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晴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以載道”是中華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品格,決定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方式,通過語文教學來守護、理解中華文化,讓學生熟練運用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以文化自信書寫更具辨識度的華國文章,是高考作文命題的應有之義。基于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科8 套試卷9 道作文題(北京卷2 道任選其一)的分析考查,不難發(fā)現(xiàn)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導向:即是強調“以文化人”,重視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表達,考查學生的思辨性、時代性、文化性,突出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彰顯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
“在5000 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雹僦腥A優(yōu)秀文化積淀著文化自信的基因密碼,滲透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也是我們最為寶貴的文化軟實力?!拔幕瘋鞒信c理解”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提出的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汲取中華文化的豐富涵養(yǎng),進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對中華文化精神內核作深層次的解構,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新特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情懷、道德理想、價值追求等,散發(fā)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如,江蘇卷“物各有性,事猶是,人亦然”,揭示的正是傳統(tǒng)文化“執(zhí)中貴和”的價值追求?!爸小奔粗姓⒅械?、中庸、適中、不偏不倚,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和”即和合、合作、協(xié)同、親和,是承認事物多樣性,發(fā)現(xiàn)事物統(tǒng)一性,尋求事物協(xié)調性?!爸泻汀彼枷胧侵袊俗顦闼氐恼胬碛^、道德觀,培育了中華文化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固化為指導生活實踐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追求。“物各有性”“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協(xié)同、有秩,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這對建立良性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大國和平崛起等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中華文化從漫長的勞動實踐中來,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中華文化。勞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勞動意識、勞動精神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全國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引“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等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勞動的箴言,將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下社會“不愿勞動、不理解勞動”的一些偏差認識、錯誤思想作對比,引導考生對勞動這一亙古話題作深入思考,弘揚的是中華文化的勞動精神。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是最好的老師。彩陶青銅、茶葉絲綢、“四大發(fā)明”,三峽大壩、高鐵航母、北斗大飛機等,無不展現(xiàn)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接續(xù)奮斗的勞動精神?!耙詣趧油衅鹬袊鴫簟?,只有傳承勞動精神,才能接過新時代的接力棒,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接班人。
文化認同能夠增強文化凝聚、彰顯民族精神,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認同化民成俗,讓人找到認同感、歸屬感,促進人的向上、向好、向善,引導我們的日常行為方向,也從更深層次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靶揶o、字詞只是文章的基本,文章的大道是對民族記憶和個體靈魂的認知,作文教育擔負的使命,也必須與此相關?!雹?/p>
精神有了歸屬,生命才有了色彩。上海卷“中國味”,節(jié)選自學者辛豐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名為《耐人尋味的中國味》的文章。在當今全球化、多元化、網絡化的時代,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對中國味的感悟,是對中華文化的深情回顧和體認,表達的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音樂如此,其他亦然,以最具中國味的漢字為例: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石,最節(jié)省、最富聯(lián)想、最具美感、使用人口最多,一字一音、一字一意,每一個方塊字攜帶的都是文化,穿越時空固化于每個人的血液中。漢字書寫的意義和魅力在于,讓世界知道“文化的中國”,一個自己認同、他人肯定的自信中國。商周的青銅,戰(zhàn)國的爭鳴,漢代的典籍,大唐的詩歌,兩宋的思辨,明清的小說,都是世界文化史的輝煌篇章,是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有力注腳。正如《耐人尋味的中國味》結尾所感:回顧尋中國味的歷程,有個總的感受:聽域外之樂,進入角色,也能化隔為不隔。賞家鄉(xiāng)之音,一旦有會于心,那可真是一種“浹髓淪肌”般的享受。誰叫我們是有綿延幾千年文明的中國人呢!
