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霖(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中風之后,患者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由于和手功能相關的神經系統(tǒng)結構復雜,在進行恢復時難度非常大,很多中風患者的手最終都會呈現出“握拳狀”,失去了執(zhí)行功能。但如果可以盡早鍛煉并選擇正確的方式,手功能或許就能得以恢復。
首先解決“張不開”問題。中風患者的手出現“握拳狀”,主要是因為大腦失去了對手部的控制,手部屈肌肌肉張力升高、痙攣造成。對于這種痙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牽伸腕手部屈肌(就是掌管“勾腕子”和“抓握”功能的肌肉),讓手“軟下來”。具體方法:家人先用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大拇指,以及和大拇指相連的手掌大魚際部分,同時用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其余四指和手掌掌心部分;然后將手指和腕部同時牽伸開;最后讓整個患側上肢擺成類似交警使用的“停車”手勢。
肩肘腕練習不能少。在中風患者手功能的康復中,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如果固定上肢肩肘腕,單獨運動手部,手指可以較為順利地“張開”“抓住”,一旦解除肩肘腕固定,手的活動就沒那么容易了。所以要想有較好的手功能,完備的肩肘腕功能不能少。建議在進行手功能訓練前,先活動一下肩肘腕,可以進行“前舉胳膊”“側舉胳膊”“屈伸肘部”“屈伸腕部”等主動訓練,當肩肘腕得到有效運動,關節(jié)周圍肌肉較為松弛后,再進行手部運動功能訓練。
“抓握”練習有技巧。對練習抓握,很多人存在誤區(qū),如“手不會動沒關系,每天多撿幾盤黃豆就行”“手不會動要使勁兒抓,抓得越用力越好”等。這些方法確實使一部分手功能障礙患者得到了恢復,但更多使用上述方法的中風患者卻是“越練手越緊”,最后反而完全失去了手功能。建議手部運動以伸展(即“張開手”訓練)為主,“撿黃豆”等經典手功能訓練方法,應在“張開手”完成得較好時再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
輔助器具巧利用。鍛煉手功能有很多不錯的輔助器具可以用,如手指不能運動時,可以使用分指板,控制手部痙攣和攣縮的出現;在手指有微動時,可以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儀增加手指的主動運動;當手指有了比較好的“張開”和“抓住”能力時,可以使用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小球進行功能性訓練;若在此基礎上還有進步,可以在手功能康復中加入如“打字”等涉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任務。
總之,中風后手功能能否恢復與鍛煉方法密切相關,長期手功能不能提高的患者,最好及時到專業(yè)康復機構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