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合成生物學:開啟生命科學“會聚”研究新時代

        2019-01-28 14:22:23趙國屏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19年6期
        關鍵詞:生物學生物研究

        趙國屏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和自然界各種物質形態(tài)、結構、性質及其運動和發(fā)展的各門學科的總稱,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學和生物學等。數學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從自然到社會的一切“數”的問題的抽象)和思維邏輯的特殊性(形式邏輯的“自洽”),不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卻是各門學科的重要基礎。物質存在和運動的狀態(tài)可以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來觀測和研究,因此,自然科學各學科也可以在這兩個維度上“劃分”各自的領域。

        與各門學科一樣,生物學起步于觀測和描述。由于生命現象自身的復雜性,19世紀末,雖然人們在以往對生物及生物運動(如,生長、生殖、發(fā)酵等)觀測與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對細胞形態(tài)結構的認識、對遺傳規(guī)律的抽象、對生物進化概念的理解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但生物學尚未能實現在整體上向研究其普遍的構成本質及運動規(guī)律的“生命科學”的飛躍。20世紀上半葉,微觀層面的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發(fā)育生物學,宏觀層面的生態(tài)學和進化生物學等的形成與發(fā)展,推動生物學從以分類描述為特征的傳統(tǒng)科學向以機制研究為核心的現代科學轉變。以此為基礎,20世紀中葉以來,生命科學研究在技術、認知和能力方面接連爆發(fā)了“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會聚”研究3次革命。

        “生命是什么?生命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這既是涉及人類健康生存與繁衍、社會發(fā)展與和諧的基本科學問題,也是人類每個文明體系都必須回答的哲學問題。盡管以還原論為主導的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特別是以DNA雙螺旋結構解析為基礎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確定了生命運動的“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又通過以基因組全面解析以及相關“組學”數據為基礎的系統(tǒng)生物學分析,對生物體組成和生命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精度,但是對生命起源、演化(進化)以及生命本質的認識還遠遠不夠。21世紀初,工程學思想策略與現代生物學、系統(tǒng)科學及合成科學的融合,形成了以采用標準化表征的生物學部件,在理性設計指導下,重組乃至從頭合成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為目標的“合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的崛起,突破了生物學以發(fā)現描述與定性分析為主的所謂“格物致知”的傳統(tǒng)研究范式,為生命科學提供了“建物致知”的嶄新研究思想,開啟了可定量、可計算、可預測及工程化的“會聚”研究新時代。它不僅將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和改造能力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也為解決與人類社會相關的全球性重大問題提供了重要途徑。

        1 合成生物學的內涵

        合成生物學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生命科學的核心,是其“工程學本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 其“自下而上”的正向工程學“策略”。因此,元件標準化→模塊構建→底盤適配,包括對生命過程的途徑、網絡的組成及其調控的認識及“正交化生命”的設計與構建,是其最核心的研究內容;而人工線路(包括新一代的“代謝工程”)的構建,就是其最重要的工程化平臺。②

        目標導向的構(重構)建(建造)“人造生命”。因此,“自上而下”地構建“最小基因組”或“自下而上”地合成“人工基因組”,是合成生物學另一個最核心的研究內容;大片段基因組操作和改造,以及大規(guī)模、高精度、低成本DNA合成,是其最重要的兩大使能技術;而基因組(包括原型細胞的合成等“細胞工程”)的構建,是其最重要的工程化平臺。這兩個方向,基本抓住了合成生物學的工程化研究所包含的“定量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等會聚來源的本質,原則上是比較全面和準確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在下述3個方向上更具體地闡述其內涵。

        1.1 工程學內涵

        合成生物學內涵的核心,是它的“會聚特性”。合成生物學會聚了科學研究帶來的“發(fā)現能力”,工程學理念帶來的“建造能力”以及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發(fā)明能力”,從而全面提升社會的“創(chuàng)新能力”。合成生物學的工程學內涵就是,在人工設計的指導下,采用正向工程學“自下而上”的原理,對生物元件進行標準化的表征,建立通用型的模塊,在簡約的“細胞”或“系統(tǒng)”底盤上,通過學習、抽象和設計,構建人工生物系統(tǒng)并實現其運行的定量可控。

