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如東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江蘇 南通 2264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實質性良性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痛經、貧血、月經過多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本文對子宮肌瘤患者分別采取不同子宮切除術式,對比其術中情況及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手術治療的102例子宮肌瘤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1例,年齡36~67歲,平均(47.96±6.68)歲,平均病程(12.54±2.22)個月。對照組51例,年齡37~68歲,平均(48.80±6.71)歲,平均病程(12.65±2.43)個月。
對照組患者進行全子宮切除術治療,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逐層切開腹壁,查看盆腔情況,根據(jù)腫瘤部位、大小、與周圍臟器關系,夾持子宮兩側,依次處理其圓韌帶、附件、子宮血管及韌帶,下牽拉膀胱,檢查子宮是否充分剝離。在陰道前穹隆處做小切口,進入陰道,并將其切斷,取出切除子宮。對盆腔腹膜、陰道斷端進行縫合。觀察組患者進行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進入盆腔前操作同對照組,進入后,提起圓韌帶,翻出子宮,將兩側輸卵管縫扎,對子宮動靜脈上行支進行雙重縫扎,對子宮體進行向下楔行切除,將宮頸復位,關閉腹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5.42±11.28)min,出血量為(55.45±8.84)ml;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84.34±12.03)min,出血量為(178.48±9.50)ml,差異明顯(t=4.968、-67.707,P<0.05)。
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FS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AF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子宮肌瘤多見于30~50歲女性,起源于子宮肌肉層平滑肌,屬于良性腫瘤。大部分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的生長,可壓迫局部組織,并發(fā)生盆腔疼痛、月經紊亂、性交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子宮肌瘤術式較多,包括子宮切除術、肌瘤切除術、宮腔鏡聯(lián)合術、內窺鏡手術、子宮動脈栓塞術等。其中,子宮切除術應用較多,包括子宮切除、次全子宮切除兩種,臨床上對兩種術式的選擇尚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1],切除子宮可能影響患者正常性生活。有學者認為[2],切除子宮后,卵巢仍可提供雌激素,只要未損害卵巢、陰道,就不會影響患者性生活。
表1 兩組患者的卵巢功能對比(n=51
表1 兩組患者的卵巢功能對比(n=51
images/BZ_94_1270_1294_2240_1422.png觀察組 10.33±1.45 16.29±0.86 11.37±2.39 8.89±0.98對照組 10.02±1.38 18.73±0.71 11.26±2.54 6.22±1.09 t 1.106 -15.625 0.225 13.009 P >0.05 <0.05 >0.05 <0.0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FS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AFC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次全子宮切除術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對卵巢功能的影響。由于陰道解剖結構的改變,且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可能影響患者性生活質量。此外,盆底完整性被破壞后,陰道明顯縮短,可能引起尿道、膀胱膨出、盆底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同時,次全子宮切除對正常宮頸、陰道結構破壞更小,有利于卵巢功能、排卵功能的恢復。有報道顯示,次全子宮切除患者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也證實了該術式的應用優(yōu)勢,與本次研究可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有利于卵巢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