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曾賢模
摘 要 本文以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理論為基礎,探討王維《相思》中“相思”與“紅豆”之間的隱喻關系,并分析兩者產(chǎn)生隱喻關系的原因。
關鍵詞 隱喻 相思 紅豆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隱喻早期在中西方學界都只是被當作一種修辭現(xiàn)象。1980年美國學者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探討了認知與隱喻的關系。他們指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向一個抽象的概念的系統(tǒng)映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這一觀念的提出,使得隱喻從傳統(tǒng)的修辭學中獨立出來,擺脫了文學和美學的束縛,融入到認知領域。
在我國國內(nèi),隱喻起步相對較晚。2008年首屆全國認知詩學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認知隱喻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文學作品。學界學者多從文學或美學的角度對王維的詩歌進行解讀,很少從認知的角度分析其詩中的隱喻。本文將從認知的角度運用隱喻的相關理論知識,對王維的詩歌《相思》進行一定的解讀和探究。
1《相思》中“相思”與“紅豆”的隱喻分析
《相思》全詩句句都在寫紅豆,但詩人其實是想要借紅豆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熱切的相思之情。之所以選擇紅豆作為源域,一定是因為“相思”和“紅豆”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因此本節(jié)著重探討了“相思”與“紅豆”之間的隱喻關系以及詩人如何借用這種隱喻關系來表達情感。
1.1“相思”與“紅豆”的隱喻關系
其實最早在我國古代人的思維認知里,和“相思”有直接聯(lián)系的并非是“紅豆”,而是被稱為“相思木”或“相思樹”的“紅豆樹”。而且中國最早關于“相思樹”的神話故事,其所指樹木也并非是現(xiàn)今大家所熟知的南國紅豆樹。三國曹丕《列異傳》(2000:141):“韓憑夫妻死,作梓,號曰相思樹。”這段話記載的就是先秦時期韓憑夫婦死后化為相思樹的傳奇愛情故事,其中這里的相思樹還不是現(xiàn)如今眾所周知的南國紅豆樹,而是生于北方的梓樹或是其它樹木。
相思樹又是何時轉指為南國紅豆樹的呢?南朝《昭明文選》(2000:141)中引用了東漢劉熙的話“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文,可作器;其實如珊瑚,歷年不變,東冶有之?!逼渲?,“其實如珊瑚”是說相思樹的果實顏色像珊瑚;“東治”指的是今福建福州地區(qū),而且劉熙曾在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作過太守。由此也可以推斷出,文章這里的相思樹指的便是南國的紅豆樹,其果實指的則是紅豆。
唐朝李匡義《資暇集》:“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中根據(jù)“舉世呼為相思子”,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在晚唐以前,紅豆的別名就是“相思子”,而且已經(jīng)被民眾所認同。
從以上文獻記載來看,“相思”和“紅豆”之間在最開始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和紅豆樹最先形成了隱喻關系。紅豆樹之所以得“相思樹”之名,不僅僅是因為早期具有神話色彩的愛情故事,也是由于其形根枝交叉,像極了難分難舍的戀人和夫妻形象,故事被廣泛傳頌后,便形成了人們的普遍認知,把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的相思之情寄托在了南國的相思樹之上,把南國相思樹難分難舍的特點映射在了相思之情上。由此也形成了兩者之間的隱喻機制?!凹t豆”作為紅豆樹的種子和果實,也可以說是作為“相思樹”的種子和果實,是“相思樹”的一部分,很理所當然的被人們認為它也具有相思的“基因”,這正是人們運用轉喻的認知得出的結果?!凹t豆”作為“相思樹”的一部分,讓人們很容易看到它就想到了“相思”這種情感,而且它作為“相思樹”的果實,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深了相思之情,使這種情感不自覺的變得更加厚重和濃郁,因此人們又把“紅豆”稱之為“相思子”。
就“紅豆”本身而言它紅而發(fā)亮,形似跳動的心臟,人們往往認為情感由心而發(fā),用紅豆來寄托人們深沉的相思之情就顯得再合適不過。與此同時紅豆質地堅硬而且不容易腐爛、色澤鮮亮而且玲瓏精致,所以在古代紅豆也常做裝飾品,適合贈送和珍藏,成為了人們表達感情的理想信物。因此“相思”和“紅豆”之間的緊密關系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余恕誠(1998:10)對紅豆所體現(xiàn)的意蘊也做過評價:“紅豆紅中帶黑,其色調(diào)寂寞沉靜中帶著熱情和希望,確實可作為思念之情的象征。”
“相思子”即“紅豆”是因早期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而得名的,而后來的世人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和發(fā)展了紅豆所代表的相思之情,認為它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和堅貞品格,并且具有濃烈而深沉的情感特質,認為它不僅僅局限于愛情之中,而是更廣泛的融合于知己之誼、故國之思、愛國熱情等情感之中。王維是唐朝詩人,“紅豆”別名“相思子”的稱呼在此時基本上被眾人所熟知,王維正是運用了兩者之間的隱喻關系,把紅豆引入到詩歌中,來表達友情和知己之情,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相思》。全詩明在寫紅豆,實則訴相思,把紅豆的一些特性映射到自己對友人的相思之情上,使得這種相思之情更加生動形象、發(fā)人深思。
1.2《相思》中的情感隱喻
《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可見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詩歌。詩人用“紅豆”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對友人的相思之情,全詩看似句句寫紅豆,實則句句言情。從隱喻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借用紅豆這一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的相思之情,把“紅豆”(源域)所具有的特征映射到“相思”(目標域)之上,不僅更加傳神的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而且使得讀者更好地理解這種情感。