        1.2 生物技術內涵

        合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對生命系統(tǒng)的重新設計和改造,線路工程、基因組工程、細胞代謝工程等是其核心的技術與工程展現。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合成生物學也就是生物技術在基因組和系統(tǒng)生物學時代的延伸。當然,這種延伸有質的飛躍。一方面,合成生物學將原有的生物技術上升到系統(tǒng)化和標準化的高度,有可能把生物技術推向平臺化的工程生物學層次。另一方面,在全基因組和系統(tǒng)生物學基礎上創(chuàng)建新生命體系的工程化生物技術,不僅能完成傳統(tǒng)生物技術難以勝任的任務,還將在學科交叉和技術整合的基礎上,孕育技術創(chuàng)新的飛躍。這就是合成生物學的生物技術內涵。

        1.3 科學內涵

        合成生物學從其發(fā)端到現在的實踐乃至將來的發(fā)展,還有另一層重要的內涵,就是與“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生物學相輔相成,從“合成”的理念和策略出發(fā),突破生命科學傳統(tǒng)研究從整體到局部的“還原論”策略,通過“從創(chuàng)造到理解”的方式,開啟理解生命本質的新途徑,建立生命科學研究的新范式。這就是合成生物學的科學內涵。

        2 合成生物學學科發(fā)展及成果

        合成生物學, 從20世紀初,由合成科學而得以“隱喻”(metaphor),到由分子生物學的科學知識與 DNA重組技術突破成為“愿景”(vision),直至現代在基因組藍圖基礎上、工程學理念介入而“定名”,進而成為“會聚”研究的標志,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創(chuàng)建時期(2000—2003年):產生了許多具備領域特征的研究手段和理論,特別是基因線路工程的建立及其在代謝工程中的成功運用。第二階段,擴張和發(fā)展期(2004—2007年):這一階段的特征是領域有擴大趨勢,但工程技術進步比較緩慢。第三階段,快速創(chuàng)新和應用轉化期(2008—2013年):這一階段涌現出的新技術和工程手段使合成生物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大為拓展,特別是人工合成基因組的能力提升到了接近 Mb(染色體長度)的水平,而基因組編輯技術出現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此基礎上,2014年,美國科學院提出“會聚”研究為生命科學第三次革命,以使能技術的工程化平臺建設與生物醫(yī)學大數據的開源應用相結合帶來的“工程生物學”(engineering biology),正在全面推動生物技術、生物產業(yè)和生物醫(yī)藥“民主化”發(fā)展的新階段,也可以說,是在實現人類“能力提升”的宏偉目標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1 元件工程

        合成生物學按照工程學的理念,將生命體系中發(fā)揮功能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單元,統(tǒng)稱為生物元件(biological part),鑒于其生物大分子本質,氨基酸序列(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或者核苷酸序列(核酸的一級結構)以及在序列上相關的修飾應該是生物元件最基本的構成。當今“合成生物學”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生物“元件”構建人工邏輯“線路”的創(chuàng)新工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合成生物學中“生物元件”的定義——“遺傳系統(tǒng)中最簡單、最基本的生物積塊(BioBrick),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氨基酸或者核苷酸序列,可以在更大規(guī)模的設計中與其他元件進一步組合成具有特定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學裝置(device)”。隨著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拓展,生物元件的內涵已經不再能局限于原先的“遺傳系統(tǒng)”,也不僅僅服務于利用“模式系統(tǒng)”以構建線路工程?!吧镌敝蟹呛怂岵糠郑ㄌ貏e是非DNA部分,大部分就是蛋白質多肽)在一般的生物學體系中,特別是在細胞體系中,基本都是由“基因”即DNA序列所編碼的。因此,“生物元件”中核酸序列的很大部分,就是編碼蛋白質(其中既有發(fā)揮調控功能的蛋白因子,又有發(fā)揮結構功能的結構蛋白,還有大量具有催化功能的酶)的基因。

