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梅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幫助學生進行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對作文的關注點在于其考試的分數占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教學主要以如何取分為主,對學生的使用的教學方式也是以教師安排的命題教學為主。雖然保證了學生的成績提高,但是學生的相關能力卻無法得到提高。所以在新課改實施的階段,教師應關注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要對學生進行作文的系統(tǒng)化教學。
受到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影響,學生對作文的認識較淺,大部分學生對作文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作用,但是到實際生活中卻沒有實際意義。所以在學習中,學生多按照教師的安排,關注中考和高考的高分作文標題,對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較忽視。因此在當前的系統(tǒng)化作文教學中,教師第一應對學生的思維和心理進行改變,讓學生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得到改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思維提升,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讓其對身邊或者周圍的事物多進行觀察,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最主要的是,教師要幫助初中學生養(yǎng)成記錄或者整理新聞的習慣,讓學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相關素材的方法。不需要教師的安排,學生要對自己讀過的書籍或者文章等寫一些讀后感,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認知,了解到作文的重要性,讓學生得到整體的發(fā)展與提高。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實施因材施教的方式。所謂因材施教,即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當前的作文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關注的內容。如初中學生較為好動,喜歡體育運動。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文章寫作,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進行興趣教學,改變學生害怕和不愿意寫作文的情況,鼓勵學生作文,幫助學生得到作文相關能力的提升。
作文寫作過程中,想要對學生進行作文系統(tǒng)性教學,就需要在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是對材料的創(chuàng)新。新課改教學內容的實施,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對學生使用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使用名人事跡或者是相關故事進行舉例說明,但是這些材料都是學生已經使用得較多的內容,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提升沒有明顯的作用。因此在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使用的相關材料進行創(chuàng)新。如使用報紙或者電視新聞,最新的網絡熱點問題,讓學生可以得到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升。
作文提高的另一個關鍵是學生的語言表達問題。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教學多使用模仿的方式,即是在學生的作文寫作中,可以參考相關的文章書籍,按照文章和書籍上的寫作方式和語言表達來進行作文寫作。雖然這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整體能力,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固定化,同時語言方面也無法得到提升。所以在作文系統(tǒng)化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語言進行創(chuàng)新。語言創(chuàng)新有多種方式。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再設置相關文章內容的交流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找出相關文章合適的句子,要求學生記錄下來,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同時做到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對網絡中的熱點內容加以引進和使用。這樣學生既養(yǎng)成了創(chuàng)新的習慣,對作文寫作模式也有所改變。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讓他們多觀看視頻和收聽廣播,了解社會熱點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以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作。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需要很長的時間,通常老師先指導,讓學生檢查題目、思路,指出寫作時應注意的問題,大約需要15-30分鐘,最后讓學生開始寫作。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按照老師制定的規(guī)則進行寫作時是被動的。這種教學方法容易傷害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導致所有學生的寫作千篇一律、內容雷同。為此,我們應該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構思,然后引導學生選擇材料,從外到內,取其精華,防止材料的堆積。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換批改,為學生提供寫第二篇作文的機會,鍛煉學生互相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互相取長補短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綜上所述,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積累,通過不斷的訓練,創(chuàng)新自己的作文思維與語言表達,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