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栩晗 大方縣實驗高級中學 貴州畢節(jié) 551600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始動,帶來了舉國上下經(jīng)濟、文化的突變發(fā)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建筑設計界也同樣在尋求著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識形態(tài)的突破,活躍于當時建筑界的獨立建筑師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驗性的建筑設計語言。張永和作為一位長時間活躍在中國當代建筑界的獨立建筑師,其作品實踐是對整個中國建筑界的一個目擊和總結的過程。
作為建筑師的張永和 ,自從1977年在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學習建筑學,真正接觸到建筑學理論知識的熏陶則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學教育。而在數(shù)十年的建筑學實踐中,張永和一直保持著將實驗性建筑作為他的建筑學主張,早期在歐美國家通過參與競賽并獲得部分獎項,這也激勵著當時尚處學生時代的當下青年建筑師的建筑野心;而后來張永和大部分實踐更多是為了將其在教育過程或者理論探討中提出的設想體現(xiàn)于實際項目。而張永和面向公眾流傳比較廣泛的項目則有長城腳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覽建筑“砼器”兩個項目。
作為建筑學者的張永和,在對自己的設計思路以及對其學生的教導過程中這樣歸納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帶上以下三樣工具同行:1.寫作;2.把一個局部或一個細節(jié)作為設計的起點;3.繪圖必須具體,要注意細部表達?!倍@其中,張永和在國內(nèi)業(yè)界十分領先的開始了有關建筑的寫作探索。與其說建筑實踐是建筑師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促成的實際表達,而寫作則更多時候在建筑實體的實踐之余,進行“筆耕”,從而達到許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達。《繪本非常建筑》這本著作則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張永和的一部分對某些不能付諸實踐的建筑理念表達,而擅長寫作的建筑師也是在目前國內(nèi)建筑市場中十分稀缺的一類建筑師類型。
正是藉由著張永和的兩重身份不斷交織,他得以在建筑實踐和理論總結兩者之間進行反復審視自己。而以這兩個身份為基礎,張永和同時也擔任了多所學校的建筑系教育工作,以及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的評審委員。同時活躍于中西方的建筑學教育以及建筑實踐的張永和,對他的研究,或許可以成為一個了解國內(nèi)當代建筑設計局面的窗口。
長城腳下的公社是一個建筑群體作品,由SOHO張欣牽頭,集結12位著名建筑師,邀請他們位于長城腳下的地塊上各自設計一個建筑作品。這其中張永和也在其中,他的作品命名為“二分宅”——這樣一個具有濃厚的學術意味的建筑名稱?!岸终笔且粋€住宅建筑,平面上由兩個呈鏡像關系的形體組成一個角度,而其中的功能布置則是建立在以“角度”為母題上。中間形成一個庭院用于休閑游憩;雖說單從命名上看二分宅所提出的概念,張永和仿佛塑造了一個互相分隔、對立的空間,但是正是有著中間這個內(nèi)向圍合而成的庭院,使得整個建筑空間更加具有整體性,而功能上則在“二分”的邏輯下,形成了明顯的動靜,公私分區(qū)。這種設計生成邏輯同時兼顧了建筑學中所提倡的原型、符號等概念,這體現(xiàn)在二分宅的中間庭院所形成的角度是可以結合具體的地勢特點進行變化,而不用對兩邊的建筑主體進行改造;另外也是張永和在將現(xiàn)代建筑設計引入中國鄉(xiāng)村實踐的一個重要過程。他在二分宅的基本建筑構架上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土木營造”的思路,選取膠合木框架作為結構,而整個墻體則采用夯土做法,距此過去了十余年,夯土墻仍然是國內(nèi)鄉(xiāng)村建筑實踐所常用的一種手段。
砼器是張永和2018年的新作,協(xié)同海爾家電為“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設計的展覽建筑。如命名所示,整個建筑主體由混凝土打造,內(nèi)部空間依照四合院的概念圍合而成。內(nèi)部空間中幾個功能被固定在平面中,比如廚房、洗浴、寢臥具都是由混凝土打造,無法移動。整個平面布置被分割成三個主要區(qū)域:中心自然區(qū)、中部住宅設備區(qū)以及外部家居空間。案例的面世也引來多方評論,有的學者認為其設計概念與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中的中庭概念撞車,再加上同樣是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料,這使之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而張永和在這個案例中更加強調的是四合院的意向,且作為一個展覽作品,更多的是對展覽提出的“新型生活方式”進行解讀,他在這個項目中塑造了一個完全內(nèi)向的空間,這恰恰與當下的冷漠的鄰里關系異曲同工,將室內(nèi)采光完全通過室內(nèi)天井滿足,或許是張永和對于存在于現(xiàn)代混凝土籠子中的現(xiàn)代生活的一種解讀。這個案例中花了極大精力的設計便是中間自然庭院的部分,在天氣晴好的狀態(tài)下,四周原本作為建筑室內(nèi)墻壁的玻璃墻體可以抬升,從而使室內(nèi)空間與中央庭院進行結合。此處關于庭院的設計思路似乎在前述的“二分宅”中有所體現(xiàn)。
《繪本非常建筑》一書更像是一本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其中收錄了自從1996年的“席殊書屋”到2012年的“唯物主義展覽”在內(nèi)的31件作品及其詳細的設計分析圖解思路。這本書可以很詳細地看到張永和在他長年累月的建筑實踐過程中的思維過程,總的來說,可以歸納成幾個主要的影響到后來作品設計的精華之處:1.對于合院的原型探索以及再生,這在文章前面敘述的兩個案例中也可以窺見一二,張永和在對與建筑物相結合的院落的處理中都是秉持一種清晰的思路,也就是所謂的原型;他著重去探討院落與建筑主體之間的內(nèi)外關系,試圖從功能上對建筑整體進行補充和結合,將傳統(tǒng)的合院概念與現(xiàn)代主義思想進行結合,他做了很多努力;2.對于建筑材料與施工方法的實驗總結,從夯土到混凝土,從玻璃磚到人造石,張永和不斷地在他的建筑項目中進行實驗,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總結。之所以常被人定義為實驗性建筑的實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常常發(fā)生變化的材料選取和施工方法的更新。去看很多建筑師,他們往往是執(zhí)著于某一種建筑材料,或者某類施工工藝,希望能夠在這之上尋求新意,而驅使張永和發(fā)生各種改變嘗試的,往往是項目中特定的文脈要素或是地形氛圍。
張永和初觸建筑學時南京工學院帶給他的建筑基本功底,加上后來出洋深造所獲得的對建筑理論的掌握,他在建筑設計上所展示的視野、學識基礎以及廣泛的實踐,是與他不斷求變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離不開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名建筑教育者,他勇敢地將自己的作品作為試驗品,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忘總結歸納,將實際和理論進行不斷的融會貫通,這些又成為絕佳的教育素材,不斷激勵著中國建筑設計界的新進。
而活躍于國際舞臺的張永和,所擔任的身份則遠遠不止建筑師和建筑學者,除開在國內(nèi)高校建筑系擔任教職,他同時也作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另外還作為普利茲克獎評審委員,這些角色的交織迫使他不斷穿梭于中國與國際的建筑舞臺,在這樣的視野下,他得以集中更多精力用于對中國在地的建筑設計中所運用的現(xiàn)代主義的探討,這是很多建筑師無法輕易達到的層面。
張永和永遠敢于突破,敢于嘗試的設計精神,以及對待建筑嚴謹?shù)膽B(tài)度,時刻提醒著中國的年輕建筑師們,需要帶著更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進行建筑活動,而這里的建筑活動,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和建造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