        目前,生物元件主要來源于自然界,基于生物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測序和信息挖掘的生物元件的篩選與鑒定是其研究主流。通過對基因組中的功能蛋白、轉錄和翻譯特征序列分析,可以得到豐富的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蛋白質編碼序列以及終止子等生物元件資源。在“調控元件”預測方面,已經有FPROM、TSSG、SCOPE等軟件;在“功能元件”預測方面,也有Pfam等用于比對蛋白質家族和結構域的數據庫。然而,從DNA序列到其編碼元件的功能解讀和利用還存在巨大鴻溝,生物合成功能元件的鑒定往往非常困難且效率低。以紫杉醇在紅豆杉中合成步驟及相關“生物元件”的挖掘為例,從1997年揭示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反應,到現在已經對后續(xù)步驟中涉及的8個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5個?;?芳香基轉移酶以及1個氨基酸變位酶進行了解析,但仍有 5個基因功能有待研究。這種關鍵生物元件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紫杉醇的合成生物學制造尚未實現。

        為實現對目標生物器件或生物系統(tǒng)的預測、設計、構建與優(yōu)化,有必要對現有生物元件的結構與功能進行改造。由美國科學家建立的蛋白質的定向進化技術(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目前仍然是生物元件改造的主要策略。構建各種不同強度的啟動子文庫也是實現基因精確調控的有力工具,典型例子是在工程化的產番茄紅素菌株的優(yōu)化過程中,對釀酒酵母的TEF1啟動子改造,建立突變啟動子庫,得到一系列強度不同的突變啟動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中11個啟動子特性,發(fā)現這些突變啟動子活性是野生型的8%~120%。此外,通過改造大腸桿菌核糖體,可以利用大腸桿菌深入研究核糖體的機制,研究抗生素和核糖體的相互作用;如果進一步擴展細胞的遺傳編碼方式,可以用這些工程改造的核糖體來合成新的多聚物,還可能將細胞轉化成多用途的“細胞工廠”。

        當然,更為吸引人及更具有挑戰(zhàn)意義的是設計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元件,例如,劍橋大學利用人造遺傳物質合成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酶。隨著高性能計算技術、量子力學和分子動力學理論及方法學的發(fā)展,計算蛋白質設計技術在核心元件酶催化設計方面發(fā)揮出巨大作用,使酶工程迎來發(fā)展新階段。例如,利用計算迭代方法從非活性蛋白質支架HG-1為起始點計算,獲得的 8種設計酶均表現出顯著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了計算設計酶分子的成功率。最近,中國科學研究人員利用密碼子擴展方法,改造一個28 kD的熒光蛋白,成功模擬了天然光合作用系統(tǒng)的光能吸收,并將二氧化碳還原形成一氧化碳,為利用人工光合作用途徑、最終實現建立的能源獲取方式跨出了關鍵一步。

        合成生物學“自下而上”的正向工程本質決定了建立元件庫的必然性和至關重要性。在應用實踐中,合成生物學的定量預測、精準化設計、標準化合成與精確調控技術能力的提升,依賴于合成生物學工程化平臺和標準元件庫的支撐,以此推動實現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規(guī)模化高效率地解決生物工程問題,回應社會需求。2012年建立的BioBricksTM元件庫,第一次從法律層面允許個人、公司及科研院校制作標準化生物元件,并在相關的協議架構下進行免費共享。當然,在這個方向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2 線路工程

        合成生物學學科形成的標志性工作就是人工基因線路的設計與合成。利用成熟表征的基因元件,按照電子工程學原理和方式設計、模擬,構建簡單的、可被調控的基因線路模塊。這些簡單基因線路可被相對應的簡單數學模型描述并利用環(huán)境信號加以調控,應用這樣的模型,研究人員能夠對其模塊設計方式進行評估并可重設計、重合成,實現優(yōu)化。2000年,Gardner等構建的基因撥動開關,是構建具備設計功能的工程基因線路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Elowitz和Leibler設計的振蕩器,利用3個基因模塊彼此間的抑制和解抑制作用實現輸出信號的規(guī)律振蕩。Weiss和Basu建立了工程轉錄邏輯門的方法,并為線路的語言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基因線路可以了解原核、真核生物基因表達和分子噪聲之間的關系,這也體現了合成生物學能夠幫助人們深化對基礎生物學的認識。合成生物學1.0會議以后,提出通過構建組合型基因線路,以提高生物系統(tǒng)的工程化水平的目標。一些有關大腸桿菌信號線路和元件設計的研究,已將合成線路設計的范圍從以轉錄調控為主,擴大到轉錄后和翻譯調控。通過設計出群體感應線路,開始用于多細胞模式的構建。

