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潔
(西柏坡紀念館,石家莊050411)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是20世紀40年代所使用的民用建筑,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于修建水庫而被拆遷,對房屋木料等進行保存,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進行了修復處理,其中所使用的物品為之前保存的物品。但是由于長時間的展覽和風雨的侵蝕,造成舊址損害嚴重等問題,這就需要對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進行全面維修保護,下文針對具體的修繕工作提出了相關措施和建議[1]。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屬于我國的革命圣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也屬于國家AAAAA 級旅游景區(qū)。黨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指揮了三大戰(zhàn)役,且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是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駐地,因此,西柏坡舊址也具有中國命運定于此地的說法,這也是其具備顯著歷史價值的重要基礎,西柏坡以其貢獻逐漸成為歷史豐碑。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通過相關文物的陳列和歷史場景的還原等方式為參觀者展示當時三大戰(zhàn)役的主要指揮所,在對舊址充分發(fā)掘和利用的情況下,有效推動其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實施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比較顯著的現(xiàn)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在保護修繕處理的過程中,其中所需的材料和技術等都需要與初建時一致,貫徹文物保護修繕的相關原則。在當前的保護修繕處理過程中,材料和技術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在舊址修繕、更換和處理原構件時,也需要利用與原材料一致的材料進行處理和更換,使保護修繕還原度得到有效保障。
而在具體保護修繕處理的過程中,根據(jù)當前文物修繕的相關原則要求,在有效維修更換舊址內(nèi)所用的青磚青瓦時,對尺寸和質量等方面的應嚴格要求,原有的磚瓦在生產(chǎn)燒制的過程中,原料的配置和造坯及入窯燒制等方面都運用了比較嚴格的操作技術以及燒制技術。盡管當前磚瓦廠能夠掌握選土及制坯和入窯燒制技術,但是也無法完全根據(jù)原本所具有的工藝程序進行生產(chǎn),由于采用原工藝生產(chǎn)制作的成本比較高,且當前市場對這些產(chǎn)品的需求已經(jīng)明顯減少,多數(shù)廠家并不愿意生產(chǎn)仿古磚瓦。即使具備相關生產(chǎn)線,在環(huán)境土壤惡化改變的情況下,也會使得在我國在古建筑材料供應市場中,無法找到比較合適的磚材。另外,應用舊址建筑維修工藝技術時,需要采取與建造時一致的工藝進行維修和處理。
對于中共中央舊址內(nèi)的文物保護也需要遵守材料技術一致的原則,在保護的過程中,由于辦公用戶和生活用具等物品體積并不是很大,可以利用加玻璃罩等方式進行保護,同時,并不影響展覽和觀看。在進行展覽時,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做到有效觀察,防止游客破壞文物。由于書籍屬于易毀壞物品,在保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加上玻璃罩,還需要在書籍表面做好防腐蝕工作,避免書籍腐蝕。衣物需要防止發(fā)霉,不僅需要注重房屋通風,也需要保持展覽柜干燥。
在舊址保護修繕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確定舊址建筑修繕的正確指導思想,選擇比較完善的修繕方式,充分保護傳統(tǒng)格局和歷史風貌等。在保護修繕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和不間斷監(jiān)護和管理的方法,充分避免侵蝕加劇等問題的發(fā)生,使其能夠免受較大程度的修繕。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對于所有修繕措施而言,都需要堅持基本的保護規(guī)則,合理規(guī)劃后期添加的部分,防止出現(xiàn)翻新式或恢復式修繕的情況。在更換門框及門時,也要嚴格根據(jù)原本的樣式和原材質,實施制作安裝處理工作。屋頂換頂除草勾抹、庭院整頓清理、木質構建的防腐擦拭桐油的等工程也需要嚴格遵照原有建造工藝實施,在具體修繕的過程中根據(jù)建筑自身的風格和結構采取相關措施。充分考慮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影響,需要加強環(huán)柏坡嶺防洪排水溝的修建,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xiàn)舊址被雨水長期沖刷等情況。柏坡嶺山體發(fā)生松動,在進入雨季時,出現(xiàn)大量泥沙沖入舊址院內(nèi)的現(xiàn)象,容易損壞房舍基礎和墻壁面等,給參觀學習者造成不便。加裝的消防和監(jiān)控設施應與舊址大院的環(huán)境風貌協(xié)調(diào)一致[3]。
對于舊址的修繕保護,需要堅持保持原狀、不盲目改造等原則,在對文物實施修繕和保護工作時,不僅要做到無修補痕跡,也要能夠傳遞正確的保護修繕觀念,提高人們對舊址及周邊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