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新
(淄博市紀委,山東 淄博 255001)
宣統(tǒng)元年(1909),在山東巡撫李秉衡十二卷《聊齋遺稿》的基礎上,由王敬鑄主持,孫乃瑤參與校閱,“刪其缺略重復,及廖廖數(shù)言,無甚意味者”,[1](P1551)編成《蒲柳泉先生遺集》,計劃“集資鏤版,公諸同好”。[1](P1551)孫乃瑤于該年的農(nóng)歷十月為蒲松齡這部文集作跋。茲依據(jù)相關資料,對孫乃瑤生平事跡作以下考證。
孫乃瑤在跋中高度評價《蒲柳泉先生遺集》的社會影響、歷史作用和文學價值,稱其“雖駢、散各體俱備,然類多酬應之作,非精心結(jié)撰文字。但才人之筆,偶爾點綴,自具翩翩逸致,亦好古之君子所不忍聽其湮沒者也。”[1](P1552)認為這部遺集收錄的文章雖然大多是應酬之作,但立論高雅、超凡脫俗,語言率真、揮灑自如。孫乃瑤認為自己校閱的這部文集,就像晚唐孫樵所言,是“物之精華,天地所珍惜”;這部“金玉”般的文集,雖然于蒲松齡在世時“埋沒銷鑠,見遺于當時”,但它一定會像北宋歐陽修所言“寶之于后世”,而且“文章已自行于天下”。不僅如此,蒲松齡一定也會“伸于后世”,載入史冊。應該說,孫乃瑤對蒲松齡及其文集的評價是客觀公正的,既沒有貶低,也沒有過度溢美,就是今天看來,也完全符合實際情況。
孫乃瑤是清末民初知名教育家、理學家,與其孿生弟乃琨(字仲玉,號靈泉)并稱魯中大儒。他字伯琴,一字琴舫,生于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初三日,病逝于1914年的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四歲,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qū)雙楊鎮(zhèn))董家村人。其祖父在洵,字子信,邑廩生,性情嚴謹剛毅,專注程朱理學,著有《易經(jīng)解義》《春秋解義》《孟子年譜》。父親未修,字立甫,壯歲早逝;母親趙氏,系新城縣張店(今淄博市張店城區(qū))人氏;兄弟八人(八弟早亡),孫乃瑤居長。孫乃瑤先娶賈氏,繼娶楊氏,生育一女,嫁于劉氏。孫乃瑤淳厚樸實、天資聰慧,八歲時與乃琨同入私塾,拜從兄孫乃珠(字合浦)為師,十三歲時在家半耕半讀,光緒元年(1875),補縣學附生(秀才)。[2](P4-6)五年(1879),與乃琨離開縣學,在外教書,補貼家用。十年(1884),拜識焦云龍(字雨田),并由此得聞三原賀瑞麟(字角生,號復齋)大名,立志前往拜師求學。次年赴陜求學,因故中途返回。十七年(1891)正月,通過乃琨向賀瑞麟納贄請益,賀先生將其原字“琴舫”易之“伯琴”,并寄信鼓勵。二十三年(1897),拜濰縣張昭潛(字次陶)為師。二十七年(1901),登泰山、游曲阜,謁復圣廟,拜長山范文正公祠,作詩數(shù)首。同年,焦云龍于陜西潼關任上去世,撰寫祭文《祭焦雨田先生》。三十三年(1907),張昭潛去世,親往濰縣哭吊,同年拜榮城縣孫葆田(字佩南)為師。宣統(tǒng)元年,接受縣學聘請,任淄川縣高等小學教員。二年(1910)夏天,前往北京拜見著名理學家夏震武。歸時,夏震武為其兄弟二人寫有贈序。是年,辭去縣學教職。三年(1911),曾赴濰縣吊唁孫葆田;夏震武告歸故里后,仍與其書信往來不斷。1913年春至1914年五月之前,在黌山后洞教讀。