        工程設計和構建方法的不斷優(yōu)化,加速了線路工程的發(fā)展進程。在大腸桿菌中構建的快速、具有魯棒性、可持續(xù)振蕩的基因振蕩子,是振蕩線路設計和理論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哺乳動物細胞振蕩子的合成,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實現了對基因表達的周期性調控。合成具有計數功能的基因線路,利用重組酶介導的 DNA重排形成永久記憶,這是線路工程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在這期間,基于RNA的線路工程也不斷發(fā)展,生物傳感為RNA運算提供了方法,構建出可用于對基因表達的邏輯進行調控的RNA器件。

        近幾年來,模塊、線路設計能力不斷提升,以單基因簇為單位對基因邏輯線路進行優(yōu)化,可將原核生物的基因線路移植到真核細胞中;利用細胞之間的信號轉導機制來調節(jié)多種細胞的基因表達,實現了雙信號偶聯的正、負反饋循環(huán)。合成線路賦予細胞更強大的功能,有力促進了蛋白質線路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Andrews等通過定量手段在細胞內設計可組合的具有反饋回路的時序邏輯,代表著在細胞內執(zhí)行高級計算的研究邁出了關鍵一步。

        2.3 代謝工程

        代謝工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底盤(體外—分子機器;體內—細胞工廠)代謝途徑或網絡的設計、改造、構建,使其能夠產生符合人類要求的產物,并逐步提高其效率。由于細胞代謝網絡的復雜性,很難從上千個代謝基因及其調控線路中找到合適的改造靶點,而通過對大規(guī)模代謝網絡的計算分析,設計出特定生物產品的最優(yōu)合成途徑,可以幫助人們找出合適的代謝工程改造策略,更快地得到適合的菌株。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就是對青蒿素前體途徑的工程化優(yōu)化構建(包括元件的適配),最終形成優(yōu)化的酵母青蒿酸合成途徑,并授權賽諾菲(Sanofi)公司生產,成為合成生物學應用于實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15年,研究人員又在酵母中實現阿片類藥物全合成,這是目前在微生物中構建的最長的植物天然化合物代謝途徑。

        代謝工程已達到構建可預測合成途徑模型的水平,能夠利用有關宿主細胞代謝體系的信息,結合所有已知、預測的酶功能信息,來確定感興趣的代謝途徑。通過基因組挖掘獲得的外源酶功能信息,對模型途徑進行正向工程改造,填補宿主細胞代謝體系的空白。多家團隊在大腸桿菌底盤基礎上,改變其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徑,成功地產出異丁醇、脂肪酸類生物柴油、汽油,以及生物塑料 1,4-丁二醇。研究人員還將合成調控通路整合到生產株系中,實現了代謝途徑隨代謝中間產物或環(huán)境條件的動態(tài)調控。當然,如何使工程線路在與細胞系統(tǒng)的互作中進行代謝流的動態(tài)調控,仍然是代謝工程要面對的挑戰(zhàn)之一。

        隨著我國在能源材料、環(huán)境生態(tài)和人民健康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迫切期望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提高代謝工程的效率。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為代表,在我國生物工程方面積累的基礎上,迅速形成了一批可用于工業(yè)轉化的代謝工程的研發(fā)成果。另一方面,結合中醫(yī)藥學的豐厚積累及我國在天然藥物開發(fā)方面形成的化學生物學基礎,我國科學家近年來在植物天然化合物的細胞工廠合成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一批藥食用天然化合物(如萜烯類、甾體類、黃酮化合物、抗生素等)的器件挖掘、集成及異源合成與調控均有重要突破,打通了從珍稀植物基因組測序、基因挖掘到重組合成的通道,獲得不同性能的重組細胞。在酵母細胞工廠中實現了從葡萄糖分別到稀有人參皂苷CK、Rh2、Rg3、F1和Rh1的從頭合成并通過優(yōu)化使產量有了突破性進展,其中一部分正進入藥物開發(fā)研究。此外,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多酚類氨基酸衍生藥物的生物合成路徑,實現了丹參素的高效生物合成(7.1 g/L);突破了從簡單糖到甾體激素前體的生物合成,實現了7-脫氫膽固醇(49.9 mg/L)、菜油甾醇(355 mg/L)等多個甾醇藥物前體的高效合成。上述工作,不僅具有從微生物到動植物天然化合物的“新草本”創(chuàng)新性特色,而且具有生物學與藥物化學及生理病理學結合的“生物醫(yī)藥”轉化性特色,代表了我國代謝工程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2.4 基因組與細胞工程

