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東
常德博物館曾展出過一張清代雕花床,被稱為“螺絲轉(zhuǎn)頂”,面積13平方米,據(jù)說當時為雕刻這張床,一幫工匠足足干了3年多。此床共雕刻了106個人物,加上一對夫妻睡在床上,湊足108人,古代以108為吉祥數(shù)字,吉祥如意圓圓滿滿寓在其中。
這張床雕刻可謂巧奪天工,各處圖案造型沒有一處重復。其中有“乾隆下江南”的浩大場面,文官儒雅武官威儀,車馬儀仗各具神韻;有嬉笑逗樂的金童玉女,有耕作田壟的勤勞農(nóng)人;有夏荷冬梅繁花似錦,還有種種珍禽異獸相映成趣,目光所及無一處不讓人稱奇。
令人贊嘆不已的便是被業(yè)內(nèi)稱為“桃源工”的桃源木雕。
歷史淵源獨特
“桃源工”是與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關的石雕、木雕、刺繡、玉石雕等手工藝的簡稱,木雕只是其中一種。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位于沅水上游的桃源縣,有著依山傍水的地理優(yōu)勢,這個因陶淵明文章而揚名的世外桃源之地,自古便是常德古城的“物流中心”。自唐以來,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據(jù)史載,明孝宗弘治四年,明憲宗第十二子封王于常德,為修建王府,調(diào)集了大批京城的能工巧匠,宮廷技藝也隨之來到常德,奢華精巧的宮廷手藝與質(zhì)樸大氣的民間工藝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精美細致與粗獷質(zhì)樸相結(jié)合的獨特手工藝,后人稱之為“桃源工”。桃源木雕技藝在清代時達到頂峰,工匠屢被召入宮廷為皇室所用,桃源木雕一時在京城風光無限、聲名遠播。
桃源山區(qū)豐富的木材資源為能工巧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加以民間對木質(zhì)雕刻家具的需求,桃源木雕便成了“桃源工”的一朵奇葩,其藝術(shù)成就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藝術(shù)價值的挖掘研究還有著廣闊的空間。
歲月流逝,大浪淘沙。具有桃源木雕的建筑、家具等目前已所剩無幾,存量稀少而愈顯珍貴。2016年,“桃源木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成為民間收藏的熱門。
藝術(shù)風格古樸
桃源木雕雕刻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風景、花鳥、人物、故事等,猶以表現(xiàn)喜慶吉祥的牡丹、喜鵲,象征品行高潔的梅花、松樹等形象居多。如喜鵲從上往下飛,寓意為“喜從天降”;而猴子偷桃,則有“封侯”的美好期盼。也有一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耖g故事,如郭子儀拜壽、秦觀夜訪蘇小妹等,都是木雕常見的題材。這些場景雕刻人物形象生動飽滿,情節(jié)刻畫入木三分。
而桃源木雕中的小件物品,如太師椅、梳妝鏡、抬酒簍等,雕工雖不太多,但其精致程度也非同一般。有的雕刻梅花,那花兒仿佛還在枝頭顫動;有的雕些瓜果,竟宛如真物,叫人嘆為觀止。一件叫做雁頂荷花食盤的木雕,雕刻著一只收攏翅膀、頭向上仰的大雁,嘴尖頂著木盤,盤上雕刻著盛開的荷花,黑色食盤不大,做工卻十分精致。有趣的是,大雁張開的雙腳卻踩在一條盤著的大蛇上,蛇身的暗紅色花紋清晰可見,蛇頭用力向上,像是正在奮力掙脫大雁的利爪,整個食盤細膩而光澤感極好。
在藝術(shù)風格上,桃源木雕和聞名于世的中國“四大名雕”——浙江東陽雕、福建雕、安徽雕、山西雕相比,“四大名雕”細膩繁復,髤飾精美,金碧輝煌。桃源木雕卻繼承了漢代磚雕的藝術(shù)精髓,返璞歸真,自然大氣,同時也不失雕琢之美,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的“計白當黑,以少勝多”的理論,造型夸張而不空洞,線條簡練而不簡單,其山水稍加點綴則意境深遠,其人物縱橫幾刀則神情兼?zhèn)洌浠B略施刻畫則生動飽滿。