是年五月,徒步千里,遠赴浙江富陽靈峰山中,就學于夏震武,八月因病去世,夏震武寫有《祭孫伯琴文》。九月,孫乃琨歷盡艱辛,將其靈柩運回淄川安葬。[2](P533-542)孫乃瑤去世后,孫乃琨撰寫了《孫乃瑤行實》《先兄伯琴行述》,以示悼念。時值民國政府國史館征求各地遺賢,淄川士紳胡希昌等人采集其事跡,擬成《為孫伯琴先生請表揚稟稿》,上報總統(tǒng)府,時任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褒揚孫乃瑤“里黨觀型”。[2](P324)1915年,孫乃琨整理乃瑤生平遺文,刊印《孫伯琴先生遺集》。1935年,又重新刊印,分上下兩冊,主要內(nèi)容有論說、序跋、書牘、雜記、詩歌、語錄等。孫乃瑤主要事跡如下:
第一,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孫乃瑤少年喪父,因為家境貧苦,其父棺殮極薄,孫乃瑤負疚終身。每當遇到父親忌日,他便痛哭不止,不能飲食,數(shù)十年來一如既往。孫乃瑤每天晨起,都會率領諸弟向母親問安,從不間斷。遇到可口食物,未經(jīng)薦新、奉母,自己絕不會先去品嘗。母親生病,孫乃瑤臥不解衣、藥必親嘗,沒有怨言,從不懈怠。母親病危,他焚香吁天,情愿減少自己壽期以延長母親生命。等到母親病愈,他感謝上天恩德自愿持齋,不沾葷腥,時間長達十年。孫乃瑤依靠外祖父扶持長大成人,對其恩德念念不忘。外祖父去世,他十分悲痛,率領諸位表弟遵循古禮,朝夕哭奠,時間長達三個月。在沈陽經(jīng)商的七弟乃瑛生病,母親非常牽掛。孫乃瑤橫渡渤海前往尋找,帶著他一起返回家鄉(xiāng),了卻母親心病。弟弟們?nèi)绻羞^錯,他從不嚴厲斥責,而是反復勸說,一定令其感悟,不再犯錯。二弟乃琨在黌山讀書期間,乃瑤盡管身體瘦弱,即使盛暑嚴寒,一定親自送去干糧,不使其因往返而耽誤課程。
第二,為人端方,捐介自守。孫乃瑤與朋友交往,披肝瀝膽、情同骨肉,受人之恩、終身不忘。如果有人托付一事,必定盡力為之,不會因為困難而停止。宣統(tǒng)元年淄川縣高等小學成立,校長不尊重教師,以其新規(guī)把教師當作下屬吏員對待,孫乃瑤堅決不接受禮聘,直到縣官出面邀請,才勉強接受聘請出任教師。淄川境內(nèi)有公晳子墓,鄉(xiāng)紳們籌劃建立祠堂,歲時祭祀,大家都前往商議,唯獨孫乃瑤沒有按時到達,眾人十分驚訝。后來才知道孫乃瑤已經(jīng)籌措資金著手建設守墓房屋,并置辦祭田,以為春秋享祀之資。大家都認為孫乃瑤籌畫周詳,他人不及,極為佩服。孫乃瑤中年喪妻,母親慮及子嗣責令他續(xù)娶,本縣有一富戶敬仰孫乃瑤的品行,有意將女兒嫁給他,并且陪嫁價值千金嫁妝。孫乃瑤慨然回絕:自己本是貧寒人家,為什么要高攀富戶?后來續(xù)娶了貧寒人家的女兒。
第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孫乃瑤十七歲時,與其弟乃琨同在義塾讀書,時值歉收,家無升斗之蓄。一位陳姓老伯送給他們一些高粱面,兄弟二人每天熬一鍋稀粥,早晚一半,只能半飽。人們常說范仲淹畫粥而食,生活清苦,孫氏兄弟比其更為艱苦。孫乃瑤對陳老伯饋糧救饑之事念念不忘,每年節(jié)日都前往問候。孫乃瑤在學堂教書時薪金被盜,價值六十貫銅錢,堂長要嚴加追問,孫乃瑤卻說:“瓶子已然破損,何必再去管它。”之后再也沒有追查偷錢之人。孫乃瑤在桓臺縣教授私塾時,有一天夜里口渴,叫醒學童煮水泡茶,學童誤把毒物當作茶葉,孫乃瑤飲后中毒,暈倒在地。親友聞訊,竭力搶救才得以脫離危險。館東擔心孫乃瑤痛責學童,孫乃瑤卻說:“這是無心之錯!”不再追究其過失。