        “人造生命”的合成是合成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也為合成生物學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奠定了最基本的使能技術基礎。前者的代表性案例可追溯至 20世紀 60年代中國完成具有生理活性的牛胰島素的全人工合成,而后者則可經典地追溯至DNA重組技術(包括原核與真核的基因克隆技術)的成功引發(fā)著名波蘭遺傳學家 Waclaw Szybalski于1974—1978年數次提出的“合成生物學”愿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因組測序注釋技術的突破,原則上實現了“讀”基因組的可能性,自然也衍生出“設計”的可能性;各類定向性的DNA突變、擴增及克隆技術(乃至近年來的編輯技術)原則上實現了對基因組“編”即改造或重編程的可能性;而DNA的大規(guī)模合成與組裝及構建能力的提高,則在原則上實現了對基因組“寫”即合成的可能性。于是,以合成基因組及對基因組編輯為目標的基因組工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細胞工程自然成為過去20年中,合成生物學最為緊迫也最為受挑戰(zhàn)的任務之一。

        早在2002年,研究人員就用化學方法合成了與脊髓灰質炎病毒基因組RNA互補的cDNA,使其在體外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轉錄成病毒的RNA,最終重新裝配成具有侵染能力的病毒;此后又通過寡核苷酸的合成與逐步組裝,得到一個全化學合成的φX174噬菌體基因組后,實現了支原體之間基因組DNA轉移和支原體基因組人工合成技術的突破。2010年,Gibson等設計、合成和組裝了1.08 Mb的蕈狀支原體基因組,并把它移植到山羊支原體受體細胞中,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僅由人工化學合成染色體控制的、具自我復制能力的“新細胞——Synthia”。同年,Gibson等通過與酶和化學試劑的混合物相結合,首次化學合成了小鼠線粒體基因組。此后,研究人員又使用基因組合成方法化學合成了 2條釀酒酵母染色體臂,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真核生物的部分基因組。從2011年開始,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開始實施第一個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計劃——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并在 2014年成功合成酵母染色體synIII,盡管合成的僅僅是釀酒酵母16條染色體中最小的一條,但這是通往構建一個完整的真核細胞生物基因組的關鍵一步,特別是建立了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染色體序列的技術。2017年3月,參與 Sc2.0研究的各國科學家完成了2、5、6、10和12號染色體的合成與組裝,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我國科研人員充分利用CRISPR-Cas等基因編輯使能技術及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合成—檢測”的工程學理念,成功實現了單染色體啤酒酵母細胞的人工創(chuàng)建,是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工程與細胞工程方面的里程碑式突破;它不僅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即“真核生物能不能以一條染色體編碼基因組”的科學問題)開辟了新方向,也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2.5 從使能技術創(chuàng)新到工程化平臺建設

        顛覆性使能技術是支撐合成生物學發(fā)展的關鍵,而DNA合成以及高效基因組編輯技術都是其核心使能技術。現有基因合成的主流方法是基于寡核苷酸合成儀來合成寡核苷酸,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PCR等手段來進行基因合成;該技術的工程化使合成通量大幅度提高,催生了眾多生物公司開展基因合成業(yè)務,合成價格也因此極大降低。但是,為進一步降低超長序列(如基因組)合成的成本,不少團隊正在研發(fā)基于芯片法合成高精度寡核苷酸池,配以不同的拼接手段實現最后拼接的方法。除化學合成寡核苷酸的方法外,科學家也在探索利用末端轉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直接快速合成DNA,有希望直接合成比目前方法長10倍的DNA鏈,且不需要使用毒性化學物。當然,隨著DNA合成價格的降低,基于DNA的信息存儲也將是未來一個很有前景的發(fā)展方向。

