在有利部位沉淀成礦。同期沉積的炭質沉積物,對成礦物質有較好的還原及吸附作用,有利于銅礦體進一步富集。
(3)后期多期次巖漿活動,沿本區(qū)的區(qū)域性斷裂,攜帶富含金屬礦物熱液疊加于前兩期成礦作用形成的銅礦體之上,形成疊加礦床,或運移至有利部位后形成獨立銅礦體。
4.2.1 巖性標志
區(qū)內礦體產于峨眉山玄武巖組中,主要賦礦部位為第二個噴發(fā)旋回頂部與第三個噴發(fā)旋回底部的炭硅質巖中,因此炭質硅質巖為礦區(qū)尋找礦體的主要標志。
4.2.2 蝕變標志
礦區(qū)內發(fā)育大量的孔雀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等,均為礦區(qū)尋找礦體的重要標志。
根據本礦床銅礦體的產出部位、含礦圍巖、礦體特征及形成環(huán)境認為,本礦床受層位、巖性控制明顯,后期經多期次熱液改造,屬于火山沉積~熱液改造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