《相思》首句“紅豆生南國”,既點明了紅豆生長的地方,同時也暗含了友人所在之地,可謂一語雙關。然而大部分人都認為首句中的“紅豆”只單單指紅豆,但筆者認為,首句中同時也蘊含有轉喻思維,詩人用“紅豆”代指了“紅豆樹”。因為詩的第二句寫道“春來發(fā)幾枝?”,這很明顯是對紅豆樹的描寫,而根據(jù)語篇連貫性的原則,首句中的“紅豆”應該指的是“紅豆樹”,而詩人之所以首句只說“紅豆”,筆者認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五言絕句的詩體格式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詩人想要營造出單純的首尾呼應的意境,使首句的“紅豆”與尾句的“相思”產(chǎn)生更加直觀的映射和聯(lián)系。由此也可以看出,詩人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了隱喻的思維方式,把抽象的“相思情”(目標域)用具體的事物“紅豆”(源域)來表達。不僅向友人傳達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也讓讀者們通過具體實物“紅豆”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詩人對友人熱烈、深厚濃郁的思念之情。第二句詩人運用疑問的手法,輕輕向友人發(fā)問“春來發(fā)幾枝?”,與首句承接自然,口吻也顯得非常親切自然。而且春天是萬物復蘇生長的季節(jié),這句話同時又從側面描寫了紅豆樹的生長,詩人借紅豆樹的生長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相思之情的與日俱增。這里詩人同時也運用了隱喻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把紅豆樹的生長映射到了自己對友人與日俱增的相思之情上。第三句“愿君多采擷”,表現(xiàn)出詩人希望把相思之情傳遞給友人,因為友人被貶至江南(南國),兩人也被迫分割兩地而不得相見,而首句中說到紅豆生長在南國,恰恰是友人所在之地。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于是詩人便借紅豆來傳遞自己對友人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希望友人看到紅豆便能想起自己。同時“我對你的思念已經(jīng)結成了果實”又為相思之情增添了一種別樣濃郁的色彩。筆者在前文也曾提到,在唐朝時紅豆“相思子”的稱號已經(jīng)舉世聞知,詩人用紅豆比相思的表達也愈加明顯。而句中的“多”字則是通過紅豆數(shù)量的多進一步表達了自己對友人深厚濃郁的相思之情,具有加深的用意。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是詩人的點睛之筆,既說明了“愿君多采擷”的原因,承接了前一句,同時最后的“相思”和也和首句中的“紅豆”形成呼應,點明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整首詩中的“生長”、“發(fā)芽”、“結果”、“采擷”,明明都與紅豆有關,詩人卻巧妙的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相思之情的與日俱增,并用紅豆傳遞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從隱喻角度來分析,詩人通過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自己的認知機制,創(chuàng)設意象表達情感。詩人把對友人抽象的相思之情(目標域)用具體實體紅豆(源域)來表現(xiàn),“紅豆”和“相思”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凹t豆”作為一種植物,具有生長的特性、數(shù)量上的可數(shù)性等。而相思之情作為人情感的一種,也同樣可以隨著時間而增多或者消退。正是因為來自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相似性,為實現(xiàn)隱喻提供了一定條件。“紅豆”的這些特性映射到相思之上,讓讀者更加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詩人對友人連綿不絕的、深厚的相思之情。同時“紅豆”本身紅而亮,質地堅硬,也為相思之情增添了熱烈、堅貞、純潔的色彩。
隱喻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不僅僅是詩人對隱喻的構建,同時還包括讀者對隱喻蘊含的理解。王維是把相思比作紅豆寫入詩中的第一人,引領了后世紅豆詩的熱潮。但后人多從愛情的認知角度來理解《相思》,因此后世涌現(xiàn)出的紅豆詩多為抒發(fā)男女之間愛戀。比如說唐代溫庭筠《新添楊柳枝》“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表現(xiàn)出女子對遠行郎君濃郁的相思之情。但同時,也有人從友情的角度來解讀王維的《相思》,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抒發(fā)友情的紅豆詩,比如說劉大白《長相思·雙紅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周剛直的思念之情;晚唐貫休《秋過相思寺》詩中寫道“紅豆樹間滴紅雨”,詩人以紅豆指相思血淚,用來表達自己對師友的思念之情。
2總結
李鑫華(2003:8)提出“關于詩歌中隱喻的作用機制,有三點值得注意:認知、情感和想象。”根據(jù)此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通過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自己的認知機制,創(chuàng)設意象表達情感。意象表面上組成了詩人的隱喻性語言,實質則是詩人表達抽象思維的工具。
王維是把“紅豆”引入詩歌的第一人,他把紅豆融入到《相思》里,用以表達自己對朋友深沉濃厚的相思之情。其中所描述的紅豆生長狀況實則是在說對友人相思之情的與日俱增,“多采擷”一方面是相思之情的動態(tài)傳遞,另一方面“(紅豆)多”又映射出相思情誼之重。這就形成了源域和目標域的完美結合?!断嗨肌芬辉娭性娙擞眉t豆來表達自己的抽象情感,可以更加傳神生動的突出相思之情的獨特品格:濃烈堅貞的同時又透漏著內(nèi)斂含蓄的特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較符合中華民族重情尚義、內(nèi)向而又堅韌的民族品格。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隱喻對母語為漢語的讀者來說,是比較容易能夠體會到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和想要表達的感情的,因為他們之間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相近的心理認知機制。然而這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讀者來說,他們會難以理解這種情感表達。所以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隱喻進行分析,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中國文化、理解中國古代詩歌所表達的抽象情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李鑫華.隱喻與詩歌:假設空間、理性意義與內(nèi)涵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2003(05):8-10.
[3] 唐佚名.唐抄文選集注匯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0-141.
[4] 余恕誠.唐朝風貌[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