        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實現對基因組(特別是高等生物基因組)的精準編輯,曾研發(fā)了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和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等方法。由于CRISPR系統(tǒng)的高效、方便、廉價等優(yōu)點,這兩種方法在CRISPR系統(tǒng)發(fā)展起來之后被逐漸淘汰。從2012年起,科學家利用CRISPR-Cas體系的可編程和精準切割等特點陸續(xù)發(fā)展了一系列基因組編輯的工具,其宿主范圍目前已經覆蓋了從細菌到高等生物,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

        CRISPR-Cas介導的基因組編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向導 RNA介導Cas蛋白在特定的靶標序列處引起dsDNA的斷裂,然后利用同源重組方法進行精準的DNA序列替換或利用非同源末端連接方法進行靶標基因的中斷。在此基礎上,一系列衍生方法得以發(fā)展,如利用只切割一條鏈的Cas9切口酶(Cas9-nickase)突變體連組合來降低基因組編輯的脫靶率。最近,基于CRISPR發(fā)展起來的單堿基編輯器在不造成靶標DNA斷裂的情況下,通過對特定的堿基進行脫氨來進行基因組的精確編輯,被認為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此外,利用失活的Cas蛋白還可以進行靶標基因的轉錄調控、表觀遺傳修飾研究和基因組的成像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基因組編輯外,Cas13、Cas12以及Cas14等蛋白在結合了靶標DNA后會誘發(fā)其旁路切割活力,進而被開發(fā)成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在該方向上,我國的科學家也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

        生命體具有高度復雜性,人工設計的基因線路很難完全按照預期工作,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反復調諧。克服這一難題的最有效手段,是建立工程化研究平臺,大批量測試多種元件、線路、底盤的組合,獲取海量實驗數據,以指導進一步工程優(yōu)化與理性設計。工程化平臺的核心合成生物研究的自動化設施,亦稱為生物鑄造廠,依照“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閉環(huán)策略組織工藝流程,進行工程化的海量試錯,從而快速獲得具有目標功能的合成生命體。如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Agile BioFoundry,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iBioFAB,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IT-Broad Foundry,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 London DNA Foundry,以及產業(yè)界的 Amyris公司、Zymergen公司、Ginkgo公司等。在此背景下,我國規(guī)劃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擔建設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值得指出的是,從原創(chuàng)發(fā)現到產業(yè)化應用,僅僅依賴于自動化設施是不夠的。例如,人工酵母細胞生產青蒿素,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目前最成功的產業(yè)化案例。項目領導者美國Jay Keasling教授,圍繞工程化平臺建立了完整的研發(fā)體系——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負責上游原創(chuàng)發(fā)現,聯合生物能源研究所(JBEI)負責中游技術開發(fā),Amyris公司負責下游產業(yè)應用的創(chuàng)新鏈條。這些圍繞工程化平臺的體制與機制創(chuàng)新,值得深入研究與思考,為充分發(fā)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合成生物學研究、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的巨大推動作用提供重要借鑒。

        2.6 轉化與應用研究

        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有可能解決長期困擾基因治療和生物治療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為癌癥、糖尿病等復雜疾病開發(fā)出更多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手段;也有可能突破生物燃料發(fā)展的技術瓶頸,模擬乃至設計出更加簡單高效的生物過程,生產出更復雜的天然產品,合成出更多的有機化工產品。

        在醫(yī)療領域,除目前已廣為關注的CAR-T等細胞治療技術,設計合成促進細菌入侵腫瘤細胞的線路也是合成生物學理念指導下細胞工程的一個開拓性事例,也是細胞治療的一個早期例子。此后,工程噬菌體療法和細胞療法也不斷成熟,如通過工程手段構建益生大腸桿菌,能夠識別并消滅綠膿假單胞菌,也可以通過表達異源群體感應信號,阻斷霍亂弧菌的毒害。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改造的若干高產藥物的菌株開始投入工業(yè)化應用,發(fā)酵水平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新增銷售額近10億元人民幣。利用基因表達濃度梯度調控技術改造納他霉素合成酶之間的適配性,納他霉素發(fā)酵水平最高達15.0 g/L;解析和重組了玫瑰孢鏈霉菌達托霉素生物合成過程的級聯調控機制和關鍵基因,達托霉素發(fā)酵單位達2.5 g/L以上;重構筑波鏈霉菌中的他克莫司合成模塊,實現他克莫司最高發(fā)酵單位 1405 μg/mL。

