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交流"/>
于 軍
《鴻運當頭》
清代畫家唐岱在《繪事發(fā)微·讀書》中說:“畫學高深廣大,變化幽微,天時、人事、地理、物態(tài)無不備焉。古人天資穎悟,識見宏遠,于書無所不讀,于理無所不通,斯得畫中三昧。故所著之書,字字肯綮,皆成訣要,為后人之階梯,故學畫者宜先讀之。如唐王右丞《山水訣》、荊浩《山水賦》,宋李成《山水訣》、郭熙《山水訓》、郭思《山水論》、《宣和畫譜》、《名畫記》、《名畫錄》、《圖繪宗彝》、《畫苑》、《畫史會要》、《畫法大成》,不下數(shù)十種。一皆句詁字訓,朝覽夕誦,浩浩焉,洋洋焉,聰明日生,筆墨日靈矣?!刂芯呱舷虑Ч胖迹笙戮呖v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讀書之功,焉可少哉。……彼懶于讀書,而以空疏從事者,吾知其不能畫也?!痹凇独L事發(fā)微·游覽》中說:“至山水之全景,須看真山?!裟茱栍^熟玩,混化胸中,皆足為我學問之助。古云:不破萬卷,不行萬里,無以作文,即無以作畫也?!旁飘嬘腥罚荷褚?,妙也,能也。而三品之外,更有逸品?!侥芷氛撸缜谝栏穹?,多自作畫。欲到妙品者,莫如多臨摹古人,多讀繪事之書。欲到神品者,莫如多游多見。而逸品者,亦須多游。寓目最多,用筆反少。取其幽僻境界,意象濃粹者,間一寓之于畫,心溯手追,熟后自臻化境,不羈不離之中,別有一種風姿。故欲求神逸兼到,無過于遍歷名山大川,則胸襟開豁,毫無塵俗之氣,落筆自有佳境矣?!?/p>
《長 城》
《繪事發(fā)微》讀后,受其啟迪,豁然開朗:其一,明讀書之理;其二,明繪畫之道。下面我將從山水畫的發(fā)展和我個人的體會兩個方面來說說我從《繪事發(fā)微》中獲得的感悟。膚淺之見,請前輩和同仁批評指正。
于軍,1970年出生于北方瓷都唐山,系河北省美協(xié)會員,河北省注冊陶藝師,唐山市工藝美術(shù)師。1985年到1988年就讀于唐山陶瓷學院(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繪畫工作。
《黃河》獲2015年第二屆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銀獎。
《?!帆@2016年大地杯陶瓷比賽銀獎。
《壺口瀑布》獲2017年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金獎。
《長城》獲2018年中國陶瓷名家名作金獎。
一
山水最早是人物畫的背景。畫家們在人物畫中點綴山水,目的是為了讓人物畫更生活化、更場景化。當畫家們在觀山觀水中體悟出自然山水之美能讓自己心曠神怡,便想著將這種“暢神”之美賦予筆端,示于他人,山水便開始慢慢向獨立的方向漸進。
山水畫的獨立在隋唐(現(xiàn)存最早的山水畫作,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山水畫的發(fā)展過程是山水大家在技法、繪畫理論諸方面不斷探索累積的過程。在山水畫的發(fā)展過程中,貢獻最大的是“皴法”和“構(gòu)圖法”。山水畫從早期的只能以純線條勾勒物象外形輪廓(隋唐以前“空勾無皴”),不能體現(xiàn)自然物象質(zhì)感和空間感,到能以點、線為基礎(chǔ)表現(xiàn)山石樹木脈絡、紋路、質(zhì)地、陰陽、凹凸、向背的“皴法”寫出自然物象的質(zhì)感(五代以后“皴染俱備”),能以“三遠”構(gòu)圖法表現(xiàn)出大自然的空間感,其功在山水大家們看真山、悟自然、創(chuàng)新法,并將其感悟記錄下來,傳于世人,共同推動的結(jié)果。我從前輩的理論著作中捋得一些線索:
1、皴法成系統(tǒng)由歷代畫家積累:從五代后梁畫家荊浩的“斧劈皴”、五代南唐畫家董源的“披麻皴”起,到北宋畫家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卷云皴”,南宋畫家李唐的“斧劈皴”和“馬牙皴”、馬遠和夏圭的“大斧劈皴”, 元代畫家王蒙的“解索皴”、倪瓚的“折帶皴”,明代畫家沈周的“亂柴皴”,……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抱石皴”,是歷代畫家根據(jù)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和樹木表皮狀態(tài),加以概括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程式。皴法在清代被繪畫理論家們歸納撰寫成書,如清·鄭績的《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清·唐岱的《繪事發(fā)微·皴法》、清·石濤的《石濤畫語錄·皴法章》、清·方薰的《山靜居論畫》,成為中國繪畫史的寶貴財富。
《黃 河》