再如北京卷“文明的韌性”,激發(fā)考生深刻認知中華文化的品格與精神:“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xiàn)出‘韌’的精神。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雖遭西方文化沖擊,但在沖突陣痛中鳳凰涅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自成體系、更具特色,這就是“文明的韌性”?!叭酥踩崛?,其死也堅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進取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的寫照。思古觀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難而上,化危為機,更需要激發(fā)出這種文明的韌性?!?019 的色彩”打通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通道,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以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為脈絡譜寫的奮斗之歌,無不為文化認同提供了最豐富的精神支撐和實踐詮釋,既是“2019 的色彩”底色,也是“文明的韌性”的實證。當然,文化認同不是盲目的、排他的,文化自信也不是夜郎自大、唯我獨尊,更不是閉關自守、故步自封,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歷史大趨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在絢爛色彩中體現(xiàn)文明的韌性,這是“文明的韌性”與“2019 的色彩”的辯證關系。
家國情懷是扎根于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雖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表征,但始終都是文化自信激昂的主旋律,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時代強音?!傲⒌聵淙恕弊罡镜娜蝿帐侨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高考就是要選拔出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xiàn)。全國卷Ⅱ“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截取1919年、1949年、1979年、2019年、2049年五個時間節(jié)點,突出不同階段的時代主題,將深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xiàn)實、貼近考生的方式呈現(xiàn)于作文試題,“啟示考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刻感受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創(chuàng)造青春中國、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歷史定位”③?!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新課標多篇古詩文都從不同方面展示了心懷天下、殺敵戍邊、蒼生飽暖的家國情懷。語文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國情,認識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學習、探究中鍛造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以服務國家強盛、民族富強和人類社會進步為使命,培育深厚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家國情懷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原鄉(xiāng),是與生俱來的對自己、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個人前途命運從來都是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天津卷“國家的前途”與全國卷Ⅱ異曲同工,引方志敏、陶行知、黃大年三位個體的話語,愛國主義情懷躍然紙上,分別表達對中國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心,個人對國家、民族的擔當與責任,個人獻身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榮譽感、自豪感,聚焦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和人類的關系?!睹献印酚性疲骸疤煜轮驹趪瑖驹诩?,家之本在身?!奔沂亲钚瑖乔f家;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個人與社會是須臾不分的整體,家國情懷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道統(tǒng),滋潤的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彈奏的是新時代民族復興的鏗鏘音符。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給出了明確定位:即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表明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綜合特點。語文學科所教的不僅是知識,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是面對現(xiàn)實生活運用母語聽、說、讀、寫和表情達意、交際溝通的顯性技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文化自信的價值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高度文化自信的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傳道受業(yè)解惑”,教育活動自出現(xiàn)以來就具有理想氣質、人文精神,蘊含著人類所有的美好期待,是人類精神的一般趨向。全國卷Ⅲ是一則漫畫材料:“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畫面主題清晰,中心指向明確,通過特定情景的引入,暗含尊師重教、師生情誼、責任囑托等訊息,一下子拉近了教育主題,使考生在感受師生情誼、體驗情感溫度的同時,對教育的人文價值追求、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產生強烈共鳴。作文是語言訓練的集中反映,也是最好的思維訓練、素養(yǎng)展示,“作文的立論本質是立人”。師生關系是校園里最常見、最普通的人際關系,學生的感受最真切、最具體,學生對師生的情感觀察到了、感受到了,如何組織語言找尋最佳方式表達出來,這就需要調動分析思辨、整合聯(lián)想的細胞,展現(xiàn)考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語文教學應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統(tǒng)一起來,通過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來為學生的精神奠基,使學生在語言思維、人文素養(yǎng)、心靈品質等多層面獲得提升滋養(yǎng)。
高考作文注重從文化基礎、個體發(fā)展和社會參與的維度,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健全的理智、健康的情感,重點考查的是考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浙江卷“作家與讀者”,揭示了兩種不同觀點的思想碰撞,以“假設”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將“作家”與“讀者”的關系“作為一種隱喻,引導學生將對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思考遷移到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觀照,作文之道與做人之道相融通,“‘作家’ 指向青少年自身及其生活經歷,‘讀者’則是學生生命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雹芤龑Э忌鷱牟煌嵌劝l(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挖掘問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關聯(lián)現(xiàn)象,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理解語文、應用語文,深入分析闡釋,在語文應用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生活,這是作文創(chuàng)作之道,也是重要的語文品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華文化獨具特色、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滲透于聽、說、讀、寫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審美追求等方方面面,為立德樹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智慧保障。以上從“感悟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認同、厚植家國情懷、思辨當下生活”四個維度,將2019年全國高考9 道作文題分解開來分別解說,只是為了便于表述闡釋和交流探討。在教學和寫作實踐中,雖然需要各有側重、典型突破,但更多地則是要系統(tǒng)把握、綜合運用,有機統(tǒng)一地推進文化自信的涵養(yǎng)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