        生物燃料領域,研究人員利用合成撥動開關和群體感應系統(tǒng),協調生物量擴張和乙醇生產;設計并構建了生產生物柴油的大腸桿菌,并實現了多功能模塊的集成,通過在大腸桿菌中引入外源酶,使其同時具有合成脂肪酯、脂肪醇及蠟,并可利用簡單五碳糖為底物的多種功能,開辟了微生物工程化煉制能源的新途徑。

        在化學品生物合成方面,基于化學反應特征和胞內調控位點,計算設計與合成表征了滿足數百種重要化學品生物合成的功能元件,為化學分子合成途徑和高效人工合成細胞創(chuàng)建奠定了物質基礎功能元件。利用DNA組裝和精確表達調控技術,創(chuàng)建和優(yōu)化了從葡萄糖到丁二酸、戊二胺、己二酸、5-氨基乙酰丙酸等途徑。其中,5-氨基乙酰丙酸產量達到50 g/L,比國際水平高5倍;丁二酸產量達到125 g/L,產物對底盤葡萄糖的轉化率為105%(可部分固定 CO2),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已經開始產業(yè)轉化。在對光合藍細菌底盤細胞的生理調控機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系列獲得抗逆性能提高的光合藍細菌底盤細胞,通過光合模塊、CO2固定和生物合成模塊的重構和優(yōu)化,實現了從CO2生物合成酮、醇、酸等典型化合物,為發(fā)展和利用新的碳資源提供了可能,其中丙酮、D-乳酸和 3-羥基丁酸均為國際上首次報道。

        3 合成生物學的科技支撐與社會治理

        合成生物學所包含的多學科“融合”已不僅僅是原先意義上的“交叉”,而是科學、技術、工程乃至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的“會聚”。這種“會聚”不僅使傳統(tǒng)的、以學科為特征的研究模式面臨巨大挑戰(zhàn),也代表著組織管理與文化建設的重大變革。因此,合成生物學的發(fā)展,需要構建與會聚研究能力相適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樣的“會聚”生態(tài)系統(tǒng)涉及科研、教育、管理、合作以及資助等各方面,需要從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建設、機制配套、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工程技術隊伍集聚等方面切入,形成產學研創(chuàng)新價值鏈等多層次、綜合性的協作網絡。同時,合成生物學作為新興顛覆性領域,還需要對制度、法規(guī)和公眾輿論引導等方面進行長期研究,并逐漸形成系統(tǒng)性的風險管控體系,以保證并促進其健康快速的發(fā)展。

        3.1 研究與開發(fā)體系

        3.1.1 促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政策引導和能力建設 合成生物學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部門經費的支持和政策引導,更需要充分調動產學研金各方的積極性,形成有科技創(chuàng)造活力、產業(yè)轉化能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創(chuàng)新價值鏈。要根據價值鏈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積極尋求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chuàng)新,從工程平臺建設到產品開發(fā)、產業(yè)轉化的多層次、分階段的快速與穩(wěn)定的發(fā)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特別強調支持用于轉化研究的、具有合成生物學特色的元件庫、數據庫,以及工程技術平臺等的建設。通過國家級的基礎設施或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不僅能解決學科會聚融合的問題,還能更有效地發(fā)揮研發(fā)機構、資助機構和監(jiān)管機構的作用。另外,要通過政策激勵鼓勵企業(yè),一方面增加研發(fā)投入,以支持人才隊伍建設來支撐企業(yè)研發(fā)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以支持合成生物學先驅企業(yè)在技術和產品的(包括技術服務產品)研發(fā)推廣過程中,加強標準建立和推廣,引導產業(yè)變革。