第四,好學上進,精益求精。孫乃瑤自小傾心仰慕程朱理學,尤其喜好易經(jīng),曾集十余年之力,潛心研究朱子《易經(jīng)本義》,頗有心得。他每當聽說外地有此類書籍,便不辭辛勞,往往徒步百里前去借閱。孫乃瑤認為,儒家學者讀書,以加強品德修養(yǎng)為重,著書立說只是次要之事。因此,他生平不事著述,留在世上的只有日記、文集若干卷,這些著述后來由其弟乃琨編印為《孫伯琴先生遺集》。孫乃瑤從少年時即有志于圣賢之學,所經(jīng)歷的老師都是純德之儒。他聽說長山縣焦云龍在家守孝,于是偕同二弟乃琨一起前往接受教育。宣統(tǒng)二年夏天,孫乃瑤請示母親辭去教職,籌措資金前往北京求教于夏震武。時值酷暑炎天,孫乃瑤不畏日曬雨淋,來到京師大學堂。夏震武大受感動,收他為徒,親自授課,并且贈送部分著作。1914年春天,孫乃瑤徒步千里,遠赴浙江富陽靈峰山中,再次受業(yè)于夏先生。孫乃瑤在靈峰精舍虛心請教、刻苦學習、學業(yè)精進。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竟因病離世,令人惋惜。
第五,才華橫溢,成就蔚然。孫乃遙不但潛心研究程朱理學,而且在文史方面的造詣也很深,還喜好作詩。他在黌山教讀時,寫有《梓橦山記》,文曰:“梓橦山在般陽東北,南接黌山。黌山祀鄭康成,梓橦山祀王孝子,蓋前后相望云。梓、橦本二山,山于左者曰梓,于右者曰橦,孝子祠于兩山之間。祠西有玉皇殿、關公祠,后人所置者。祠東筑廳三楹,廳之南筑室二間,為吾儒讀書處。其北舍,則道士棲也。祠東有八棱碑,斷為二:一在崖上,一在崖下。諦視有篆隸,跡不可辨識。祠西數(shù)武,有泉噴濺如珠,澄泓不竭。溪澗自西南屈曲來,無源,雨流旱涸未有定。祠之內(nèi)外,松柏數(shù)十樹,蒼翠蔽日。其植在崖者,根出地上,夭矯蟠曲如虬龍。山多柿,方深秋,如丹如燒,艷艷可愛。……亂臣賊子,能廢孝子之祀于一時,不能廢孝子之祀于萬世。讀書于此者,覽山中之風景,扶先哲之遺跡,得無有惻然而感、奮然而興者乎?是為記?!盵3](P61)文章記述明晰、描寫生動,感慨由衷,實為一篇游記范文。此文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對梓橦山描述最為詳實的一篇文章,對今人研究、開發(fā)梓橦山將會起到一定作用。其五言律詩《游前洞讀朱子語類》其二云:“有方換凡骨,共推子朱子。奚為惑岐途,浮華奪真理。畏岱喜丘垤,厭肉嗜糠秕。已往安可追,反轡當自此?!盵4](P7-8)此詩與第一首相比,雖然說教味濃,但志向高遠、立志堅定,對推動后人深入研究程朱理學極有借鑒意義和促進作用。
附:孫乃琨《先兄伯琴行述》
先生天資醇實。幼從再從兄合浦先生讀書,即知刻苦自立,年十五補縣學附生。歲饑困甚,食或不給,而嗜讀不輟。性孝友忍讓,或有過,受母笞,無幾微怨意。吾父歿,家益困,館于外,百計求甘旨以奉母。母病,夜禱于天,愿減己壽益母。病愈,為茹素十年。遇饑歉,恐母饑,即食不敢飽。祭前必齋。遇先君忌辰,輒泣涕不食,或竟日僅啜粥一盂,數(shù)十年如一日。與兄弟尤極友愛,遇勞苦事輒身先,美味則不集不食。殫竭心力,以供諸弟讀書。七弟賈沈陽得疾,聞訊,即日踔海往,立攜以歸。諸弟有失,必委婉曉譬令改。琨率諸子讀書山中,值嚴寒盛暑,輒躬致餱糧,不令琨一日曠功。