從雕工技藝上講,雕花床上運用了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等上百種刀法技藝,每種刀法運用嫻熟圓通,每一處都恰到好處。桃源木雕雖起源于明代,卻與20世紀西方畢加索等人創(chuàng)造的“立體畫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追求以多角度描繪景物,將其置于同一畫面中以達到景物的完整,而且“桃源工”風格形成要早幾百年。
木雕作品中還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上漆,漆上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整個作品的視覺效果和保存年限。上漆時“引光”“退光”和“磨光”等工序極有講究,桃花源桃花觀中的一只木魚,敲打了20年還和新的一樣,而且越磨越亮,乃上漆手藝的杰作。
技藝傳承有方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岳麓書院的“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兩塊御賜匾額面臨年久損毀的危險,當時負責岳麓書院修復與研究工作的楊慎初老教授,選遍全國的名家大師,最終選中了朱文安及其弟子為匾額進行修復。朱文安,桃源佘家坪人,是我國著名根藝雕刻家、清代宮廷雕刻傳人,號稱“中南第一刀”。朱文安過世后,其子朱德元,繼承了父親的“神刀”。
“文革”中,一些桃源木雕因其雕刻內(nèi)容被打為“封資修”,雕刻品毀壞殆盡,手藝幾乎失傳,形勢十分嚴峻。面對“桃源工”技藝日漸衰落,常德的有識之士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了搶救性的民間收藏桃源木雕及“桃源工”的其他藝術(shù)品,為之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原常德市九龍宮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負責人張雪翔,是一位對桃源木雕有著特別感情的人。自從在湖南教育學院讀書,在岳麓山結(jié)識了正在修復御賜匾額的朱文安后,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就隨之改變了。1996年,42歲的他以“保護桃源木雕”為由申請退休并獲得特批,隨后將朱文安等一大批“桃源工”的傳人吸納到宮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而今,30多名出自該中心的能工巧匠,活躍在常德、湖南其他地區(qū)乃至全國各地。
常德春申閣上的“鴻林坊”,也有桃源木雕的影子?!傍櫫址弧钡漠a(chǎn)品陳列室,擺滿了竹制的雕花筆筒、古樸的登山杖、桃木劍、活靈活現(xiàn)的青蛙、貓頭鷹。而雕花樟木箱子,則是他們的主打產(chǎn)品,銷路很好?!傍櫫址弧贝竽憚?chuàng)新,采用手工雕刻、機械雕刻、激光雕刻等技術(shù)開發(fā)生產(chǎn)的仿古竹簡、木牌、木牘、木雕工藝字畫等一系列高檔工藝禮品,在選用題材上,融匯了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其仿古性、高雅性、獨特性,在木雕工藝品中獨樹一幟。這些裝飾性、實用性兼?zhèn)涞墓に嚻飞钍苋藗兦嗖A。
不僅本地人看準了桃源木雕的巨大市場,外地也已有人利用“桃源木雕”創(chuàng)業(yè)。重慶市酉陽縣鐘多鎮(zhèn)花園村,有一武陵山區(qū)馳名的木雕作坊,打的就是“桃源木雕”的牌子。兩位雕刻師蔣仕和喻敏,不僅從事根雕,還進行古典家具雕刻。其根雕作品妙趣天成,家具則根據(jù)客戶不同的要求量身定做,款式和設計上不斷創(chuàng)新,融匯了東陽木雕、潮州木雕以及土家族傳統(tǒng)手工藝,以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和審美藝術(shù)。其主要特點是采用木架構(gòu)造形式,造型簡潔、秀麗、樸素,強調(diào)家具的線條形象,風格明快清新。同時,充分發(fā)揮硬木的色澤和紋理之美,不事雕琢,突出線條的優(yōu)美自然,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是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究竟還是不是桃源木雕,外人很難分辨,但桃源木雕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