2、構(gòu)圖逐漸成熟由歷代畫家豐富:從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國繪畫史上第一篇關(guān)于山水畫的理論文章)中提出“遠近法”構(gòu)圖理論起,到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提出的透視關(guān)系,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再到在畫論中未提擊卻被山水大家廣泛運用的“散點透視法”,是歷代畫家飽覽真山真水,以親身體驗總結(jié)出來的章法。構(gòu)圖的逐漸成熟,特別是“散點透視法”出現(xiàn),讓畫者可以在有限的圖畫中表達許多主題,形成一幅可以邊走邊看的長卷,給人以“萬千氣象,盡現(xiàn)眼前”之感,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沁園春,雪》
前輩創(chuàng)造的繪畫技法為后人作畫奠基,前輩撰寫的理論著作為后人作畫引路。后人,則可從書中取得真理,尋得捷徑,迅速成長;后人,亦可從書中獲得啟迪,效仿先輩,飽覽真山真水,從而讓畫隨時代,也有所創(chuàng)新。
《壺口瀑布》
二
我從前輩的理論著作中看到了許多紀實的內(nèi)容,比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曰:“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砧石門之流,于是畫象布色,構(gòu)茲云嶺?!鼻G浩在《筆法記》中曰:“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shù)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鉦山,四望迥跡,入大巖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煙,疾進其處,皆古松也。中獨為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虬之勢,欲附云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jié)自屈。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樹萬本,方如其真。”黃公望在《山水訣》中曰:“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fā)生之意?!边@些紀實讓我真正明白唐岱為什么會在《繪事發(fā)微》中教導后人“欲求神逸兼到,無過于遍歷名山大川,則胸襟開豁,毫無塵俗之氣,落筆自有佳境矣”。
《海》
受前輩影響,我作瓷畫,從不閉門造車,而是常常背著行囊走進大自然,享受前輩所說的“暢神”之感。一年四季,每個季節(jié)我都要旅行,東西南北中,擇佳期觀山觀水,每遇奇景,都會像前輩一樣,停下腳步,細觀其形、其姿,細悟其質(zhì)、其肌理,然后打開畫本將其記寫下來。觀景、寫生讓我真正體悟到前輩為何會如癡如醉于一景一物的心境,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活動,它會讓你不知時間溜逝。
我喜歡黃河、長江、長城,所以我歷年都要游歷它們,從未間歇。黃河、長江、長城有一個共同點,即朝夕、四時,變幻無窮,令人如癡如醉。我喜歡遠眺它們,我喜歡那種澎湃壯觀猛襲心胸的感覺,我喜歡它們?nèi)缬彤嫲愕暮甏髨雒妗?/p>
我是一位瓷畫藝人,如前輩所云:“若能飽觀熟玩,混化胸中,皆足為我學問之助”,飽觀黃河、長江、長城,心中便有了別樣感受,這種感受時時觸動著我,令我有了要突破傳統(tǒng)陶瓷彩繪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的念頭,總想將胸中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似油畫的瓷畫。我開始嘗試以油畫和國畫兼之的形式描繪我胸中的奇觀。在傳統(tǒng)的陶瓷彩繪工藝中,新彩有國畫所見即所得的特性,因此,我選擇了新彩工藝。但是,要讓新彩能呈現(xiàn)出真實的黃河、長江、長城似油畫一樣的實景效果是不易的,調(diào)配顏料——試燒——再調(diào)配顏料——再試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成功了。我的《黃河》在2015年第二屆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中獲得銀獎,我的《壺口瀑布》在2017年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中獲得金獎。獲獎說明我的創(chuàng)作之路是對的,感謝前輩引導我從真山真水中找到了創(chuàng)作方向——畫瓷上油畫。
是讀書,特別是讀繪畫理論,讓我有法可尋,能學前輩成法免走叉路。是游覽,特別是“飽觀熟玩”,讓我“落筆自有佳境”,且能獲得創(chuàng)新之機。讀書游覽,自出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