遇期功喪,即素食,不與燕會、不內(nèi)寢。外父死,不內(nèi)寢者幾一年。吾母以無子責之,先生言:“君子不奪人之喪?!庇馐率純?nèi)寢。生平以禮法自持,雖處閨門之內(nèi),嘗自警懼。夫婦相敬如賓,啟口必勉以大義。時為之講古今節(jié)孝事,未嘗一言及于私昵。遇同志友,則披肝瀝膽,情同骨肉?;蛲幸皇拢乇M力為之,不敢以難而止。受人之恩,終身不忘。幼孤,賴外家扶持。外祖子元府君歿,率諸表弟遵古禮,朝夕哭奠者三月。性好善,少讀《通鑒》,見濂、洛諸賢,即傾心向慕,慨然有求道之志。以家貧,諸弟又未授室,不能棄舉業(yè),專心于學,故于程朱陸王及諸家學術,未能究極其異同。然聞有性理書,即不殫徒步數(shù)百里往求。邑有公晳子墓,邑紳方集議建祠。眾皆往,先生獨不至,咸訝之。后始知先生已具呈縣令,籌畫周至,為眾議所不及,乃大服。三謁孔林、孟廟,作為詩歌以志景仰。焦雨田先生丁父憂,廬墓側(cè),先生因從學文。得聞清麓先生名,屢欲往從游,卒以窘于資未果。嗣又從佩南、次陶兩先生。聞靈峰先生緒言,即從佩南先生借《靈峰文稿》,全錄之。見諸友,必問靈峰邑里,為千里負笈計。己酉,受縣學聘。庚戌夏,方以暑假治裝赴浙,得濰陽韓錫侯書,知靈峰先生主講京師大學。越晨,即入都執(zhí)弟子禮。冒暑奔馳,汗流遍體,無識者或誚其愚。先生自見靈峰先生后,始知陸王為禪,而一意程朱,明辨心性理氣,于漢學、西學,皆能洞見其流敝。毅然以斯道為己任,崇正黜邪,志益堅,功益密,躬行益力,邑中官紳以先生劬學篤行。改歲,仍留主講,先生固辭不往。國變后,僻居黌山后洞,課諸子。茹糗飲水,時掘薇蕨以充饑,他人不能堪,而先生處之怡然。邑中富家厚具修脯以延先生,先生均力辭之。蓋有得于函文“壁立萬仞”之教者深矣。先生既遭國變,即絕意仕進,惟眷戀師門不少衰,時時形諸夢寐。夏初,知靈峰先生有尤子之喪,即赴浙慰唁,并籍以親領微言。親友聞者,咸極力勸止,先生意不愿。吾母亦促之行,即日就道。既至,即以二詩寄王表叔海樓,視天地間無樂于親師問道者。周子謂:“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毕壬械糜谒沽x,不以生死利害動其心與!嗣聞德、日構(gòu)兵,懼貽母憂。吾母復喻之曰:“多侍先生一日,即多聞一日之道,無遽歸?!毕壬媚该嫦?,而不意竟歿于師門也。夫以眷眷求道之心,聞師門有喪,即不憚數(shù)千里跋涉往唁,復以師病不忍恝然辭去,卒致病,歿數(shù)千里外,此于圣賢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者,果何憾焉!宜靈峰先生痛悼不已,賜之墓志,寵之祭文,而有“求道以死,四海一士”之褒與。
先生諱乃瑤,伯琴其字。生于咸豐辛酉七月己丑,享年五十有四。父諱未修,母趙氏。娶賈氏,繼娶楊氏。女一,字劉氏。朝聞道,夕死可矣!先生之死,返之先生求道之心。順乎母命,歿于師手,得正而斃,可以無憾。而琨等少孤,受先生以教以養(yǎng),以有今日,竟不獲一視含殮。以先生之孝友,而天竟斬其嗣,又奪其年,委百世嗣續(xù)之重以死;有母有弟,不得一日復相依以處,酷矣!極矣!顏夭跖壽,夢夢之天,既不可問。琨亦不知有生之可樂,而死之足悲也。惟以老母在堂,不得不茍延殘喘,且廢先生之正學醇行而不彰,則罪戾滋重。用是忍泣咽淚,略述梗概,冀有當世知言君子采覽焉。弟乃琨泣述。[5](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