        3.1.2 有利于“會聚”研究的機制體制和文化氛圍 由于會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多個領域、多個合作伙伴的專業(yè)知識的整合,因而,開放與包容的文化、組織結構與管理、通用的概念與標準,以及共同的目標,對于支持這種密切合作關系十分必要。首先,制定支持交叉會聚的相關政策,建立統(tǒng)一協調的機制,設置相應的研究單元(機構)、為其量身定制的管理架構,推動傳統(tǒng)組織架構間的跨學科研究。另外,要建立有效的組織文化,創(chuàng)造思想交流的機會、提高對學科差異的理解;制定公平、靈活的預算與費用分攤政策,配套相應的資源投入與經費使用機制,改革人員招聘、晉升、考評制度,以更好地支持跨學科的“會聚”研究。

        3.2 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

        3.2.1 夯實多學科專業(yè)基礎的學科教育 合成生物學的會聚發(fā)展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合成生物學的教育,不僅應教授具體的理論與實驗技術,還應傳遞合成生物學的價值觀和理念。這些價值觀包括通過超越傳統(tǒng)生物學科的新型合作以及支持開源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致力于跨學科的創(chuàng)新研究。應精心設計和推行“會聚”的教育計劃和培訓項目。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階段上,并非一定要設立“合成生物學”專業(yè),而是要多方協同教育資源,夯實多學科專業(yè)基礎,強調各“融合”學科相關部分之間的“會聚”;通過教學相長,建立適應合成生物學發(fā)展的師資隊伍,進一步完善本科生、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同時,注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強調基地建設與隊伍建設相結合。

        3.2.2 培養(yǎng)具備跨學科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在合成生物學的人才培養(yǎng)中,應強調和倡導勇于創(chuàng)新、開放、合作的意識和理念,才能培養(yǎng)新一代的合成生物學家。起源于200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課程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每年吸引著全球眾多高校乃至中學生團隊參與。iGEM通過學生自主選題、導師提供實驗室和指導意見的模式,使學生不但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科研工作中,而且對其科學思維、自主學習、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跨學科交流等能力進行了全面鍛煉。通過這種“會聚”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保持獨特的創(chuàng)新文化和合作分享文化,培育造就跨學科的研究梯隊和系列人才,集中解決合成生物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產業(yè)轉化問題。

        3.3 社會影響研究與治理

        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倫理觀念,直接帶來涉及開源共享與知識產權/生物安全安保等問題。目前尚缺少倫理、法律、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和討論,以及支撐標準建立的相關技術及方法的研究。

        3.3.1 推動產品研發(fā)與產業(yè)應用的標準和規(guī)范 推進合成生物學產品研發(fā)與產業(yè)應用,需要建立相關元器件和技術服務的標準。在合成生物學技術源頭研發(fā)階段,應重點加強知識產權(包括標準化)的保護與管理,促進資源開放共享;在市場應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要及時研究制定相關的技術/科學標準、環(huán)境/安全標準、過程可重復的計量標準等,并加強與國際標準機構的交流合作。

        合成生物學產品的市場準入,是保證合成生物學技術推動產業(yè)轉型,服務社會進步的重要節(jié)點。目前,對于純化產品(如藥物)和非食用類產品,原則上可沿用現有的監(jiān)管原則。對于非純化的食用類產品,應盡早利用這一機遇,建立科學、理性、安全、高效的評估規(guī)范,明確新產品的申報與審批路徑,統(tǒng)一市場準入標準和審查制度,推動新產品早日進入市場。

        3.3.2 促進健康發(fā)展的監(jiān)督和管理

        如何保障合成生物學技術和相關產品的生物安全,防止技術的濫用,以及防止倫理方面的沖突已成為極其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密切跟蹤合成生物學發(fā)展所帶來的新的生物安全、倫理等問題,大力開展相關的風險研究,研究新特征、新變化;梳理現有管理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漏洞和空白,適時進行補充、修改;還應提高研究人員的安全意識并重視對公眾的宣傳和公眾的參與,完善基于信用檔案的資質審核制度,促進自我監(jiān)管。

        (摘自《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歡
        生物學生物研究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谷稗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
        第12話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av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96流白浆 |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婷婷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欧美日本道免费二区三区| 国产av在线观看91|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精品|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福利视频免费久久久| 给我看免费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高潮喷水无码av电影|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9l国产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本高清aⅴ毛片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91久久香蕉国产熟女线看|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成年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av免费高清不卡| 大尺度免费观看av网站|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日本一道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久1| 在线观看国产白浆一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